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间:如何读懂隈研吾最满意的民艺博物馆?

邹萍  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表时间:2017-01-29

摘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馆长杭间接受采访 2015年9月20日下午三时,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民艺博物馆(以下简称民艺馆)即将开馆,这是隈研吾在亚洲最大的建筑,也是他最满意的建筑,极具东方美感的场馆也早在几年前便吸引了诸多专注。真身亮相前夕,对民艺研究投入二十多年热情的中国美…

2015年9月20日下午三时,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民艺博物馆(以下简称民艺馆)即将开馆,这是隈研吾在亚洲最大的建筑,也是他最满意的建筑,极具东方美感的场馆也早在几年前便吸引了诸多专注。真身亮相前夕,对民艺研究投入二十多年热情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馆长杭间接受了雅昌艺术网专访,深度介绍了民艺馆的相关细节,并借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天工开物展览视觉总监袁由敏的描述对开馆大展做了部分剧透。

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学院创建民艺馆的初衷是什么?

  杭间:东京有个民艺博物馆,是日本号称民艺之父同时又是现代设计之父的柳宗悦开创的。柳宗悦被誉为是民艺之父和现代设计之父,“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势力大量地进入日本,美国的产品也大量进入日本,日本的民族工业突然一下子萎靡不振、粗制滥造,这个时候柳宗悦重新强调日本的传统之美、民艺之美,在日本整个制造界和使用界来重新倡导发展自己的美学产业。虽然柳宗悦强调的是重新发现民艺之美,但影响的是整个日本的制造。柳宗悦说:“一个人如果生活在粗制滥造的物品环境里,那他的内心也会是粗制滥造的;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不美的生活空间里,那么他的心灵也肯定会受到不美的影响。”民艺能对现代生活、现代制造有提示作用,让我们不忘生活之美的本质,这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办民艺博物馆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雅昌艺术网:中国的民艺馆为什么会请日本设计师来设计?

  杭间:呵呵(笑),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选择设计师的关键在于他的设计理念要和我们相通。只有吸纳全世界最好的文化,我们才能最强,否则什么都是老祖宗的好,一个日本设计师为中国人设计民艺馆,有什么不好?当年鉴真把中国的戒律宗带到日本,日本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在日本建立起戒律制度,最后也发展了自己的一套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雅昌艺术网:如何准确理解“民艺”?

  杭间:千万不要把“民艺博物馆”简单理解为“民族艺术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都不完整,我们把民族艺术、民间艺术都包含在其中,但强调是生活的艺术。许江院长确定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四个馆的关系和定义是“古今中外”,民艺博物馆就是承担了除书法和绘画以外所有中国传统的造物智慧的展览和研究,未来民艺馆会不断地展出体现中国传统、民间、偏重生活艺术创造的一些展品。

  中国美术学院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民艺研究博物馆。它集收藏、展示、研究、教学、传习于一体,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展研究、展示传统生活之美,为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活化提供知识源泉。因此,民艺博物馆的学术定位非常重要。建馆之初,学校在充分吸纳了各方意见后,从“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技艺”“民间手艺”“民众艺术”等词汇中最后定名为“民艺博物馆”,是采纳了民艺的综合的开放的生活的概念。因为,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之“民艺”,不仅是这些字组的概括,而且还综合了它们诸多的内涵,即它从社会学的角度更接近“民众艺术”,从民俗学的角度则侧重“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美术的角度则呈现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和“民间技艺”的特征,从学理上看,它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相似。民艺学是跨学科的一门科学,它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民众的“实践性”的立场,一句话,民艺是“生活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民艺馆从筹备到建成花了多长时间?受到过资金方面的限制吗?

  杭间:历时5年,在象山校区建起了这座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与自然融汇的现代建筑,并于今年年初开始策划开馆展。我们的资金很少,隈研吾一开始几乎没有向我们要设计费,他就是要在诞生普利兹克奖的校园里边做一个建筑。

雅昌艺术网:隈研吾经常来现场吗?建造过程中和他是否有不同意见?

