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书架 | 《书楼觅踪》:收藏大家韦力礼敬先贤之作

韦力


中国出版集团


meishubao/2017071310580653250.jpg


书名:书楼觅踪

作者:韦力

ISBN:978-7-5086-6572-6

装帧:精装(一套3册)

版次:2017年4月第1版

印次:2017年4月第1次印刷

页数:1392

开本:16开(155*230)

定价:298.00元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嘉德拍卖等数家公司古籍顾问。浸淫古书三十年,私家藏书当世无两。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收藏古籍七万余册,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芷兰斋”与大众分享关于藏书的一切。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其《古书之爱》荣获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美誉。

 

内容简介

《书楼觅踪》是古籍收藏大家韦力礼敬先贤之作,超100万言,畅谈古籍收藏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四色彩印,配有几百幅“芷兰斋”历年集藏的珍贵古籍图片,一窥我国古籍概貌。

大量传统典籍能够流传至今,有赖于历代藏书家的薪火相传,正是他们的尽心尽力,才使得斯文不绝。而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对于中国古代书楼的寻访,正是对这些先贤的礼敬。关于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寻访,十余年前便有《书楼寻踪》,而《书楼觅踪》作为韦力先生第二部相关专著,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超第一部。

韦力先生历经数十年,走遍大江南北,访问了百余位先贤藏书家的故居或遗址,从沈括、钱谦益、黄丕烈到梁启超、顾颉刚、郑振铎,这是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一次巡礼,亦是对于传承了中国文化书香余脉的众多先贤的拜祭和纪念。

 

目录

 

上卷

1北京

总序 九域芸香/ I

序言 致敬历代藏书家/ VII

孙承泽·退谷 曹雪芹到此地后写下《红楼梦》/ 3

弘历·天禄琳琅五经萃室 藏书毁于太监的一把火/ 13

纪昀·阅微草堂 挣钱都用来买古旧书/ 21

朱筠·椒花吟舫 议修《四库全书》,失传古籍得流传/ 29

麟庆·嫏嬛妙境 以《鸿雪因缘图记》记录一生/ 36

钱熙祚·守山阁 为保古墓不损毁,誓死捍卫秦山/ 44

刘位坦·叠书龛 『新红学』的间接奠基人/ 52

潘祖荫·滂喜斋 藏有当今国宝大盂鼎与大克鼎/ 59

张之洞·旧居 独创五分类法,影响了图书馆分类/ 67

沈家本·枕碧楼 没钱买书,借过的书多达348 部/ 76

王懿荣·天壤阁 收藏甲骨第一人/ 84

徐世昌·书髓楼 最爱藏书的北洋总统/ 92

董康·诵芬室 刻书精美,至今广受藏书家喜爱/ 99

朱启钤·存素堂 营造学社创建者,京城拆迁第一人/ 108

傅增湘·藏园 翰林出身才能参加的藏书雅集/ 117

袁思亮·刚伐邑斋 诗似东坡,人似东坡肉/ 124

叶恭绰·幻住园 收藏毛公鼎引来许多麻烦/ 131

朱文钧·六唐人斋 故宫碑帖佳拓的主要来源/ 140

赵元方·无悔斋 明铜活字本收藏第一大家/ 149

 

2天津

李春城·延古堂 善人的藏书/ 159

吴重憙·石莲闇 为了拍照,我差点儿买下一箱胸罩/ 164

李盛铎·木犀轩 私藏敦煌遗书第一家/ 172

梁启超·饮冰室 视善本为古董的藏书观/ 181

任凤苞·天春园 方志收藏天下第一/ 190

金梁·瓜圃 镇库之藏现在寒斋/ 197

徐世章·濠园 藏砚名于世,善本少人知/ 206

周叔弢·自庄严堪 藏书五好标准的制定者/ 215

金钺·屏庐 近代津门刻书名家/ 226

张重威·默园 字画创纪录,藏书少人知/ 235

 

