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见:插图创作事关中国的美术教育

王见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9-06

【本期话题】插画:艺术中的鸡肋?

策划:李振伟 颜培大 李腾

编者按:近期,在上海、北京两地相继举办的“世界插画大展——国际安徒生奖50周年展”,引发观众极高的观展热潮,很多父母带着孩子观看,希望从国外大师细腻的笔触和天马行空的创意中能够得到新鲜的感受和启发,并帮孩子构筑最佳的审美世界,当然也带着自己未泯的童心。西方儿童绘本的作者大多兼具教育家、作家、画家等多重身份,既能对文字内容有很好的把握,又能用合适的绘画表达出来,还能与传达友爱、美好的主题相契合。因此,他们在构筑具体的形象时,不乏画家自己的奇思妙想,以及绘画的笔法、效果的映现和基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迸发的创造力。反观国内的插画创作,与国外相比还不能望其项背。有专家认为,儿童绘本在中国国内的尴尬,既与创作队伍和专业的规模有关,也与体制的欠缺有关。目前国内从事插画的队伍虽不能说没有新鲜动人的作品,但普遍呈现的却多以成人的视角出发,或者在绘本形象和语言上基本承袭国外传统,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上表现出相当的匮乏。获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提名插画家熊亮曾发问: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文化上发展出新的视觉语言?眼下,我们的插画无论在视觉语言、创作队伍,还是体系的完整方面,都表现出可有可无的鸡肋状态。那么如何走出这样的窘境?如何发展中国的插画?本期“新闻时评”邀请了三位业内人士对此进行探讨。

meishubao/2017090610282988885.jpg

【澳大利亚】罗伯特·英潘  丑小鸭

插图创作事关中国的美术教育

□王见

大体上看,中国从古到今对插图都算比较重视,尤其在明清两代的古籍版本书中,插图普遍且精美。五四新文化时期,鲁迅等人也特别注重插图对文学作品的作用和意义。1949年以后,国内重要的专业美术学院也设有插图与书籍装帧专业。所以,按理说中国插图文化的艺术传统很悠久,有关插图艺术的美术教育也较完备。但如果从社会对插图的重视程度和要求来看则不算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插图从属于文学作品的性质比较明显。文重于图,插图往往仅起到增加读书趣味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插图的独立性越来越重要,一般意义上“看图识字”的功能渐渐不能满足读者。因为读者的阅读能力在不断提高,通过阅读文字产生的想象空间也不断扩大,插图就不能仅仅是文字的释义。插图有可能继续延伸和引发读者的联想(外延),或者有可能继续深入并强化文字的原意(内涵)。由此,文字造成的想象力和图像生成的想象力合并,构成了一个新的、包含了比较丰富的、能满足视觉审美的阅读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与视觉图像又共同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象”。儿童绘本尤需如此。

如果从这种意义和层面上讲,插图的绘制或者文学作品的编辑配图,其实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那么,无论是作为插图绘制的作者,还是选择配图的编辑,都意味着既要具有深刻理解文字的阅读水平,又具有图像绘制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具有高于原作精神的宏观把握。

这个要求说起来好像比较复杂、比较高,但实际上这是对插图作者的基本要求——既能从文学的角度具有较高较深的理解水平,同时又能从视觉图像的层面有良好的审美认知。这就需要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体系中得到训练,得到培养。但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看,困难很大。困难主要在于我们美术教育体系当中的专业划分过细,以及我们对美术教育认识的狭隘与错误。

根据一些零星的资料显示,国外的美术教育大体上以绘画和设计作为基本分类。绘画中包括了很多科目,但不像中国把绘画又分成国、油、版、雕等泾渭分明的“专业”。虽然现在又称为专业方向,先基础后分科等,但实际上还是按专业进行教学。插图与书籍装帧也同样是一个专业方向,可实际上还是专业教学。本科学生及研究生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在所谓“专业”的狭窄天地里学习(尽管有各种选修)。学院的“专业”变成了“行业”,加上美协还有一个专业委员会的评价与展览体系,实际上就等于有了“行会”。

因此,中国的绘画教育成了剑走偏锋的单一选择。国、油、版、雕等并不能融合在一个“绘画”的大框架里进行“艺术”的教育,而演变成行业性质的专门训练,混淆了广泛的学院式艺术教育和个人画室传授方式的不同。实际上专业的绘画技法训练取代和架空了艺术教育,其问题的核心是专业划分太细太窄。

试问这样的美术教育架构和训练,怎么培养插图艺术所需要的文学和美术兼具的创作人员?当然,插图作者可以是一个画家,也可能是一个作家,甚至是一个工人,并不一定要依靠美术学院培养人才。但如若社会能发展到这种程度,也就说明全民性质的美术教育一定开展得相当健康。

此外,在美术教育的体系中,我们对儿童的美术教育更加忽略。因为儿童的美术教育需要涉及儿童生理、心理、视知觉等方面,但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还完全谈不到这种建设。美术学院虽设有美术教育专业,但无非是把国、油、版、雕、工艺、设计等各科目的课程择选汇集,实际上就是“杂烩”,离“美术教育”的意义甚远。所以,创作好的插图、好的儿童绘本在目前看来可能是一种奢望;按成人的角度画儿童插图,或者承袭国外儿童绘本套路的现象可能还要持续。那种要求插图作者提高认识、提高能力、提高文化的空洞倡导,或者呼吁社会重视插图等,都无济于事。因为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1世纪了,可我们美术教育的理念还停留在20世纪初期。不过,中国教育部在制定学科目录时提倡大美术、大设计的划分和要求都十分清楚,大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一经基层学校的变通,却依然如故。因为美术学院的本位主义十分严重,教学思想和方法也严重僵化。当然也可以理解,基层单位有难以解决的具体困难。然而中国美术教育的误区的确很大,把美术教育视为“专业”教育尤其错误。就像陈丹青也大讲美术的研究生不必考外语,其实很错误,结果还是能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喝彩。画画和考大学接受美术教育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画画完全可以不学外语,但报考美术学院是要接受完备的美术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了美术专业和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是按一个知识系统进行的美术教育。对艺术学科及国家全民化的文化艺术教育负有责任。学校并非培养画家、大画家、著名画家的场所,而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基地,如果单纯学画画,则完全可以进入个人画室,并不需要进入美术学院,欧洲的大画家有几个是美院毕业的?

今天,我们讨论插图和儿童绘本的问题是一个小事情,但同样牵扯到中国美术教育的大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艺术问题。

中国究竟以何种方式对自己的古代文化传统进行整理,对现代文化进行建设,也是一件关系到我们的儿童如何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大事。如按此要求,则中国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