  杭间:他经常来,我都陪了他起码五次。这次开馆,由于时间的安排问题隈研吾原本来不了,但最后他还是决定来,开馆仪式上还会请他讲话。他非常珍惜民艺馆,这是隈研吾在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他最满意的建筑之一。

  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和隈研吾的助手在“斗争”,因为馆里都是巨大的落地玻璃,他不让贴膜,说会破坏整个建筑的通透感,但不贴膜阳光直射,展品两天就晒坏了,一开始我们想用卷帘,但是卷帘成本太高,一算光卷帘就要一百多万,而且有高低落差,不能用,所以一定要贴膜,但要把紫外线的伤害削减到最低,又不破坏整个建筑,最终我们选了一种中间性的膜。另外在藏品保存上也有挑战。虽然民艺馆整个建筑有种消隐的概念,这个空间远远看上去也跟象山融为一体,但进入里面后,这个空间的节奏感和展线游动之间的关系非常精彩,但是这种空间的游动性,对展览而言是一个大难题。美术馆的空间一般最好不要有窗户,人工布光既能保护展品又能充分地突出作品,但民艺馆都是玻璃幕墙,是把外面象山的景借进来,其中一二号展区还要上坡,所以这个馆虽然很漂亮,但是对于展览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

  雅昌艺术网:建设过程当中很多材料是回收当地的砖瓦?

  杭间:这是一个概念,比如瓦原来也考虑回收的旧瓦,后来建筑体量太大,瓦放上去太小不好看,厚度也不均匀,瓦还要有可以固定铁丝的地方,不然一阵风吹来瓦会全掉下来,最后用的瓦都是专门为民艺馆烧制的。

雅昌艺术网:即将开馆的民艺馆有哪些看点?

  杭间:很多。(笑)第一个是这次新开馆的民艺博物馆,就我所知,可能是中国公诸于世有独立馆舍建制的最大体量的民艺博物馆。第二个是“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开馆展。第三个是民艺馆和手工艺学院的互动,当然,民艺馆自身的建筑空间也是重要的看点。

  雅昌艺术网:手工艺学院和民艺馆是如何互动的?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在这次的机构调整中新成立了手工艺术学院,这个学院未来会跟民艺馆一起,把传统的东西时尚化,可能还是运用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结构技术来开发和设计品牌,我们并不只是展览那些传统的东西,还要展览未来很多新的东西,这也是未来民艺馆的使命之一。

  手工艺术学院刚刚成立,但这些专业是早就有的,我们与手工艺学院建立密切的联系,开课堂,还会有工作坊,把民间的师傅请来,在微信上招募感兴趣的人跟着师傅学做东西,了解一些技能,还可以一起做研究课题。

雅昌艺术网:在“民艺”这个主题中,大学或美术院校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杭间:这一块大学来做比较合适,高校既有研究,又能培养年轻人,还能做出东西来,我觉得高校做点儿非功利性的事很适合。另外,现在像国美这样学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院,社会服务意识很强,和社会的关联度很突出,如中山路改造、地铁、世博会等都在参与。

  雅昌艺术网:这是不是意味着,通过民艺馆对中国生活艺术的深度挖掘,可以反馈其他方面?

  杭间:当然,冈仓天心写的那本《茶之书》,当年是为了向欧美人介绍日本,他选择了茶,别小看这个,这本书在今天还有影响,甚至超过了柳宗悦,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现在最重要是文化自信,这是根本。

  雅昌艺术网:接下来,民艺馆的学术规划或展览计划有哪些?

  杭间:我们有两个计划,一个是要走东亚和南亚的手工艺之旅,联合东亚、南亚的手工艺文化,做研究、做展览;二是我们明年要做一个茶之艺的展览,既不是茶道,也不是茶文化,而是希望能够复兴中国的茶艺,一方面是做中国茶具设计的研究,另外也希望通过研究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人不同层次的新的茶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开馆展取名“天工开物”有何深意?

