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 | 张得蒂访谈录:东方的浪漫意蕴

中国美术报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11-13

meishubao/2017111315290171900.jpg

张得蒂,1932 年生,山东菏泽人。195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家学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meishubao/2017111315315741495.jpg

张得蒂 小达娃 青铜 45cm×42cm×30cm 1978 年 

中国美术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女雕塑家,您经历了“文革”的坎坷,曾 22 年不能从事雕塑创作。但为何在您重拾雕塑创作之后,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并非是遭遇逆境的痛苦和批判,而是直击心灵的真挚和美好?

张得蒂: “文革”之后,当我重拾雕塑创作时,我已经 47 岁了。回首“文革”那十多年,不仅传统价值观彻底颠覆,甚至连人情、人性都成为批判对象,更是艺术创作的禁区。全国的孩子们,在“打倒”的叫喊声和虚伪夸饰中长大,多么需要人性与温暖。我想,用我的作品,补偿孩子们的感情于万一,也是一份奉献。因此,从我一得到允许进行创作,就夜以继日地用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表现孩子的纯真和少女的温柔,如《小达娃》表现儿童的天真和俏皮的微笑;《日日夜夜》表了现一个少女的纯情和善良;甚至用《猫妈妈》来表现一窝可爱的猫咪在享受着温馨的天伦之乐,等等。我相信,这些作品对于善良而多难的中国人民来说,都有着特殊的魅力,会给他们带来许多慰藉和向往。

记得 20 多年前在我的第一本作品集自序中,我曾写下这样的感悟:“我深深感到,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都是艺术家本人独特的经历、思想、性格、理想的具体表现。当我经历过苦难的生活,体会过人间最丑恶或最美好、最冷酷或最温暖的情感之后,我再也无法对人生和世界作冷眼旁观。于是,我必须用我的心、我的手、我的艺术,来表现和歌颂人类最真实、最具体的善良和美好。这,就是我艺术的全部。”至今,这段话依然是我对自己雕塑人生最准确的归纳和总结。

meishubao/201711131535041876.jpg

张得蒂 日日夜夜 大理石 1982—1984 年

中国美术报:您创作的《小达娃》《日日夜夜》《琴声》等这些充满人性温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在这种好评之下,您却没有延续这类题材而是进入到了纪念性肖像创作的新阶段,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张得蒂:当时,为了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我在狭小的家里安装了雕塑台。两年的时间里,我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题材不大,但恰恰满足了社会心理的需求,大多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多次发表。我记得,其中一件被刊发了 40 多次,还有的被选用在学生的教科书里。

但不管我内心有着多么大的决心和多么迫切的愿望,终究已经年近 50。不久,因为过度劳累,我病倒入院。协和医院的邵大夫对我急切地喊道:“再也不要说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了,你知道看着许多知识分子累死在实验室和岗位上,我们当大夫的有多难过!”病愈之后,我确实不敢再那么拼命地争抢时间,我的创作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应该发挥我在肖像创作方面的长处,为一批作出重大贡献,而又受到迫害的当代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留下他们的形象。第一批列入我备选名单的,有诗人艾青、作家丁玲、版画家彦涵、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歌唱家张权……

在我看来,他们的品格、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学识和成就,都是最值得我们珍视、尊敬和歌颂的,我想,作为当代雕塑家,这是我的责任。当时,只要还健在的,我都骑上自行车,带上所有的工具和泥巴、转盘、石膏等材料,到他们的家里去作速写肖像,通过接触与交谈来加深对他们的感性印象。我们由于共同的经历而谈得无比知心,成为很好的朋友。

meishubao/2017111315384735835.jpg

张得蒂 宋庆龄纪念像 创作泥塑原稿

中国美术报:您在 17 岁就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欧洲古典式的雕塑训练,而您的雕塑作品里却蕴含着鲜明的东方艺术的特点,您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雕塑风格、雕塑语言?

