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 |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赵孟頫书画特展

赵多多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09

meishubao/2017090911475760948.jpg

展览海报

731年前,来自浙江湖州的宋朝宗室后裔赵孟頫,被起送至大都,自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无奈、困惑、凄凉、矛盾,甚至是带有淡淡负疚之情的人生之旅。

731年后,这位对后世艺术产生极大影响,但一度饱受各种争议甚至是非议的艺术全才赵孟頫,再度出现在大都宫阙的这片故地上,这一次,他将在武英殿林环水绕的寂静处等待世人对其艺术的公允评判。

 meishubao/2017090911482851604.jpg

展览现场

故宫武英殿书画展厅此次选用“淡淡的石绿色”作为整个展厅的主题色,这种清新素雅的颜色不仅烘托了赵孟頫“中正平和”的艺术风格和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也难免在武英殿彩色天花的映衬下显得有些清冷凄凉,隐隐流露出了赵孟頫内心的那一丝无奈与苦楚……展厅中大量借用竹枝,似乎在表达着赵孟頫被迫应召离开江南,但依旧清高的卓然风姿。

 meishubao/2017090911495555717.jpg

meishubao/201709091151027139.jpg

展厅

展览分“溯本清源:赵孟頫的艺术渊源”、“书画交辉:赵孟頫的艺术成就”、“松雪遗韵:赵孟頫的艺术影响”、“云泥有别:赵孟頫的书画辩伪”四个单元,以期通过对赵孟頫艺术渊源的追溯,对其书法、绘画代表作的展现,和众多深受赵孟頫影响的后世书画家作品的集中呈现,让观众欣赏赵孟頫的艺术,重新认识他在整个艺术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展厅内的场景搭建

整个展览聚焦在赵孟頫的艺术上,这样一来,本就“阳春白雪”的文人画在观众眼中变得更为“曲高和寡”,普通观众在展厅中其实丧失了与之对话的能力,使得众多精彩展品在展览中变得“扁平化”。这并不是说展品自身无法“表达”,也不是在否定展览中已经相对细化的展签设计,而是说由于中国文人画自身的特点,它的大量信息其实隐藏在作品后的题跋和众多收藏印中,甚至说是蕴藏在这背后更为丰富的创作者的形象、性格、情感、经历乃至心境中。展厅中的任何一件作品绝不仅仅只是验证赵孟頫书画风格特点的论据,它还承载着赵孟頫一生境遇和心理的变化。

展厅

当然,围绕赵孟頫,自其选择仕元开始,出于长久以来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早已将这件事情上升到了对赵孟頫人品的怀疑上,甚至逐渐将人品与艺品相混淆,进而否定其艺术成就。但赵孟頫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内心的凄凉、矛盾、困惑,乃至淡淡的负疚之情,又有谁知?

 meishubao/2017090911580940805.jpg

meishubao/2017090911582871588.jpg

展厅

这次展览的单元设计,乃至附着在展览中的评论和年表,似乎都在刻意避开对赵孟頫这段经历的描述,但是,忽略了这段经历,也许就无法理解赵孟頫“复古”的艺术追求和他作品中的艺术表达。作为一个艺术展,强调赵孟頫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于整个艺术史的贡献当然没错,但鲜活的人才是最能感动观众的所在,任何一个博物馆艺术展在强调艺术“纯粹性”的同时,也一定要让展览充满“人情味”。对于赵孟頫来说,他也一定期待着大家能够通过他的作品、他的经历对他报以“同情之了解”。

 meishubao/201709091159042361.png

一位文人

历经宋、元两代

名满四海,荣际五朝

书法超迈唐、宋、承续“二王”

备极姿韵和法度

绘画开启了文人画的新时代

他,就是赵孟頫

 meishubao/2017090911593817369.jpg

禹之鼎 摹赵孟頫像  清,纸本设色,纵50厘米,横24.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是宋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后裔,其高祖伯圭和宋孝宗是兄弟,可以说赵孟頫不仅拥有着纯正的赵宋血脉,还是与皇室有着极亲关系的皇族后裔,而自幼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的他本来应该可以成为在政治上与艺术上都能有所建树的文人士大夫,但身处赵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的他,已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甚至那高贵的血统都将给他带来诸多无形的压力和束缚。 