  杭间:这个展名是许江院长起的,为什么叫“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这本书的作者是宋应星,他是江西人,当年很热衷科举考试,每年都进京赶考,但每年都落弟。他多次从江西到北京的沿途中看到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创造,他觉得应该把这个东西记下来,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天工开物》序言里有句话,大意是这本书是那些追求大业的文人所不屑一顾的。宋应星的“天工”是把中国传统的智慧看成一个非常神圣的东西,“开物”也是这样,所以他把老百姓的创造看成是一个能够创造人世间新事物的行为。开馆展的副标题“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更有意思,江南的乡村制造跟西北、东北、西南相较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这正是所谓中国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达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适应社会变革而产生的新的乡村制造。这一点恰恰是今天我们面临现代化变革、全球化变革时,最有价值、最有意思的一个个案。

  雅昌艺术网:详细介绍一下开馆展吧。

  杭间:此次开馆展的主题为“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览通过“百椅百态”、“日用即道”、“格物之知”三大板块,展出江南民间坐具百把、窗格百扇、器具百尊以此展现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另外,开馆展还推出常设展“光影世象——中国美术学院馆藏皮影展”。

  这次我们从众多的坐具、窗格、器物中,遴选了三个品类的“一百”,椅子作为坐具最能体现传统生活的“态”度,中国的“椅子”不仅是功能的,还在很多时候呈现出伦理的特点。一百把椅子是我们亲手去挑的,每把椅子的功能、情境、使用环境对象都不一样,非常有意思。我认为中国传统家具尤其椅子可能不符合人体工学,但是暗合经络的走向,是通过把人体的脉络看成一个河流的控制上游或控制下游来调节人体的平衡,所以中国传统家具的智慧不仅仅是习惯说的正襟危坐,它还有非常多功能上有意义的广阔文化人类学的意义;而江南的窗格也早已从建筑装饰中独立出来,成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构成意匠”的独立艺术样式;乡土中所用的器具是最能体现一方水土生活智慧的部分,“日用皆道”是美学也是寻常的真理,展品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丰富,包括小小的夹核桃的工具;学院的皮影收藏得益于赵树同先生的慷慨捐赠,几年来在杨华林教授的主持下又有新的收藏,全国各地的类型样式均有精彩的收藏,其中以北方地区的皮影艺术最为知名。收藏很多但空间有限,中国传统故事的叙事和戏剧中的“盒子”手法,就成为皮影展览的线索。

雅昌艺术网:开馆展的具体细节能否透露一些?

  杭间:袁由敏老师是这次开馆展的视觉空间总设计师及策展人,他在第一线。我就借用他的描述来做一些“剧透”吧。他说,入口的地方设立了一个水口,这个水口是过去江南每个村子进去的地方都会有的一个装置,观众先小坐一下,洗洗脸、洗洗头,然后再进村,这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东西。展览空间是个“整”的空间,不像通常博物馆的那种方盒子,而是一个流线形的通道,从下到上一览无余,中间没有任何隔断,怎么有效分割这个空间?我们用了廊道的办法,“廊”是古代中国人连接不同居住空间的重要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廊道,观众通过相对空间狭小的廊道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水口旁边用图像做了一棵老树呼应这个空间,两边分别有入口,可以进入后面的空间。从一号厅入口到二号厅结束共有3.3米的过道,是一个爬山的过程,如何解决这个坡道?我们借用流水台的概念搭建了两个廊道,一号厅把所有台面放在两边,二号厅放在中间,暗合“一阴一阳”,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所有椅子的安放;二是可以保证人在参观时需要的空间;三是有效地解决了坡道产生的不稳定问题。穿过二号厅进入皮影厅,我们在中间建立一个剧场,剧场里重新搭建了屏幕与舞台,施工队非常有经验,剧场里有阶梯式的座椅,大家可以坐在里边观看。如果一号厅、二号厅的展示方式是“台”,这个地方就是“屏”。皮影馆还有1500多本的剧本收藏,因为是手抄本所以都是孤本,这些剧本现场可以打开看。

第三个虚拟区块是在五号厅,里面有三口水井,是“饮水思源”的意思,我们把学校现有收藏的建筑柱础放到这里,按照《营造法式》里定的朝南背北的方式放进去,这三口井分别预示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井里边有跨媒体学院老师、同学创作的三个视频。从廊道撤回来是三号厅,也是休息厅,这个区域里有十个小的影像藏在过道里,分别讲的是木工、铁艺等方面的东西。大家可以坐在这儿休息,看视频。

民艺馆里有面公认视野最好的玻璃六条屏墙,后面是灰瓦、大树,看上去非常壮观,在这个玻璃上面我们做了个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小的装置,既是对时间的回望也是对象山人文的一种回应,此外它也是一个有效导视系统,起到防撞作用。再往后走是四号厅,里面是一百件器具。特二厅是最后一个厅,这个厅里建了一个抽象虚拟的长廊,后面也是六条屏,按照许院长的要求一层比一层高,层层叠进。这个展览从这儿出去,基本上就结束了。

