杨涛:美术实践类博士不可取缔

杨涛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5-22

【本期话题】美术实践类博士

策划:颜培大 李振伟

编者按:美术实践类博士的话题经过两期的持续讨论,众多专家参与其中,有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设立之初便参与的专家,如刘巨德、曹意强等;有在美术院校担任博导的导师,如靳尚谊、薛永年、杨晓阳、张晓凌、孙津等;有目前在高校美术专业担当重任的学者,如王林、牛宏宝、李凇等,他们或从美术自身属性,或从学科构建等方面阐明观点。本期时评继续此话题,邀请艺术实践出身并有博士经历的相关专家,就目前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设置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出路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的话语会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


杨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


美术实践类博士不可取缔

□杨涛


“书画博士”古已有之,西晋时称“书博士”,隋唐时称“书学博士”,北宋时称“书画博士”,但这称谓是指官职,而非学位。“书画博士”作为学位的建制,是借鉴西方教育制度而出现的,具体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开始是书法博士,之后是绘画方面的博士。

如今谈到“书画博士”的发展困境,作为此领域的博导,我有着自身的一些感受,我想这个困境更多的来自于“标准”的问题,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

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136cm×34cm 2016年.jpg

杨涛 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136cm×34cm 2016年

其一是博导遴选的标准。博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么组织遴选?

理论类的博导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作为条件,并且理论类的评判标准经过长期积累,已相对成熟。做过论文的都知道,做某个领域研究,首先要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而才知道自己所要研究课题的意义,其结果无非是浅与深、寻常与突破的问题,因而它的标准相当清晰。

而实践类博导的成果或水准该如何体现?写字、画画能否算作成果,答案是可以的,关键是作品的水平如何衡量?尤其是书画、篆刻类传统艺术的践行,很大程度上是意会的、感性的,标准较模糊,其中相对具体比较公允的,如对待传统的态度——我们继承了多少,出于种种因素,当下对传统含义或其所涵盖方面的理解可以说还是较为片面和薄弱的,以至于视局部为全部,视现象为本质的状况时常发生;又如对创新体现在何处(与此相关的改良、融合、突破等话题持续了百年的探讨,至今也悬而未决,因此尚处实验尝试阶段)的理解上,也是众说纷纭。尽管以上来自继承与求新两方面的考量可构成标准制定的基本条件已成共识,然而客观上也难以实现,替代的更多是资历、位置、声名等方面的判断作为主导。

诚然,实践类书画博导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以一代宗师的水准来要求,是不现实的,但基本的、核心的、尽管还有些模糊的评判标准还是要被确立下来。相信随着各方面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人才的大量涌现,博导的评审机制会得到完善,博导的遴选标准越来越明确,博导的队伍也越来越名副其实。

放鹤任人联 136cm×34cm×2 2016年.jpg

杨涛 放鹤任人联 136cm×34cm×2 2016年

其二是对于学生选拔的标准。

我的理解是本、硕、博不同阶段的任务是有别的,本科阶段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全面的了解和践行;硕士阶段应该是培养独立研究和创作的能力;博士阶段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向,深入其中成为该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然而,现状并非如此,目前硕博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在承担本科的任务,现在的硕士乃至博士问老师临什么范本,怎么临,临得怎么样是常有的事,这显然不符合硕博应具有的基础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近十几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大趋势及生员低龄化特征,让没有准备好、缺乏审美判断能力甚至还没来得及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一行,但文化成绩相对不错的考生纷纷进入,其结果是读书期间漫无目的,毕业之后茫然不知所措,读研读博变成情急之下的首选,是一种改变窘境的方式。

其次,社会的诸多因素使然,典型的如就业难的现实,好的去处,门槛极高,硕士以下免谈;又如北京应届生留京的年纪要求,硕士27岁以下,博士35岁以下,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学子所向往的圣地,尽快读完硕博一切才尽有可能。当低龄化的学子们遇到厚重绵久的传统时,一个需要时间锤炼和检验的专业,剩下的便是无可奈何和急功近利,硕士、博士的晋级不是变成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模式,而是其它利益的驱使模式。