3河北

苏天爵·滋溪书堂 用严谨的学术规范要求自己/ 245

梁清标·蕉林书屋 拿出一件就能撑起省博物馆/ 252

王灏·括斋 少有人提及的北方藏书大家/ 262

 

4辽宁

耶律倍·望海堂 高山之上有契丹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275

耶律楚材·读书堂 蒙古第一位诗人,随成吉思汗征战/ 283

罗振玉·大云书库 最早重视甲骨文,助刘鹗编《铁云藏龟》/ 289

 

5山西

傅山·霜红龛 武林高手好藏书/ 301

戴廷栻·丹枫阁 甚爱陶弘景,殊悲庾子山/ 310

陈廷敬·御书楼 主编《康熙字典》的大清廉史/ 318

杨二酉·读书阁 晋祠内留有多处的墨迹/ 326

张敦仁·简静居 在数学方面卓有成就的藏书家/ 332

祁寯藻·祁氏书楼 三代帝师之藏不可测/ 341

耿文光·万卷藏书楼 忽遭家变,出售藏书/ 348

刘笃敬·南高藏书楼 首开山西煤矿,收藏仅余《昼锦》/ 357

张籁·海藏庐 近代山西私人藏书之冠/ 363

渠仁甫·书业诚 诚俭发家,书捐公藏/ 370

郭象升·燕超楼 山西官局大量书版因保存得力未遭毁/ 379

 

6河南

朱翊镠·崇本书楼 昔日高楼在历史动荡中为侵略者焚毁/ 391

李敏修·经正书舍 清代综合性历史丛书《中州文献》总编/ 399

 

7山东

冯溥·佳山堂 当朝一品,以用为藏/ 409

李文藻·万卷楼 痴迷拓碑,每到一处必拓文字/ 416

丁善宝·十笏园& 孙葆田·賸园 潍坊仅存园林,賸园空留匾额/ 427

宋春舫·褐木庐 专藏洋文戏曲,书票受人关注/ 434

 

中卷

8江苏

沈括·梦溪园 为石油命名并沿用到了今天/ 445

尤袤·遂初堂 抄书抄到了『脱腕』/ 454

王世贞· 山园 用一座庄园换取宋版『两汉书』/ 463

赵用贤 赵琦美·脉望馆 因《古今杂剧》而得大名/ 472

钱谦益·红豆山庄 因一颗红豆写出了80 万字巨著/ 481

冒襄·水绘园 为董小宛悲痛写下《红楼梦》?/ 490

顾炎武·读书楼 影响了清代的藏书理念/ 497

顾嗣立·秀野草堂 30 年编一部《元诗选》/ 509

安岐·古香书屋 在藏书这事上,他是哪国人不重要/ 515

二马·街南书屋 马氏献776 种藏书给四库全书馆/ 524

秦蕙田·寄畅园 用38 年时间写出了《五礼通考》/ 532

袁枚·所好轩 藏书及身而散,只为看到如何散佚/ 543

毕沅·经训堂 藏书九十万卷,至今无人可及/ 552

洪亮吉·更生斋 把藏书家分为五等/ 561

顾之逵·小读书堆 藏书《礼记》成就其弟顾千里/ 573

甘福 甘熙·津逮楼 打破『金石录十卷人家』神话/ 581

瞿绍基·铁琴铜剑楼 一张琴和一把剑成就一座书楼/ 590

陶澍·印心书室 曾捐款一万两筹建惜阴书舍/ 598

汪士钟·艺芸书舍 宋版收藏之最,黄跋由其而贵/ 606

张金吾·爱日精庐 夫妻共同爱好藏书/ 612

龚自珍·羽山馆 经学名家之后,近代启蒙之先/ 621

黄奭·个园 藏书楼的名称应当叫汉学堂/ 629

顾文彬·过云楼、西津草堂 书画名世,古籍秘藏/ 638

吴云·两罍轩 因阮元的两件青铜器将堂号改名/ 647

赵烈文·天放楼 以一部日记名天下的藏书家/ 654

薛福成·传经楼 上万言策,仿天一阁/ 663

汪鸣銮·万宜楼 被慈禧太后罢职后开始藏书/ 673

王颂蔚·写礼庼 因早逝著作《周官义疏》未完成/ 682

吴引孙 吴筠孙·测海楼 用十年时间收集二十四万卷藏书/ 690

刘鹗·抱残守缺斋 甲骨著录第一人/ 699

沈汝瑾·鸣坚白斋 为吴昌硕的画作题画传/ 706

 

