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古书造伪违背了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

口述:韦力,采写:王雪茹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4-28

摘要:古书造伪成本很高:首先要得到一批古纸,今纸一眼就能鉴别。得到古纸还要有古墨、要刻古版,然后再印成古书,最后流通到市场。哪怕是很薄的一本书,也需要几十页、上百页纸,如果把这些纸的面积摊起来,需要很大一张纸才能裁成一本书。古纸很难得,当得到了一张古纸,为什么不去造一张古画呢?

编者按

韦力,藏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国内数家拍卖公司古籍顾问,收藏古籍七万余册,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相关著述有《古书收藏》《书楼寻踪》《中国古籍拍卖评述》等等。殿版研究家翁连溪在《翁连溪——解读新时期的殿版古籍》中誉其为:"又读又研究","是一个藏书家",而且"是国内最大的藏书家"。本文为韦力先生对古籍购藏、古书造伪以及拍卖对古籍购藏方式影响的一些个人见解。此次采访是跟韦力先生第二次碰面,韦力先生很健谈,也很亲切,“低调”“温文尔雅”我觉得是对其最好的形容。让我们在韦力先生的讲述中,体会藏书人的“酸甜苦辣”。

meishubao/2017042815332672182.jpg

藏书楼“芷兰斋”一角

古书造伪违背了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

中国美术报网:您的藏书中,哪本(套)是您认为最珍贵的?您有没有对您的藏书进行过市场估价?

韦力:其实很难进行这样的类比。我认为每本书都很珍贵,很难把所有的爱都集中到一本上。但是所有我珍爱的书的特点可归结为两点:一,有曲折流传的故事;二,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好书其实是公认的,在我的藏书中,当然有很特殊的东西在,比如苏东坡的《和陶诗》就有特殊的来由。 

苏东坡被贬崖州期间,将陶渊明的200多首诗全部进行了唱和,后世把其称为《和陶诗》。《和陶诗》是第一部把一个人的诗集全部和一遍的著作,开创了一个新的文体,受到后世广泛重视。苏东坡去世后就有人把《和陶诗》刻出来了,但《和陶诗》的宋版很难得,在清初就十分稀罕。宋版《和陶诗》经收藏家翁方纲收藏后又辗转很多藏家,最后到了陈澄中手中,后被其带到美国纽约。陈澄中去世后《和陶诗》上下两卷分别被分给儿子女儿。女儿那册被国家图书馆买下,儿子那册在我这里。对于这种有历史故事,有人文信息,又受到历代藏书家重视的古书就很珍爱。

至于价格,我的书从来没拿去上拍过,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行情。比如孤本式的宋版书,要几百万一册作为起点。刚刚谈到的《和陶诗》,如果今天拿出来上拍,应该也会是千万以上的价格吧。

中国美术报网:我们都知道买书画瓷杂工艺品等存在真假风险,那古籍购买是否也同样涉及到买真买假的问题?感觉在行业内出现的不多。

韦力:古籍购藏也涉及到真假,只是比其他的概率低很多。有暴利的地方就有罪恶,古书也是价值很高的东西,必然也有,但古书造伪违背了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

古书造伪成本很高:首先要得到一批古纸,今纸一眼就能鉴别。得到古纸还要有古墨、要刻古版,然后再印成古书,最后流通到市场。哪怕是很薄的一本书,也需要几十页、上百页纸,如果把这些纸的面积摊起来,需要很大一张纸才能裁成一本书。古纸很难得,当得到了一张古纸,为什么不去造一张古画呢?以宋画为例,现在宋画都是几千万、上亿的价格,好不容易得到一张纸,造古画可以卖上亿,伪造一本古书卖上千万,古书与书画的价格差得太多,不适合利益最大化。当古籍市场价也涨到上亿的时候,就不好说了。

古书造伪一般是在局部做文章,但很容易识破。比如明代的翻刻本,基本价位可能在百万级,如果让它价位涨到千万就需要伪造一个宋版的牌记进去,冒充宋版,实现利益最大化。但这种方式容易鉴别,因为历代用纸不同,宋人不可能用到明代纸,行家一看纸就能识破。当然也有人不懂,但毕竟只能骗几个刚入门的买家,稍懂目录版本学的人不容易被骗。

中国美术报网:您觉得现在和20年前的古籍购藏在购买渠道上有哪些区别?拍卖业的发展对您发现好书有帮助吗?

