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与其取消,不如思考如何培养

陈磊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6-02


【本期话题】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④

策划:李振伟 颜培大

编者按:美术实践类博士的话题经过三期的讨论,已经在美术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从第一期美术教育的实际掌舵者、第二期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践行者,到第三期实践类博士出身并有一定成就者,都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态度、观点或解决办法。本期时评延续这一话题,邀请美术批评家以他者的角度,从学理与纯粹学术批评的立场,继续展开讨论。


meishubao/2018052813431576308.jpg

陈磊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


与其取消,不如思考如何培养

□ 陈磊



从清华大学开始的美术实践类博士的招生和培养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其间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院等专业院校纷纷展开了实践类博士的招生,甚至如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也以不同方式招收实践类博士(如陕西师范大学的艺术类博士招生是放在历史学院)。美术实践类博士的招生已成事实,取消恐怕会遭到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极力反对而难有结果。因此,与其漫谈抵制和取消实践类博士,不如思考如何培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实践类博士的招生还是有必要的,因其有合理之处。而国外实践类学位的培养只到专业硕士的方式,放在大的文化传播背景下也有其弊端。

对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立和博士的培养,既有对实践类博士培养的认识问题,也关乎对博导、博士的要求问题。窃以为,那些具有较高艺术实践水平而缺乏理论思考(或者没有理论思考成果)的艺术家,哪怕有齐白石的艺术水平、艺术盛名,也不具备博导、博士的资格。

作为现代学术建设体系产物的实践类博士,应该是以理论成果的呈现为主。正如王汎森在《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中所提到的,美国博士学位证书上有一句用拉丁文写成的话“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可见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是对人类知识的贡献。艺术实践在技术和观念层面或因多种原因无法客观考量,而对于技术、观念的理论化描述,却可见出思维的深度、艺术的精神、对人类文明积淀的贡献。

博导和博士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认识水平。博士学位论文是围绕着实践技术的一定数量、质量的理性思考的文字,或是对古代艺术创作经验的整理、再发掘,或是对当代创作的艺术史性质的评述,应既有对古代技法及相关文化的思考,也有对艺术创作前景的展望。这些研究应该置入纯粹史学研究的框架下,既涉及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或独具创新的艺术手法(即艺术风格独特创造的作品),也涉及那些构成艺术风格史发展链条上艺术价值较低的作品(即艺术风格的历史存在)。

对实践类博士最终毕业成果的考量应放在学位论文写作的逻辑、体系和深度上。实践类博士所做的艺术技法整理、再认识的研究或当代艺术史评述的研究(作为美术学的子学科)与史论类博士做图像史的研究(作为历史学的子学科)不同,对其评价的方式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既应有艺术家的参与评价,也应有艺术史家的参与评价;艺术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两种学者的不可或缺性,自然两种方向博士的培养也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做艺术实践的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不代表不能研究艺术、评价艺术、总结艺术认识;哲学、史学、观念、社会学等多角度的判断可能带来新的艺术风格史、观念史、文化史的阐发。同样,艺术的创作者也应该大胆地评判艺术史学者的文著,艺术史学者看似精致的论文写作和推理过程或许也因为艺术常识的错误而满盘皆错。

实践类博导和博士从艺术史本体出发的思考和研究,往往是不进行艺术创作和不以实践为主业的史论学者所欠缺的。尤其在艺术史研究门槛模糊的当下,实践类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优秀成果对艺术史本体的研究亦具有纠偏价值和示范意义。■

meishubao/2018052813391312997.jpg

编后记:

值本报第110期之际,连续4期的“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系列时评话题也暂告一段落。

参与讨论的作者有艺术创作单位和高等艺术院校的代表,如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张晓凌、何加林,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薛永年、丘挺,中国美术学院曹意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四川美术学院王林,北京大学李凇,中国人民大学牛宏宝,北京师范大学孙津,中国艺术研究院杨涛,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耿纪朋,西安美术学院陈磊,以及相关艺术单位的学者,如《中国文艺评论》胡一峰,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黄剑武,华文出版社苏刚,和独立艺评家黄禾青等。他们中不乏有师生、同事,但每人的观点又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总体而言,在对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设置的取消、支持与转化三个方向上,基本集中在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教育部门的作为与否,博士培养体系的错位,博导的水平是否能够胜任,博士的论文质量与创作水平,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美院教师的博士比例,在职读博的公平与否,院校招生的嫡亲放水,以及以博士为噱头的商业展览行为等诸多问题,并兼及博士学位的性质与所赋予的含义、国民的审美素养等。

艺术教育,尤其是培养美术实践类博士的高等艺术教育,代表着中国当下的教育水准与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成熟度。

18年,对于一个时代而言不算长,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却不算短。

从中国第一批美术实践类博士的培养到现在,其中倾注了诸多前辈艺术家的心血,改变了一批批实践类博士的人生轨迹。同时,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也逐渐凸显并呈恶化之势,问题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是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关于美术实践类博士的讨论,是否能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机制改良提供思路与参考,既是本报的初衷,也是美术界和教育界众多相关人士所关注的焦点。

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无论是被取消,还是转型建构,都将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一次大的突破,相信此次讨论,会在中国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meishubao/2018052813385247036.jpg

meishubao/2018052813390230370.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