9上海

陈庆年·横山草堂 十万藏书付一炬/ 715

邓邦述·群碧楼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722

杨寿楠·裘学楼 所藏之书被祝融收走/ 729

吴梅·奢摩他室 戏曲迷专收戏曲类古书/ 738

顾颉刚·宝树园 一生与书相伴,买书成瘾/ 744

陶宗仪·南村草堂 积叶成书,难弃宏志/ 759

归有光·世美堂 生平无他嗜好,独好书/ 766

王昶·春融堂 打仗不忘倡修四库/ 773

陆锡熊·书隐楼 四库功臣,四库苦臣/ 782

郁松年·宜稼堂 海上巨贾,刊书尤善/ 792

赵元益·峭帆楼 书随祝融去,译作丛刊留/ 802

盛宣怀·愚斋 收名家旧藏,建开放书馆/ 808

潘宗周·宝礼堂 以超黄丕烈为藏书目标/ 818

冒广生·绛云楼 迷信也要信/ 825

刘体智·小校经阁 藏书宏富,青铜甲骨/ 831

 

10安徽

郑振铎·玄览堂 借钱买书的『书魔』/ 839

王大隆·蛾术轩 为稿抄校本张目/ 847

朱龙湛·千明楼 独辟蹊径,千明难成/ 854
程敏政·务本堂 文名天下,刻书独钟/ 863

俞正燮·四养斋 踯蹇科场,佣书为业/ 870

胡积堂·笔啸轩 藏书无人问,美景任人游/ 877

方宗诚·九间楼 桐城文章得传,九间书楼仍在/ 884

吴汝纶·半山阁 桐城后劲,曾李主笔/ 891

 

下卷

11湖北

杨守敬·观海堂 东瀛探郦,郦学腾誉/ 903

柯逢时·息园 书楼无痕,绍裘尚在/ 912

 

12湖南

伏生·二酉藏书洞 神仙所贻,斯文所寄/ 921

邓显鹤·南村草堂 湘学复兴导师,船山第一功臣/ 929

曾国藩·富厚堂 英名掩藏绩,楼在书无痕/ 937

 

13贵州

黎庶昌·拙尊园 外交小成,刊书得名/ 949

 

14浙江

屠隆·古娑罗馆 戏曲家中的藏书家/ 961

张岱·快园 苦难不能改变的快意/ 969

祁彪佳·旷园 难以确定地点的藏书处/ 976

曹溶·倦圃 古书流通的倡导人/ 982

朱彝尊·潜采堂 诗词之名掩盖了他的藏书/ 987

鲍廷博·知不足斋 恨西风吹净了无痕/ 992

吴骞·拜经楼 为慕一廛藏百宋,更移十架庋千元/ 999

章学诚·滃云山房 以史部为专藏/ 1007

洪颐煊·小停云山馆 拙于吏治,独擅收藏/ 1015

张廷济·清仪阁 金石独专金,书法贵大人/ 1026

管庭芬·花近楼 别下名丛出其手,避难抄撮小品留/ 1032

冯本怀·抱珠楼 冯氏三楼唯存,书归西泠无目/ 1038

黄澄量·五桂楼 仿天一然开放,拆藏本编明文/ 1043

徐时栋·水北阁 二毁三建,月湖书生/ 1051

李慈铭·越缦堂 以日记得名,由日记遭骂/ 1058

陆心源·皕宋楼 无人体谅的结局/ 1066

徐树兰·古越藏书楼 书楼开放之先声,烟叶种植之首倡/ 1074

朱一新·小拙盦 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 1081

孙诒让·玉海楼 甲骨研究第一人/ 1090

沈曾植·海日楼 百卷之书,百龄之兆/ 1098

沈德寿·抱经楼 抱经楼至此为三,抄书不择善遭贬/ 1105

黄绍箕·蓼绥阁 卧雪旧藏,终归籀园/ 1112

 

