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平作品的传统与创新

薛永年  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表时间:2017-01-19

摘要:罗一平原来学的是绘画,在福建师大,后来才去中央美院学理论,一直是在写书。在中央美院做过老师、做过研究部主任、院办主任。后来从中央美院调到广东。写书编书一直比较多,一直也在画画,但他比较低调没有露。熟悉他的人可能看过一张两张,近年他才集中拿出来展出,所以,大家对他的画没有很全面的了解,除了去年他在东莞办的一个展览,有几位老师去了,我没去,但过去我零碎看过他的画,他还是很有水平的。原因呢,一个是他研究图像,有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像,花鸟图像等等,一个是现当代美术里的图像。另外呢,他还研究笔墨,最早在江西研究黄秋园,后来到广东又研究赖少奇,所以他的绘画里是又有图像又有笔墨,他不是那种非常自由地随手画,是既有功力的,比较专业的随手画,这是我的看法。有一种人画画是画自由,才气,他呢,是画功夫。因为一开始他是学画的,既有专业性又有文化性,技法他也很讲究,这是我的印象。

罗一平作品的传统与创新

薛永年


  罗一平原来学的是绘画,在福建师大,后来才去中央美院学理论,一直是在写书。在中央美院做过老师、做过研究部主任、院办主任。后来从中央美院调到广东。写书编书一直比较多,一直也在画画,但他比较低调没有露。熟悉他的人可能看过一张两张,近年他才集中拿出来展出,所以,大家对他的画没有很全面的了解,除了去年他在东莞办的一个展览,有几位老师去了,我没去,但过去我零碎看过他的画,他还是很有水平的。原因呢,一个是他研究图像,有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像,花鸟图像等等,一个是现当代美术里的图像。另外呢,他还研究笔墨,最早在江西研究黄秋园,后来到广东又研究赖少奇,所以他的绘画里是又有图像又有笔墨,他不是那种非常自由地随手画,是既有功力的,比较专业的随手画,这是我的看法。有一种人画画是画自由,才气,他呢,是画功夫。因为一开始他是学画的,既有专业性又有文化性,技法他也很讲究,这是我的印象。

  罗一平有四个身份,美术史理论家,学术策展人、美术馆管理者与画家。 我想他是想把这四种身份统一起来,体现一个学者也好、理论家也好、策展人也好、管理者也好,统一而丰富的特点;这几个身份、角色在罗一平身上是互动的,互相能够帮助。策展人对于画,管理者对于画,画对于理论,他让它们互相生发,每一种身份都因为互动而得到进一步提升。因为现在有一些做理论的人他不能画画,他完全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研究,这种研究也有价值,但他不涉及艺术规律,他讲一般的规律或者是欣赏的规律,或者社会的规律。作为一个策展人、作为一个管理者都会有他的角度,这种角度一旦跟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他就变成真正懂得艺术规律的高级内行了,对策展、对管理者都有好处,从这点看,罗一平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实现多样的统一。

  我觉得罗一平这个展览确实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他突然拿出这么一大批作品,有些是非常出色,这是意料之外;但仔细想又不奇怪,罗一平是一个多样统一的艺术家,无论是做理论家,还是做策展人;无论是做画家,还是做美术馆馆长,这四者是互动的,是四维一体地相互联系。

  在十几年前他送给我一套《中国当代艺术》,视野非常开阔,研究水墨画、中国画,很好看。前几年又收到《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象》、《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图象》、《中国美术史中的花鸟图象》、《西方现当代美术史中的图象》、《美术信息学》,他的研究不是做非常虚的研究,他是史论结合地研究,一个美术新学,视野非常开阔,思考的问题既有古又有今。在这个基础上他还画画,他的画从面貌上看,猛一看是回归传统,细看他又有新意。

  看了罗一平的展览,我作为一个美术教师的体会,从事理论研究的人现在有两种,包括我们的学生,有一种是研究一般规律,他不研究艺术规律,他解读古人的画,讲社会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而不讲艺术规律,这种也需要,但是不够,特别是艺术院校培养的人;罗一平在这方面给后学树立了榜样,他在思考艺术作品的时候有外部也又有内部,他自己亲身实践,这个本身就值得钻研,他讲的理论会对创作者有启发,这个启发不是一般的,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罗一平的画不仅仅是体现了艺术还体现了中国当代精神,我十分满意他的画。他吸收的传统非常广泛,首先感觉更像是石涛,得到石涛的水墨之气,淋漓酣畅,激情满怀,充沛的精神,画出来的活力,把它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是它主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传统讲的“天人合一”,石涛讲他的画是借笔墨写天地,把大自然,把笔墨都变成替自己讲话的东西。把它消化揉和之后,用笔墨替自己说话,这个就是人和自然,这一点不是被动地去模拟自然,也不是所谓的表现主义,完全是替自己说话,这一点罗一平做得很充分。