张得蒂:我从学生时代起,就被祖国古代艺术中那种博大而神秘的力量所震撼,深感古代文化之伟大,并为之自豪。多少年来,我花费大量精力到祖国各大石窟、寺庙,还有西藏的许多圣地,去作艺术的朝拜、去临摹、去研究,期望在我的作品里,能有祖先艺术的血液。

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融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力量,我力图去实现使欧洲的写实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写意艺术相结合的愿望,走出自己的路子。我坚信这种结合所产生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多年来,如何在我的雕塑创作中融汇东、西方艺术,尤其是如何吸收东方艺术的浪漫气质和写意构思,一直是我苦苦探索并不懈努力的方向。我曾作过很多尝试,如为著名作家丁玲做像,用当时一般的主题先行、写实的创作方法,屡遭失败,只好中止;一年后,我在分析我国古代陶俑及非洲雕刻时,突然得到启示,于是我大胆地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她对封建礼教的鄙视和反抗精神,不求细枝末节的肖似,集中表现我心中关于丁玲和“莎菲女士”的一种混合的精神,故名《丁玲印象》而非肖像。这次历时三年多的肖像创作,经历多次的失败,经过了多番痛苦,终于在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和学习非洲艺术中所共有的写意构思、夸张手法的启示下,前进了一步。另外,在与其他雕塑家合作的《宋庆龄纪念像》中追求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在《东方的邀请》《生命的摇篮》《历史航船》中追求的浪漫主义、寓意象征的构思;在《初登舞台》《凤凰涅槃》中关于民族雕塑手法以形强化神态的吸收和应用等,我都从中获取了一些体会,也得到人们的赏识和首肯,使我感到欣慰!

meishubao/2017111315405341615.jpg

张得蒂 东方的邀请 青铜 40cm×30cm 1984 年

中国美术报:1985 年,您的铜质浮雕作品《东方的邀请》获得“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这一奖项的获得,对您的创作带来何种影响?

张得蒂: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艺术,同时也是对我国雕塑艺术的承认。我在这件作品中,采用了我国传统雕塑艺术浪漫主义的构思,吸收了我国传统雕塑的表现技法。竞赛评委会对作品的评价认为:作品东方艺术特点鲜明。之所以给予作者这样高荣誉,除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外,主要考虑到作品中有东方与西方艺术结合的倾向,这本身就是创举,其意义超过我们所授予的奖牌。并提出希望今后有更多艺术家带来东方的艺术。

通过这次获奖,我体会到,雕塑创作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是能够在世界上得到理解和肯定的,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艺术越具有民族的个性,就越具世界性。

近年来,美术界同志们在探索着多种艺术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在继承传统方面进行多年尝试,深知这条道路十分艰难,但我一定坚定地走下去,在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艺术之精华,必然可以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meishubao/2017111315451235689.jpg

张得蒂 梦 大理石 85cm×40cm×50cm 1984—1987 年

中国美术报: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已经拥有百年的历史,在坚守文化自信、文化繁荣的今天,您认为中国雕塑在国际交流互鉴中应如何体现中国精神?

张得蒂:中国现代雕塑经过百年的发展,在李金发、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等老一辈雕塑家的影响下,经过一代代雕塑家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吸收了外国雕塑的写实技巧,更汲取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语言。1985 年,我获得意大利拉维纳国际雕塑竞赛“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大奖的评委说,之所以给我这个奖项,就是因为我做了东方与西方艺术结合的尝试,希望我能走出一条路来。我认为,中国的雕塑还是应该走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的道路。

现如今,中西方文明互鉴,中国的雕塑艺术正走向世界,中国雕塑要体现中国精神,就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资源。中国有着辉煌博大的古代雕塑艺术传统,例如龙门、云冈、敦煌、麦积山等著名石窟中的佛教造像,这些都是世界艺术中最为辉煌的瑰宝。如何把中国传统的艺术资源转化成现代的语言是当代雕塑家们应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希望和我的同行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中能进行多样的、有个性的创造,开拓一条广阔的道路,让祖国的现代雕塑艺术崛起于世界雕塑之林,取得它应有的地位。

meishubao/2017111315455852337.jpg

张得蒂 团结·和平·未来 不锈钢、黄岗岩

中国美术报:您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张得蒂:最近没有创作计划,我不想做雕塑了,画了一些画,想让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苦难,让他们热爱祖国,学会知足。现在的孩子们都不愿意看字,希望他们能通过我的画,就能让孩子们了解这段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