15江西

周庆云·梦坡室 以琴书著称的藏书家/ 1120

张寿镛·约园 以藏明刻本为主体的观念/ 1128

蒋汝藻·密韵楼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何用慨然/ 1136

王国维·故居 博涉群籍,数臻巅峰/ 1142

黄郛·文治藏书楼 百年功过,由人评说/ 1148

刘承幹·嘉业堂 私藏书量天下第一/ 1153

余绍宋·寒柯堂 首编书画解题,挥毫任公书楼/ 1160

张位·闲云馆 宁王旧迹,十万藏书/ 1171

胡思敬·问影楼 江西第一家图书馆的建立者/ 1178

 

16福建

郑樵·夹漈草堂 恭请朱熹吃豆腐/ 1189

陈第·世善堂 古音初判,井圈寄思/ 1196

徐熥 徐·红雨楼 兄弟二人竟然有五座藏书楼/ 1205

曹学佺·石仓园 因建藏书楼而发现了田黄石/ 1211

李光地·榕荫书屋 力挺理学,终被污名/ 1217

林佶·朴学斋 平生有书癖,四写艳藏坛/ 1226

陈寿祺·小嫏嬛馆 闽中经学正传,藏书独秘难窥/ 1234

梁章钜·黄楼 读书曰专实博,楹联杂录誉今/ 1241

黄宗汉·一六渊海 实干讷言,终遭革斥/ 1254

龚易图·大通楼 晚清闽省藏书之冠/ 1258

陈宝琛·沧趣楼 未曾踏入的书楼/ 1265

 

17广东

林佶·朴学斋 平生有书癖,四写艳藏坛/ 1226

陈寿祺·小嫏嬛馆 闽中经学正传,藏书独秘难窥/ 1234

梁章钜·黄楼 读书曰专实博,楹联杂录誉今/ 1241

黄宗汉·一六渊海 实干讷言,终遭革斥/ 1254

龚易图·大通楼 晚清闽省藏书之冠/ 1258

陈宝琛·沧趣楼 未曾踏入的书楼/ 1265

梁廷枏·藤花亭 睁眼看世界,回转第一人/ 1277

潘仕成·海山仙馆 其兴也速,其败也忽/ 1285

李文田·泰华楼 专研西北地理,喜藏名碑禁书/ 1293

徐润·竹石山房 商场奇才,书业怪杰/ 1302

陈伯陶·瓜庐 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 1313

康有为·万木草堂 启蒙从藏书开始/ 1320

陈垣·励耘书屋 每次搬家都要加大放书的房间/ 1327

王云五·岫庐 发明四角号码,出版《万有文库》/ 1335

容庚·颂斋 金文巨擘,丛帖一人/ 1346

冼玉清·碧琅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352

 

 meishubao/2017071310594112029.jpg

meishubao/2017071310595448807.jpeg


总序  九域芸香

加古书拍卖会的所得,跟书店的师友们交往的趣闻,以及在图书馆内观赏难得一见的珍秘。总之,这些所记,就是关于书的一切。

“一切”这个词,说来有些绝对,毕竟这只是我——一个叫韦力的家伙,他的个人视野所及,当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关于书的一切,这个最高级的中心语,就肯定不是出自本人之口了。但我承认,这句评语令我很受用。为了洗去自己语气上的狂妄,在此我只好出卖朋友了,给我这组文章授予这顶桂冠的人,就是绿茶先生。