  罗一平的画有诗意,他的山水画不是南宋式的小笔,而是大的气象,非常宏阔;而实际上是描写了一种千百年来我们所期望的诗意齐聚的景象,这方面他是自觉地追求。

  罗一平画中的树林茂密,树干从里面伸出来,会用黑里面的白线,有转折交叉的变化,这是他的特点,别人不大这么画。他的杂树有他的一套办法。大画留白布局不错,有纵深感,小径通幽。树林子画得很好,通透有光感又很茂密,让人的精神可以到里面去游憩。从空间安排来讲,有一些是比较传统的,还有一些呢是观察的来的,现代人的观察得来的。你看,这种也是用墨用得很好,杂树林近坡远山。有丰富性,墨有层次感,郁郁葱葱画出来了。这种就处理得很自由,既是一种丘壑生成的关系,又是随意的笔墨构成。

  小画画得挺讲究的,胸有丘壑,墨的变化自然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对景观的处理非常自由,小画有大画的气魄。

  我觉得罗一平的书法写的时候完全是在书写,没有我要当个书法家的想法,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就会有作气,就要作态,这里面就没有,最好好在这里,不是说每个字都一点没有缺点,有点没有,有的也有,我是这么看。不能说书法整体都比画强,画有非常好的,无懈可击的,所以各有千秋,各有独到之处。

  书意、书情、书画。他的画像晚清的画家任伯年,他自己经常和别人讲:我差不多是写字,作画就如写字,是写出来的,从心里写出来,不是画出来。这一点上他用笔自如;所以我们看他的小画不用说,就是一气呵成。石涛讲的一笔画,大画也是如此,我们看到现在国内有的大画是过于强调“积墨”,比较死;但是他的画不同,他的画仍然有大家风范,他是有积墨和泼墨,充分地使用水分以及水和墨的融洽,所以他的画整体很好,他表现的不是广东的景色,我感觉是江南的景色,可能也包括广东,但不完全是;植被茂密,光影明媚,韵气浮动,飞泉瀑布。这种景色从传统来讲,他首先是跟董(源)、巨(然)关联密切,而董、巨的作品就是这样。当然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人的气息,比如有宋人的,明清的。也有当代一些人的特征,比如黄秋园,黄秋园在文革之后被发现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去理解山水画的功能,怎么去理解山水画和丘壑之间的关系,画家主观的东西如何在创作中发挥。这些问题看起来他都有深入研究,他的画在我看来有生活的感受,也有不少是他把古人的东西打碎了,变成自己的,我们通过仔细推敲,这种东西他已经找到来源了,是与用古法来画的效果不一样。

  在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的山水画家也好,我们的国画家也好,太重视直接经验,如果直接经验不重视是错误的,直观的感受是最感人、最丰富的,可是在画画中的间接经验,跟我们的间接知识,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同样值得重视的,否则的话,我们就会丢掉宝贵的传统。我们不应该丢掉,在这一方面罗一平很自觉地把它拿出来,但不是照搬,在丰富的整体中包含传统。

  我觉得他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说战略很高。我想是因为他有一种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来创作,尽管可能并不是对某一派他已经百分之百地掌握消化了,但是他所用的这部分也在消化中,因此他很注意在学习传统的同时而有所突破。我们往往无法写生,就算有写生,也没有很生动,这是消化不够;不是写生的东西,特别是现场感,艺术体验又不够。在这一点上,罗一平注意了这两方面的融合,有突破,我觉得非常宝贵。

  罗一平展示的画有些还不是很完美,这恰恰就有进步的空间。我建议要收收放放,要放得开,要放一放、收一收,收的时候多讲规律,放的时候多讲感受、多讲文化内涵。看画册里谈到范宽“师诸物未若师诸心”,现在好多人是“师心”,但是“师人”的素质不要丢,这样就会非常扎实,又非常有才气,从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