韦力:古籍购买方式可以用拍卖作为一个分水岭。中国嘉德从1994年的第一场拍卖开始就有古籍善本专场,直到今天。之后也诞生了很多设立古籍专场的拍卖公司。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拍卖会能对市场产生多大变化。我对拍卖的最初印象是很反感的,拍卖凭空把古籍的价位拉高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玩法”。很多书在书店标价两千,而在拍卖行起拍价是三万,可眼见就拍出去了。拍高之后就出现了吸金效应,书店将书从书架上撤下来给拍卖行。其实古书值多少钱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纯粹是买家认不认,有人买就是市场。拍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买好书只能到现场竞价。作为买家会突然觉得买不下去了,大概到了2000年左右,基本就没便宜可捡了。现在古籍善本主要通过拍卖公司购买,大概占到七八成。其次就是古籍书店,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关系,也不可能在古籍书店买到价钱合适东西又好的本子。

拍卖是把双刃剑。慢慢地我发觉有时候拍卖会可以捡到便宜。因为在私人手里买书,卖家会认准市场价,基本不降价。但是拍卖公司懂得顾客心理,在征集时会不断压低卖家的心理价位,以吸引更多买家进场。一般一场拍卖会有几百件拍品,拍场上偶然性很多,选择多了反而能捡到便宜。而且拍卖公司挖掘能力很强,能征集到很多其他人从不知道的古书,给了买家很多选择。这是拍卖行给古书界起到的作用。

meishubao/201704281554053548.jpg

中国嘉德1994年秋拍“古籍善本”专场拍卖相关通知

中国美术报网:古书在保存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

韦力:古书跟古字画面临共同的问题,就是虫蛀。被虫蛀后,在买书的时候可以看到,但书中有虫卵是看不到的,这样后期就会有虫生出来。但虫卵需要一定温度和湿度才会生虫,我就从源头进行处理。我买进一批古书后,会用真空袋把书一部部包起来、抽真空,隔绝开潮气,放进冰柜,零下18度冷冻24小时,这样可以把虫卵冻死,从根源上解决虫蛀问题。购买之初进行操作后期就不需要了,但我在后期的藏书中有防备工作,我的藏书架是用樟木板做的,书和书的缝隙之间也会塞一些樟木屑,可以防虫。另一个,古籍纸很脆弱,怕干,尤其到了冬天有暖气,就需要保证室内的湿度。我一般是在暖气上放上水槽,通过水的蒸发使空气保持一定湿度,不让书发脆。古书在特定的要求下以不低于40度、最好不高于80度比较合适。

meishubao/2017042815482152586.jpg

藏书楼“芷兰斋”一角

收藏只是吃饱饭之后的事情

中国美术报网:您在购藏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没有过遗憾?

韦力: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收藏家,都会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因为真正的收藏始终是一个把活钱变成死钱的过程。为什么收藏家之外的人没有这种困惑?现在置身艺术品市场的人,很多都兼而有之,既收藏也买卖,他们的资金是流动的。但真正的收藏家不同,他们会不断地把财富沉淀在藏品的购藏上,从不或者很少出手藏品。像我这种纯搞收藏的,属于比较少的一类,是在进行一个金融家比较厌恶的行为——不断地把活钱变为死钱。其实作为市场而言,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至于遗憾还是很多的。一是因为我买书的原则:从不借钱。因为借钱买书一旦发生经济之类的变化,就会让自己没有办法,只好靠便宜卖书来还债,我不愿意走这样的循环,所以就保持一个底线。但这样做有一个弊端,买古籍跟买古玩一样,需要有机缘,这一切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因此会错过很多机会。美的东西是公认的,好书出现的时候,所有爱书人都喜欢,有时候我也只能望书兴叹。还有一种情况是出于人情考虑。比如我爱这本书,另一个朋友也爱,如果朋友开口希望我让给他,基于面子考虑,我都会让。总之这种遗憾在自己藏书生涯中挺多的。恰恰人总认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所以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大多是自己没得到的书。人生大约就是这样,是个遗憾的过程。