这件事情还得从微信讲起,正是这位绿茶先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拉我下水,终于让我这个网盲有了寸进,在他的一手操办下,办起了芷兰斋微信公众号。其实创办之初,我对此没有太大的信心。这倒不是我不相信网络的力量,而是来自我对书界的了解。究竟有多少真正爱书者存在于这个社会上,于我而言,是个模糊的概念,更何况我的挚爱仅是书中的旧书,旧书中的古书,这层层递减的范围,更加使我的所爱成为少数派中的一小撮。虽然我盼望着“吾道不孤”,但我心里清楚,这种不能给人带来实际好处的爱书行为,其实在社会上没有太多人有很浓的兴趣,那么,我所写的这些冷僻文章,究竟会有多少人来阅读呢?绿茶比我有信心得多,事实证明,他才是“他道不孤”,这个公众号的阅读人数,超出了我想象的十倍以上。

人总要爱惜羽毛,既然有这么多围观者,那站在台上总要假模假式地表演得认真一些,于是我对公众号的栏目进行了调整,为了能够符合总标题,我将所有的栏目都冠以一个“书”字,比如寻访古代藏书楼的文章,称为“书楼”;探寻友人的藏书之处,则称为“书房”;前往图书馆去看里面的珍宝,则简称为“书馆”;每月友人所赠的大作,则称为“书物”,诸如此类,至今已分出来近十个栏目。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积累也同样是力量。本来的无心插柳,经过了时间堆积,渐渐使得有些栏目形成了规模。在友人的鼓励下,我又想令其回归本源,变成电子时代的纸本书。在我的心目中,著作依然还是应慎重其事的一个工程,既然变成了白纸黑字,那就需要叙述上的相对周严,框架上的基本完整。在这种想法的促进下,我又开始了新的寻访,而这个寻访的大半目的,是弥补版块上的缺口。

在具体的版块名称上,当然就不能如公众号那样随意,要相应地调整。因此,这个书系最终能出几种,每种具体的名称是什么,恕我在此不能尽告。

倒是要解释一下这个书系总称的来由。既然是跟书有关的一切,而其范围又局限于国内,我首先想到了“中国”,但这个词让个人用起来有僭越之嫌,而叫“华夏”,又似乎太过伟大,“神州”则带有悲壮色彩,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诗——恨不奋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既然没有穿越的本领,那我只好面对现实,于是灵光一现,想出了“九域”这个词。

《晋书·孙惠传》有这样一句话,“今明公名著天下,声振九域”,晋代的陶潜在《赠羊长史》诗中,也说到“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著名的《六臣注文选》中,则有“绥爰九域,罔不率俾”,李善给这句话的注释为:“薛君曰,九域,九州也。”故而,九域即九州之意。其实,径用“九州”也很响亮,可惜龚定庵的“九州风气恃风雷”,把这两个字几乎用成了他的专利。所以我将自己的丛书,以“九域”来冠名,说了一大堆,不过就是个地理范围的概念。

“芸香”二字,需要慎重地念叨一番。我看到一篇文献,其解释“芸香”是一种灌木,株高一米,而后有详细的描述词,并陈述芸香的药用价值:“祛风镇痉、通经、杀虫、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用于感冒发热,牙痛,月经不调,小儿湿疹;外用治疮疖肿毒,跌打损伤……”看到这么多的作用,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制作大力丸的好材料。即便铺陈了这么多的功效,可能这位作者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又有如下描述:“省市级以上的图书馆大多仍用芸草来保护珍贵的典籍,用于保护纸类藏品。”看到这句话,当然令我大感兴趣。我说过,凡是跟书有关的一切,我都感兴趣。可惜,这篇文章的作者把一件事情搞混了,那就是,芸香有两种,一种是如其所说的小灌木,这种芸香属于木本,另有一种草本的芸香,才是古人用作驱虫剂的。再说了,这位作者规定出的使用范围也有着权威性的武断,他只允许省市级以上图书馆来使用芸香,难道县乡级的就没有资格了?更何况我在古书中看到了不少名家旧藏里面都夹藏着芸香叶片,这些都是私人使用,那更是一种“僭越”了。