整个展览花了很多心血,除了空间设置,还有一些细节大家可以注意,比如展示花窗的墙,实际上不是单体墙,有50公分厚,我们在里面重新设置了灯光,后面放入皮纸,灯光从后面打过来,最后还会放上梅兰竹菊的枯枝,让它们通过窗子映出来,一百扇花窗中大概有十二扇左右是这样处理。

  雅昌艺术网:民艺馆的LOGO也终于确定下来了,听说设计过程一波三折。

  杭间:这个LOGO是委托袁由敏老师做的,从设计到完成差不多花了八个月,过程中多次修改,我还是按照他的说法来描述。最后这个方案有两个理念:一个是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是顺势而建,希望远看像一个山村的大型博物馆,这个建筑建在山上,大体量,共有九层空间,从前到后是一个深远的东西,从下到上也是逐步抬升,跟过去经验里的博物馆不一样,它不是平地上的。怎样解决这个深远与高远的问题?另外,虽然隈研吾的设计初衷是消隐与和谐,但他最大的意念在于反造型和破坏性,要在和谐中建造一种新的无秩序的东西,让别人看起来更奇怪,这个东西是什么?是反对西方设计原则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民艺馆实际上是要设置一个能够跟西方博物馆对应、对话、交流的平台,所以袁由敏觉得这是设计的主旨,他参考了倪瓒的一幅画,按照中国人常有的《千里江山图》概念,把原来按照网格很仔细、很工业排在一起的结构进行了重新拆解,然后有意识地按照倪瓒的构图(一江两岸的方式)把中间的空白留出来,这也回应了对有序的破坏和对无序的建立,最后形成一种新的方式,连民艺馆名称的竖排也是按照倪瓒绘画里题跋的方式来完成。这次的字体没有使用电脑字体,而是从古籍里找到某种字体重新设计来完成的。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品的来源是什么?

  杭间:我们有着丰厚的皮影艺术和少数民族服饰的收藏,以此为出发,皮影艺术博物馆在南山路率先成立,面向公众开放已近十年。后来我们又陆续入藏民间坐具、窗格、器用等明清近现代传统工艺。有些东西本来我们想去租,后来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好,跟院长商量能不能买下来,院长后来同意了。要感谢著名收藏家、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晓道老师的倾力支持和指导。何老师从事江南民艺收藏和研究多年,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和精辟的见识,他全力支持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开馆展工作,并捐献了部分藏品,同时还撰写了学术论文。

  雅昌艺术网:皮影馆的藏品是一次性捐赠的吗?

  杭间:皮影收藏得益于赵树同先生的慷慨捐赠,几年来在杨华林教授的主持下又有新的收藏,全国各地的类型样式均有精彩的收藏,其中以北方地区的皮影艺术最为知名。我们的皮影收藏应该是全中国最多之一,四万八千多件,皮影是过去没有电影的时代,民间非常重要的娱乐方式,这种娱乐方式是平面的视觉形式,同时又有声音、有动态的表演结合。为什么在乡村经久不衰?因为里面的这些故事、内容反映了中国人传统伦理里最典型的经典范式,我们可以细细体会收藏的趣味性。世界上不同民族几乎都有类似皮影这样的造型表演或偶人表演,但中国的皮影非常有特色、非常完整,它的造型系统、流派、传承关系、材料的使用非常丰富,也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方面。它对美术学院来说,艺术上的手法也很精彩,因为完全都是侧面造型,具有装饰性。开馆那天会有一个剧团表演,大家可以静下来看一段折子戏。

雅昌艺术网:展品会有玻璃罩吗?

  杭间:开馆的时候没有,至于以后加不加要再评估。

  雅昌艺术网:9月21日还将举办一场关于民艺的研讨会。

  杭间:这个会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我们基本上把国内和国外几个代表性的研究民艺的学者都请来了,如阿纳•弗安蒂,弗兰索瓦•库辛,乔晓光、潘鲁生、许平,孙建君、吴元新、赵树同,金汝泯等,还有民俗学界,如八十岁的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刘魁立等。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