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千里:我们期待在书法毕业展上看到什么?

邢千里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6-14

【本题话题】毕业季:如此成果,怎能交卷?

策划:颜培大 李振伟

编者按: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已有逾百所高校相继开设书法专业,其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张。近日,河南省某高校书法专业毕业展却广为大众所诟病。例如,网友调侃:“是出来搞笑的吗”“师生一起回炉重造吧”“这么多学校的毕业展,这是我看得最仔细的一次,特别想知道老师是谁……”“试问这些老师拿着每月的俸禄都做什么……”等。确实,该展展出的作品不仅笔法生涩稚嫩,稍可观的几件竟还是临摹作品。其实,近几年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综合类大学的美术学院,围绕毕业生作品展引发的话题争议不断。不管是展陈形式如何花样翻新,但和作品的实际水平比起来,还是显得雷声大、雨点小,过于浮躁了些。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学生经过多年专业学习却为何屡交遭质疑的答卷?仅仅是学生本身疏于练习的原因吗?是学生水平问题,还是教育水平的问题?本期时评,特邀请相关专家展开讨论:毕业展上出现如此“作品”,责任究竟在谁?应如何寻求改变?


我们期待在书法毕业展上看到什么?

□ 邢千里


不同的展览都有不同的观众预设,当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对不同展览心存不同的期待。即便是同样的主题内容,比如传统风格的书画,在博物馆的展览、当代艺术展或者某位艺术家的个展中,我们都会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作品。但是大多数的观众常常会就事论事,根据作品本身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预期而作出评判,而这种心理预期又是建立在言人人殊的历史观和艺术观之上的。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校书法专业的毕业展时——不论是现场还是网上资源,又会不自觉地联系到书法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问题。

31738108_31738108_1393841785890_mthumb.jpg

我们的文化中常常把书、画放在一起,比如书画同源、书画一律等,两者都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粹。这么表达从两种艺术本身发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就需要谨慎。与书法相比,绘画不但种类风格和流派更丰富,重要的是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历史悠久,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复杂和微妙。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传统绘画又深受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主题内容、画面语言、装裱材料和展览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甚至与装置、影像、行为艺术联姻,出现了大量既有传统笔墨和面貌,也有当代观念与手法的实验性作品。传统绘画的创作模式和评价标准似乎也发生了转变,这给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容环境,也让很多传统功力不深、汲汲于名利的艺术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投机方式。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展览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坚持传统笔墨语言和画面风格的当代画家来说,沉浸在已然高度程式化的古代绘画之中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重要的是这样的作品在中国依然拥有庞大的欣赏和消费群体。而且,相比书法,绘画显然更容易“藏拙”,只要在学习临摹前人的基础上大概解决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类的基础性问题,相信在今天不会有多少观众能够分辨得出作品是否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况且,还有很多已然成名成家导师的既有风格可供模仿甚至抄袭。不论是对传统风格还是对当代绘画来说,在短短的四年本科学习阶段,大致学个“样子”,再通过精致的装裱、深奥的文字阐释和现场气氛营造,展览的效果总还是有一些的。

书法则不然,它是高度抽象和高度提炼的艺术,而且群众基础如此庞大(虽然很多人未必真的看得懂书法),想要“藏拙”就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书法与绘画一样历史悠久,高度成熟,同时也就意味着高度封闭。与绘画不同,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其他文明对话融合的可能性有限,实验探索空间相对局限,虽然有井上有一等人的现代书法实验,但本质上已经去中国书法精髓甚远。在实验水墨浪潮冲击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也曾兴起当代书法的探索,但也只是跟在绘画后面曾经踌躇满志地试图将传统笔墨意趣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观念艺术进行杂交而已,最终基本都沦为一厢情愿的夹生饭。传统的高度成熟和艺术体系的自我完善使得书法的创新在今天尤为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当代艺术观念实验的配角,或者众人口诛笔伐的“丑书”。

meishubao/2018061413040640728.jpg

从观众层面来看,或许是人们再也不堪忍受很多以传统为名的当代艺术家越来越晦涩难懂的绘画作品,希望从书法这一国粹中获得些许慰藉。虽然当代书法展览不同程度上也沾染了一些当代艺术的不良风气,如一味追求大尺幅的震撼效果,但总体而言毕竟让广大普通观众在情感和理解上更容易亲近。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可以各取所需,懂行的人可以赏其笔墨、辨其风格,普通人至少也可以看看字写得是否周正俊秀,或者读读上面的诗文散句。

然而,我们期待在一个高校书法毕业展上看到什么呢?高校、书法专业、毕业展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有如某位艺术家名片上赫然的头衔,带给人们期待同时也有挑剔的眼神了。你是专业的,又是经过四年训练后的学成汇报,作品水准自然差不了,也不能差。简单地说,毕业展的作品,即使不是书法家水平,至少也要有些书法家的苗头和样子才行。于是,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上升,同其他艺术专业的毕业展一样,高校书法毕业展近些年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这无疑是太一厢情愿了。人们总是想当然地把高等美术教育等同于艺术家速成班,不管之前的艺术基础如何,也不论大学期间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总之几年后的毕业展,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罢,都可算得上锋芒初露的艺术家。这样的误读同样存在于高校艺术专业师生之中,很多人从进入艺术院校开始就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定位成未来艺术家。毕业了搞个展览,向社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艺术作品也就顺理成章,也算是为日后正式踏入艺术家行列做一下铺垫和广告。

6b5853d6bc494f18b5234a632377ac6f.jpeg

不管如今对于所谓艺术和艺术家的理解与定义如何混乱,我们都应该清楚地知道,高校艺术专业不是生产艺术家的地方,书法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是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土壤变了,当代社会对艺术的需求和认知也变了。绘画也好,书法也罢,艺术专业总体上是为了一批自身具有较高艺术知识与素养,通过知识、理论和技法的研究推动书法的传承、发展和普及,毕业后在不同的领域里推动整个社会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的艺术工作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书法毕业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概念。是否有必要办毕业展?如何办?社会对书法专业毕业展有什么期待和误读?高校书法专业的师生们又该如何回应这些期待和误读?■


meishubao/201806121024069562.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