不管怎么样吧,草本芸香的确是古代藏书的驱虫剂,这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说的。沈先生在《梦溪笔谈》中对芸香的作用有如下描述:“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古人是确信芸香可以辟蠹的,所以常在古书里夹上芸香叶。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因为爱书人都自称是蠹鱼,比如“来生恐在蠹鱼中”“生是书丛一蠹鱼”等等,既然爱书的人都号称是蠹鱼,那么在书内放芸香草,岂不等于设计自杀吗?这之间的悖论,我也难解。好在古人不管这一套,对于蠹鱼这个小精灵,一叹三咏,比如唐代常衮在《晚秋集贤院即事》诗中就有“墨润水文茧,香销蠹字鱼”这样的诗句,而杨巨源同样有“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读到这样的诗句,足可以说明,这位杨巨源是个藏书家,否则绝难说出如此贴切的术语。而古人往往也会在自己的书斋名中用上“芸香”二字,这一切,都足可以说明,爱书之人跟芸香有着莫名其妙的不可或离,既然是这样,那我也以“人无忌,我亦无忌”来使用之。

总之,九域芸香,说到底就是韦力眼中的中国书人书事。

 meishubao/2017071311001649123.jpg


序言

致敬历代藏书家

私家藏书始于何时,我未曾读到过确切说法,我所访得者,以时间论,二酉洞的年代似乎最为久远,是在遥远的秦代。有人会说,这不算私家藏书楼,但我不同意这种判断。如果说二酉洞不能算私家藏书楼的话,那它应该算什么呢?首先,它不是官府藏书,因为这些书是那个时代的大儒伏生偷藏的。第二,这个洞即便不是伏生挖成的,至少也是他发现的,这样说来,该洞的所有权,或者发现权也同样不归官府,否则的话,伏生费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这些书,也早就变成了劫灰。你看,书是伏生所有,洞是伏生所发现,那里面的藏书如果说不属私家,我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归类了。这正如孔子所言“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所以我把二酉洞算作伏生的藏书楼,也就等于说,我把二酉洞视为中国已知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如果有人再反对我的这个说法,那我也绝不再假谦虚,因此,我在此慎重声明,我访得该洞,就等于访得了中国私家藏书楼的源头。

私家藏书楼的源头问题,算是定下来了,那么该叙述下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中国历代私人藏书家到底有多少,这一点我就没有以上的自信了。伏生之后,中国到底出了多少位藏书家,这一点还真的不好说,当然,我知道怎样找出搪塞的借口。比如说,首先要弄清楚,藏书家这个专用名词的外延和内涵,也就是说,在数量上,藏到多少才算是藏书家,有怎样的质量才算是藏书家,等等。民国时期,周今觉仅藏了一个邮票四方联——当然这是孤品——就被当时的人称作中国的邮票大王。若以此类推,某人仅藏了一部书,比如一部唐版书,当然曾国藩当年就说过“世人何曾见唐版”,其实我就是说个“假如”,如果不让这么假如的话,那就换个次一级的。比如某人藏了一部宋版书,并且这部宋版书是近千年来的孤本,名气极大,那么,仅拥有这么一部书的人算不算藏书家?其实这个答案无论是算与不算,都会遭到反诘:你凭什么下这个结论?谁授权你来给藏书家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如果没有定义,那么关于藏书家数量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还是这句话,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多少位藏书家?答案就是:我不知道。

范凤书先生专研中国私家藏书史,他在《中国私家藏书概述》中统计出全国著名的藏书家有4715位,范先生在“藏书家”之前加了一个限定词,那就是“著名”。既然把藏书家进行了两分法,著名的统计出来了,那非著名的有多少呢?文中没有说。比如郭德纲,他自称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那么藏书界像他这样的,本有藏书成就,而坚称自己“非著名”者,我觉得中国一定有。既然是这种情形,那么这些有成就的“非著名藏书家”,肯定没被范先生统计在内,更何况范凤书先生并没有说出著名与非著名之间有着怎样的界定。如此说来,中国藏书家的数量也只能是一个模糊概念了。