中国美术报网:您的藏书只收不卖,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韦力:客观来讲,应该把这句话加上“目前”二字。比如说我明天没钱了,那明天就会卖,因为要生存。我觉得人生毕竟还是生命本体为第一位的,收藏只是吃饱饭之后的事情,我是这样的态度。所以,我从不去标榜“只收不卖”,我只能说这是目前的状况,明天卖不卖是另外一个话题。另外,我不认为卖书有什么不好,我觉得“只收不卖”这种心态也是一种道德绑架,我不喜欢也不会去标榜。

中国美术报网:您的藏书是有计划性的购藏还是随机性比较强呢?

韦力:最初的十年没有规划,因为古书难得。买古书跟买新东西不一样,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市场有什么我买什么。古籍跟字画有区别,它没有那么大的市场筹码。我个人认为收藏之初不能将范围设定得太窄,当专题设得太窄的时候,藏家会玩不下去。收藏不是在市场中等待精品出现,如果一直等下去,最后藏家可能就没有玩的兴趣了。比如我想藏画且只想藏宋徽宗的作品,但二十年了也没在市场上见几件。市场不会按自己的购藏计划发展,想让自己的爱好进行下去就需要把目标放宽,藏不到宋徽宗可以藏其他的,这样藏到的概率就大了。经过前十年的积累,后来慢慢买多了就有了规律。因为我在藏书过程中会不断读书,读书多了很多认识也就不同了。比如以前不重视的书,现在觉得有价值了,慢慢地就有了专题的概念,所以后来慢慢就走入了专题收藏。收藏大概就需要这样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meishubao/2017042816034258814.jpg

藏书楼“芷兰斋”一角(《古书之美》插图)

中国美术报网:您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些藏书“秘籍”或者购藏经验?

韦力:站在我的角度,我希望天下多一些爱书的人,当然读书跟藏书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藏书要讲版本,有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用钱作支撑,如果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新爱书的人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急着去藏书,直接藏书很容易花很多钱却买到并不值得的书。任何一个行当都有它的门道,有它固有的游戏规则,如果还没有搞懂规则就来比赛,不可能打好比赛。所以如果喜欢藏书,就多读一些跟藏书有关的研究文章以及相关的普及知识。可以多去拍卖会预展,先练眼,这样就会少走弯路。慢慢搞清楚这个行当的游戏规则,最后再琢磨藏与不藏。至于怎样找到藏书资金,那我就不知道了。我并不建议年轻人省吃俭用,把口粮钱省出来去买书,虽然精神可嘉,但这种做法没有持续性,会很快把自己心态搞坏。而心态一旦搞坏,收藏也变得没了兴趣。所以还是建议他们多学多看。

中国美术报网:您个人认为藏书的意义在哪里?您收藏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

韦力:对我个人而言藏书让我跟历史拉近了,人生需要跟历史有所接续。我通过收集那么多的典籍,了解到那么多前贤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而这些贡献让我觉得与有荣焉,我觉得这就是藏书的意义所在吧。古书经过了那么多的劫难走到今天很不容易,自己能跟这些珍本相伴一程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荣耀。藏书让我得到快乐,我就享受这个快乐吧。我的收藏并没有最终目标,确确实实就是为了体验过程,得到一种快乐。

后记:

藏书不是狭义的藏纸本书,收藏碑帖、名人手札等都属于藏书范畴。藏书人对书有一种贪欲,这种贪欲是无止境的,除非没钱了吃不了饭了,可能就不买了,除此之外会一直买下去。爱书人对书的欲望近似于人对吃饭的欲望一样。这顿满足了,隔不了多少时间,又饿了,会继续买,这就是一种病态式的挚爱,至少西方医学认为这种东西是一种病态。局外人看待藏书人大约是这样一个姿态,但藏书人自己并不认为是病态,而是一种享受。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快乐,快乐的概念是宽泛的,藏书不过是众多快乐中的一种,藏书的不断增加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得到快乐的过程。三十年来韦力先生始终坚持古籍购藏,编者以为这就是韦力先生的藏书之乐和藏书的原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