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巡与壁瓶的鼎盛时期

刘伟  来源:《帝王与宫廷瓷器》 发表时间:2016-11-28

摘要:壁瓶的式样大多以大瓶、尊、觚等缩样制作,瓶体好像剖开的半器呈扁平式,背面有孔可悬挂。如僧帽壶式壁瓶,其瓶体就好像剖开的半个僧帽壶,釉面为淡绿色暗刻白色花纹,造型之优美,釉色之淡雅,丝毫不逊于当时僧帽壶完整器。除此之外,诸如粉彩双耳蒜头式壁瓶、仿汝釉三方形双耳式壁瓶等也都按大瓶器物缩样半剖而制。

      瓷质壁瓶目前所知在明代万历时期出现,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的《遵生八笺》中,曾详细介绍过壁瓶的用途,当时人们将壁瓶挂在床内柱子上:“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壁瓶不仅可挂在床内,也可以挂在墙上,既可插入各种时令的鲜花,也可插干花、绢花、宝石花,是美化居室理想的陈设物。

      故宫内的三希堂,因乾隆皇帝曾在此藏有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名噪一时。然而在这不足4平方米的小阁内,一面墙上竟挂有11个造型迥异、釉彩纷呈的壁瓶,加上临窗悬挂的2个,共13个。

      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的特殊喜爱,壁瓶的造型更加奇巧多姿,其制作之精美、品种之丰富远非前朝所比。壁瓶的式样大多以大瓶、尊、觚等缩样制作,瓶体好像剖开的半器呈扁平式,背面有孔可悬挂。如僧帽壶式壁瓶,其瓶体就好像剖开的半个僧帽壶,釉面为淡绿色暗刻白色花纹,造型之优美,釉色之淡雅,丝毫不逊于当时僧帽壶完整器。除此之外,诸如粉彩双耳蒜头式壁瓶、仿汝釉三方形双耳式壁瓶等也都按大瓶器物缩样半剖而制。

图片 1.jpg

【清】 乾隆窑变釉灵芝葫芦式壁瓶

      乾隆时期的壁瓶除依传统器形而制外,也有许多创新之作。如粉彩扇式壁瓶,造型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瓶壁(扇面)绘粉彩松鼠葡萄纹。另一件书卷式壁瓶,造型直接仿制书卷而制,卷首题“山长静图”,书卷气息浓厚。仿鳝鱼黄釉壁瓶,瓶体还嵌有一个时钟,集壁瓶、钟表功能于一体。窑变釉灵芝葫芦式壁瓶,造型为一簇灵芝高低相拥而立,紫红釉色使器物更具仿生效果。与传统造型相比,这些形态各异的仿生壁瓶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些壁瓶还装饰有仿紫檀木托座。壁瓶往往是成双成对烧制,制作相当精致,其釉色几乎包容了乾隆时期各类瓷器釉彩,如仿宋代五大名窑器就有仿官釉蕉叶纹壁瓶、仿哥釉壁瓶、仿钧釉双耳壁瓶等。

      以本朝品种作装饰的壁瓶有仿古铜出戟花觚式壁瓶、青花红彩云龙纹山水壁瓶、文竹釉双耳壁瓶、绿松石地胭脂红云龙纹双耳壁瓶等。壁瓶装饰纹饰主要是各种花鸟图案,如缠枝花纹、梅花纹、松鼠葡萄纹、山水纹以及云龙纹、龙凤纹、凤穿花纹等。另有以乾隆皇帝的御题诗作为瓷器的装饰内容,在当时非常多见,诗与画往往相互衬托,这种装饰手法在壁瓶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壁瓶之所以独得乾隆皇帝的青睐,不仅仅因其鲜明独特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其方便实用。壁瓶在清代又称“轿瓶”“挂瓶”,意指可挂在轿中之瓶。纵观乾隆一生,曾六下江南,四赴盛京,五莅五台山,嵩山泰岱,津淀近畿,以及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白山黑水间都曾留下乾隆皇帝的足迹。在枯燥乏味的旅途中,能使皇帝赏心悦目的,唯有悬挂在辇内的壁瓶及瓶内芳香的花草。

      清宫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御窑场为元旦进贡而特别烧造的贡物中有“千祥轿瓶二件”“万福轿瓶二件”,为南巡路贡物有“洋彩名款轿瓶十件”。乾隆帝每次出巡一般是在正月出发,乾隆三十年这一年内,乾隆帝曾四次南巡江浙一带,所以御窑场元旦进贡宫内的贡物要有壁瓶。在其他年节,如万寿节、端阳节等的贡物单中,却不见进贡轿瓶,这些或许可以说明,御窑场生产的壁瓶就是专为乾隆出巡或秋狝木兰而用。由于乾隆皇帝的特殊喜好,壁瓶的制作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盛极一时,同时期器物中无物可比,至清代晚期以后壁瓶逐渐销声匿迹。

(转载自《帝王与宫廷瓷器》,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2版,有删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