再者,优秀的学生不是没有,也许艺术家的思维和语言的学习是不兼容的两个系统,我们遴选制度里的一项外语要求,将很多有思想有能力的学生拒之门外,这是非常可惜的。总之,林林总总的诸多因素让博士的遴选工作陷入窘境,为了招生名额不浪费,只能降低门槛、标准俯身以求。

辛弃疾·贺新郎 49cm×36cm 2016年.jpg

杨涛 辛弃疾·贺新郎 49cm×36cm 2016年

尽管当下“书画博士”建制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我却不主张取缔。

杨涛 玉壶买春,饮之太和 篆刻

纵观中国艺术史,最经典、最具启示作用的理论一定出自于最伟大的践行者,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华丽文辞漫无边际的堆砌,是空洞与虚无。

因此,面对中国历史上浩瀚的书画史论,没法让学生逐字逐篇加以研究,我的建议是应该去研究那些创作最好的人的理论,用这些理论去检验他们的作品,佐证他们言行的一致性,进而指导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不能厚古薄今,前人言论之中也有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成分,并且古今都有一些看似高深莫测、行云流水的理论,其实毫无任何指导意义,无非隔靴搔痒、东拼西凑,因而就有说甲者,易之以名则亦适用乙者的状况发生,究其缘由,缺少乃至毫无实践的经历支撑使然。

就书法而言,我们历史上经典的理论,毫无疑问地是出自王羲之、孙过庭、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那里,尽管有些只是切身体悟的只言片语,却胜过千言万语的长篇大论。的确,我们在理解书法专有术语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时,唯有实践过并且有所体悟者才能洞悉其间奥妙所在;我们在研究书体流变、体势风貌等本体问题时,也只有切身体会过,才能搞清其内在的规律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有力的判断。

陆游 醉后草书歌诗戏作 248cm×129cm 2015年.jpg

杨涛 陆游·醉后草书歌诗戏作 248cm×129cm 2015年

尽管古代成功书画家的经历大多与院校教育无关(古时也有类似机构,因此有的也有关联),但今非昔比,传统文化的学习已失去了彼时的环境,我们已无法回到从前。

我也认为人才的产生无关乎学位的高低,给人类的精神与物质带来巨大提升的诸多贡献者也与学历无关,可也不得不承认,无论门类、师资、信息、设施还是研究所处的前沿位置,高校无可置疑也不可替代的是当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本、硕、博逐级而上的学制建立本身没问题也没有错,它无非是让有志于斯的学子多一份安宁、多一份优待,少一些干扰去集中精力完成对国家对自身有意义的事罢了。

事实上,当今艺坛执牛耳者及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是当时条件下最高学历的获取者,他们中几人和高等教育无关?

此外,书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众多学科之一,面对本、硕、博学制完备的其它学科,如果所有实践博士包括舞蹈、音乐、美术类等一起被取缔,势必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别以待,在社会评判价值系统中,实践者明显的、也会始终处于弱势;如果仅仅取缔书画类,是我们行业低人一等吗?对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创作的学子公平吗?且不说是否对得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即便面对现实,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你没博士学位你在北京乃至全国高校、研究机构找工作试试?你说你比硕、博强,谁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呢?即便此环节侥幸通过,往后的一系列都要在不公正的评判中持续,职称、职位、待遇、机遇等等,被动局面让这行从业者情何以堪!虽说之至此已近功利,然书画行业地位的降低与阻碍创作繁荣发展的事态却可预见。

幕前垂令联 138cm×35cm2 2016年.jpg

杨涛 幕前垂令联 138cm×35cm×2 2016年

目前,对于美术实践类博士有要求取缔的声音,可以理解,因为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声音。如果我们弄清其中问题所在,逐步解决,对这一学科的未来,我寄予无限的期望,毕竟,这个学科的发展一定要先自于实践者的努力突破,再有新的理论总结,如此反复不止。■


meishubao/2018052015292217924.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