赵孟頫行书秋兴诗卷 上海博物馆藏

元世祖忽必烈用铁骑踏破赵宋王朝的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作为外来民族想要真正统治这片汉族文化深深浸染之下的广大领土,就必须要笼络汉族士人,而这时早已“声闻涌溢,达于朝廷”的赵孟頫,必然成为了元朝政府搜访“遗逸”的首选,更因其宗室身份,成为了当时元朝文化政治“统战”政策下的主要目标。

 meishubao/201709091204322240.jpg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屡次拒绝出仕的赵孟頫,为什么会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最终前往大都,出仕元朝?是因为元朝名为“搜访”的政策实则披着强制的外衣,还是正值壮年的赵孟頫在儒家兼济思想影响下的主动出仕,我们早已不得而知,只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测他当时的心理。他曾在到达大都后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表达了“此次应酬失宜,遂有远役之忧,奈何,奈何”的无奈之情,但同时又在他自己的《松雪斋集》中表达了“士少而学之于家,盖欲出而用之于国,使至贤之沛然及于天下”的政治抱负。 

钱选  八花图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现在虽然很难清晰的了解到赵孟頫当时真正的内心活动,但依然可以从“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等诗句中看出赵孟頫虽然贵为宗室成员,但确实对南宋政权有着较为清晰客观的认识,所以在出仕元朝之初,赵孟頫至少是抱有一定政治理想的,但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皇室政局的变幻莫测都让赵孟頫逐渐认识到异族统治下的封建王朝依然无法让他施展才能与抱负,这时的他在无望和无奈中写下了“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的诗句。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楷书胆巴帝师碑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主动选择远离大都政治漩涡的赵孟頫,却依然无法彻底摆脱政治斗争和蒙古官员的排挤,不仅如此,复杂的政治斗争还严重挤占了他的创作空间,他对官场生活感到日益厌倦的同时,隐退思想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此后,赵孟頫不是请假还乡就是辞官不受,他渴望以此摆脱朝廷的羁绊,但他既然是元朝政权选定用来“粉饰太平”的政治工具,就注定难以轻易摆脱牢笼。赵孟頫在《罪出》中也曾自嘲道:“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政治的斗争,异族的排挤都还只是他内心深处苦闷的一部分原因,作为宗室后裔却出仕敌朝,这种封建正统思想所不能理解和原谅的不忠不孝之举也一定时刻侵蚀着他的内心。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这首赵孟頫写于63岁时的诗,道出了他内心的苦楚,表达了只有艺术能带给他精神慰藉的同时,更是清楚的预感到了身后无法避免的诸多争议与诽谤。这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历经了30年政治斗争之后发出的清醒感慨,带有极强的悲情色彩和无奈的自嘲意味。此后,越发清醒和无奈的赵孟頫将所有的压抑、苦闷、无奈和痛苦等复杂的情绪都宣泄在了作品中。“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他把不能在政治上实现的自我价值,以及所有的坎坷、愁苦最后都放归到艺术中,并在艺术中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

 meishubao/2017090913273591096.png

meishubao/2017090913275333257.png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meishubao/2017090913284485016.png

meishubao/2017090913372162524.png

赵孟頫浴马图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元史》载:“赵孟頫篆籀、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赵孟頫复东晋“二王”之古,打破了宋四家书札体独领风骚的局面,在传承晋人姿韵与唐人法度的基础上,通过长年的反复摸索,终于锻造出自己平和雍容、圆活姿媚的个人风格。所书的“松雪体”为明清馆阁体奠定了基础,随后又成为了活字印刷的标准字体。晚年阶段,人书俱老,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姿致洒脱依然,苍劲老到。

 

赵孟頫 管道升 赵雍 赵氏一门墨竹图卷 局部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行书酒德颂卷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小楷无逸篇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与此同时,赵孟頫笔下山水、人物、鞍马、花鸟、竹石无不精绝,水墨、青绿两者兼擅,写意、工笔画法俱佳。他强调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也强调书画同源,讲求诗文书画印的和谐之美,极大地拓展了文人“以书入画”、“以画为寄”、“画为心印”的境界。并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对宋代以来的“文人画”进行了总结和带有创造性的发展。黄公望自称是“松雪斋中小学生”,董其昌称赵孟頫为“元人冠冕”。赵孟頫在诗书画印方面的成就共同促使他在宋元之际,这个绘画和其它文化现象都存在截然断裂和剧烈变化的时代独步艺坛,领袖群伦,并在身后至今数百年的时间中,依然保持着极大的影响。

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在一时科举被废除,画院被取消,江南文人地位一落千丈的宋元激变中,于“沧桑变易、文化失范”之际,积极从晋唐文化中寻找匡时救弊的良方,甚至以宋宗室的身份入仕元朝,也许都是为了传统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聪慧如他,怎能不知种种选择之于他的痛苦和非议,也许,他只是不甘也不愿放弃始终滋养他的文化艺术,而选择隐士般的一走了之罢了。 

赵孟頫 水村图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1322年6月,69岁的赵孟頫在故乡家中“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时”去世,元朝廷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