就算按照范先生的4715位著名藏书家来说,我若把这个数字作为自己的寻访目标,那藏书楼的寻访就会与那个著名的电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似了。您算算,即使我每天找一个,并且每一个都能有结果,那我也要假日无休地跑上十几年。好在,这只是个理论数据,因为中国的历史已经在大厨的炒勺里不知道翻过多少遍了,无论多少著名与非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到了我开始寻访的时代,所余已经不足十分之一。

我的书楼寻访,确实下了很大气力,为此也收到了不少赞誉之声,但这种夸奖的声音,还是没能完全满足我的虚荣,因为它们未曾挠到我的痒处。没有人说我的这些寻访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田野调查,而这种方式颇类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倡的两重证据法,至少我觉得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调查中国古代藏书楼现况。我用了这么一堆的限定词,原因就是古代访藏书楼者也一定有前辈在,可惜这方面的记录少有留存,即便有人在我之前进行了这项工作,他也绝没像我这样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撒网式调查,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靠一己之力,基本上调查清楚了古代藏书楼现存状况。

从这项调查的一开始,我就低估了它的难度,原因是我在此之前把功夫重点用在了查找资料方面,把史料上的记载当成了一种现实存在。更何况,我所查得的藏书楼史料,也不过就是概念模糊的蛛丝马迹,而对于楼的实际情况,大多所记都语焉不详,除了一些极其有名的藏书楼——比如天一阁,很少有文献详细记载藏书楼的具体位置。虽然到了近现代,关于藏书楼的专著时有面世,但也同样如此,还是很少会提到某楼具体位置所在,就更不用说该楼的存废。这正检验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寻访藏书楼的实际困难,远超自己所料。而困难的种数之多,几乎难以略记,但我这人也有个怪癖,可以用林志炫的《单身情歌》来形容:“爱是越挫越勇,爱要肯定执着。”本着这种精神,我在十几年前就下了五年的气力,总计找到了一百余座藏书楼,而后在杂志上连载,再后来经过徐雁先生的帮助,结集为《书楼寻踪》,该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实地考察藏书楼的专著。不过我要在此慎重声明,寻访藏书楼的先行,是徐雁先生,我是踏着他的足迹把这件事进行到底者。

那几年的寻访,我受到了一位好友的蛊惑,他坚定地认为,用老式的胶片机,并且用黑白胶卷来拍照,得到的照片最能表现出古代藏书楼的沧桑。他的说法很有道理,但他忽视了我的水准,因为我是真正的“非著名摄影爱好者”,我的拍照水平之差,大家可以尽情想象。但我当时鼓起匹夫之勇,按其所言,到处去买他列举的装备,直到自己满身披挂。当时买到这些专业的行头,于我而言,也非易事,我哪能像花木兰那么容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她一瞬间就转了四个市,把装备买齐了。咦,不对呀,花木兰被征兵上前线打仗,为何所有的装备还要自己掏腰包?这个天子可真是抠到家了。且不说这些,当时我买装备,可真真切切地下了一番苦功。当时黑白胶卷已经很难买到,拍照完毕后,找地方冲洗胶片也成了问题。等冲出来一看,所拍大多无法使用,因为胶片机不像数码相机,无法在现场看到拍摄效果,这中间的讲究,比如光圈、焦距等,我一概不懂,以这样的水准来使用专业相机,其效果之惨你一定想象得到。

而今信息的来源大为丰富,相关著作时有面世,网络搜索更为发达,各地的书友相识者也越来越多,还有一项便利,那就是飞速发展的高铁。我把这些便利条件综合利用起来,加上以往的经验,费时三四年,又在全国范围内探寻古代人文遗迹,总计寻得近两千处,古代私家藏书楼占了其中的百分之十,而后将这些书楼的寻访过程,加上史料,写成了一篇篇的寻访记,组成了这部书。

当然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讲个意义,那么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意义在哪里呢?郑伟章先生的宏著《文献家通考》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在该书的前言中郑先生有这样的一段话:

中国数千年文明之发展,在在离不开书籍!历史是一条长河,任何个人不过是长河中的一个水分子,且瞬息即逝。唯有一艘不沉的巨轮在长河上由古驶至今,还要驶向永远。它,就是书籍!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故历史上文献家辈出,代不乏人。聚书、抄书、校书、刻书、辑书、编目、题识等活动,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坛上重要历史活动内容。

我觉得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藏书家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而我的寻访,也正是要表现出我对这些藏书家的崇敬之情,让我自己以及这个社会上的爱书人永远铭记,正是因为有历代藏书家的存在,才使我们得以了解我们民族历史的灿烂与辉煌。

书楼的寻访,也让我有着多方面的收获。这个收获首先是使我在地理概念上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来中国古代文化的集中与分散。我所找到的书楼,几乎四分之三都处在江浙一带,这一带再扩大一点儿范围来说,那就是中国的江南地区,自宋代之后,这一带成为中国人文荟萃之地,虽然元明清三代皇家政权都建立于北方,但这并不影响江南文化的继续繁荣。当年东北的王尔烈作为主考官前往南方地区开展工作,江南的学子对于来一位北方高寒地区的主考官颇有不满,于是在他的门楣上写了句“千山千水千才子”,言外之意,真正的文化在这里。而作为主考官的王尔烈,当然毫不示弱,他对了下联“一天一地一圣人”,这里的“圣人”当然指的是皇帝,其潜台词,就是你江南有再多的才子,也还是归北方的一位皇帝来管。然而机智终归只是机智,事实依然是藏书之事,南方远胜北方,而书楼的寻访也是如此。

我的另一个所得,是寻访过程中交到很多朋友,虽然这些朋友大多数是我在此之前就相熟者,但是,“出门靠朋友”这句古训,给我的寻访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比如苏州的马骥先生,他为了带我探访遗迹所动用的关系,以及为此所付出的,都可谓费尽心力;而黄舰先生,在嗓子说不出话的情况下,依然陪我去乡下寻找;江澄波老先生为了能够告诉我一个确切的地址,竟然在凌晨先行探访一遍;薛冰先生为了我的寻访,到处打电话落实地址;朱旗先生为了让我省些跑腿的气力,几次为我安排司机;而范笑我先生,我前往打扰多次,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地替我安排各种细节;励双杰和童银舫先生,则专程开车送我到另一个地区去探访;胡关妙先生也是为了让我少跑路,竟然从几百千米外开车来接我前往另一地;卢平先生会很细心地安排好各方面的细节;陈琦先生为了让我得到满意的答案,竟然找到了多位藏书家的后人;另外还有府军、顾正坤、付国君等太多的朋友,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事非经过不知难,我自己在寻访途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大多数都是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克服,每念及此,我都会心存感谢,在此,我向那些对我提供过帮助的朋友们,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本书因为是边访边写,所以在体例方面,有时考虑得并不完整,而后经商凝瑶女士之建议,本书的编排方式有所调整。比如我原本将各个藏书楼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在她的建议下,我改为按照地区排列,这种排列方式,更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藏书楼所集中的地区,为读者提供了文字之外的重要资讯。而在每个地区之内,商女士建议,按照每个楼主的生年进行排序,她的这些建议我都一一采纳。但也郑重声明,因为文章是陆续写成的,所以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而这方面的文责,我当然要自负。这些书楼寻访之文,曾有部分发在微信公众号上,也得到了多位读者的厚爱,给我指出了不少笔误,我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由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如有疑问请联系中信出版社营销编辑彭博雅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