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现实性与典型性——以尼采《现实主义画家》为中心

鲁明军  发表时间:2017-01-16

摘要:任何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我认为首先是建立在对问题本身的质疑与反思基础之上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澄清的是现实主义本身,它到底是形式现实主义,还是本质现实主义;或者是艺术的现实主义,还是政治的现实主义……如果前提没有界定清楚的话,其中会有诸多纠缠,也很难做出回答。

现实主义:现实性与典型性

——以尼采《现实主义画家》为中心

鲁明军

 

任何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我认为首先是建立在对问题本身的质疑与反思基础之上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澄清的是现实主义本身,它到底是形式现实主义,还是本质现实主义;或者是艺术的现实主义,还是政治的现实主义……如果前提没有界定清楚的话,其中会有诸多纠缠,也很难做出回答。

但是我不想再纠缠于这些概念,而是通过对尼采关于库尔贝的一首诗的解读,溯本求源,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我同样没有直接回答吴老师的问题,但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视角和进路。事实上,也可以说就是透过形式的现实主义试图探寻本质的现实主义的可能。

这首诗自《快乐的知识》(又译:快乐的科学)中的《戏谑、计谋与复仇——德国韵律短诗序曲》一章第55节。诗的标题是:现实主义画家。诗共有6行,具体是这么写的:

 

【55.1】“忠实于自然,完全忠实!”他开始实干,

【55.2】大自然何时才能被描摹在画上?

【55.3】最终只画上世界微小的一角!

【55.4】他只画他喜欢的东西。

【55.5】什么使他喜欢呢?

【55.6】凡是他能画的他就喜欢。

 

我想,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在尼采在《善恶的彼岸》、《敌基督者》中关于三等人的划分中,艺术家属于第三等人,也就是最低的一等人,即平庸者。其他第一、第二等人,分别是哲人和统治者。而且尼采也明确了,他写东西就是让这些哲人看的,不是让平庸者看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对库尔贝感兴趣呢?这是我至今也没明白的一个问题。但至少可以肯定,本质上他不是在说现实主义,也不是在说艺术,毋宁说他是在说政治及其权力主张。

姑且不谈这个问题,先回到文本。

【55.1】“忠实于自然,完全忠实”!他开始实干,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忠实于自然,完全忠实”!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显然,这不是尼采的主张,而是库尔贝的主张。有意思的是,他用了“实干”一词,从修辞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反讽意义的。也就是说,尼采看来,艺术怎么是“实干”出来的呢?艺术是创造出来的。尼采的修辞一向很特别,因为在修辞当中就往往贯穿着他的思想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一开始就明确了对现实主义的贬斥和批判。

【55.2】大自然何时才能被描摹在画上?  到第二句时,尼采直接就产生了疑问:大自然何时才能被描摹到画上?这疑问的意思还不仅仅是绘画的语言、技法难度的问题,实际上质疑的是,在尼采的思想中,自然与现实之间始终有着一种矛盾和张力,因为作为现实本身依然是被改造过和主体化了的,所以自然本身进入画面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现实本身也殊难进入画面,因为现实同样是经过主体化了的现实,这里面就存在双重的主体化过程。也就是说,画面上的现实不仅离自然很远,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主体选择、截取的现实片段而已。

【55.3】最终只画上世界微小的一角!  显然,这一句直接告诉我们 最终只画上世界微小的一角!的确,人的有限性决定了其眼中的现实也不过是世界微小的一角,但问题是,当这一角从整一的世界图景中截取下来,单独作为一个小整体时,它还是现实世界吗?它还有自然的质素吗?它到底是现实本身,还是艺术主体的现实呢?

【55.4】他只画他喜欢的东西。 这句话恰恰暗合了尼采关于可欲的权力意志思想,事实上,从艺术创作本身而言,尼采的思想主张与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是相通的,就是绝对的主体意志化。从这个逻辑来说,库尔贝说他自己就是现实主义!也无可厚非,只要他有意志,只要他能赢得诸种价值之争。毕竟主义不是问题,现实一旦被主义化或成为现实主义,那就不是现实了。从这个一点来看,他与尼采是相契的。

可是,悖谬的是,一旦成为现实主义,也就失去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而这个价值尺度则恰恰是为尼采所极力主张的。因为,现实主义本身不足以成为一个价值尺度,其反而抹平了应然的价值之争、价值分层与价值支配,且可能跌入价值多元主义或相对主义的现代性陷阱中。

【55.5】什么使他喜欢呢?  这句话实际上上面已经做了解释,它还是在证实所谓的现实主义并非是现实,“主义”本身决定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喜欢”在此意指主张、主义。而现实主义主张也决定了,画面虽然不是现实本身,但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亦即涵有现实的意义或质素。

【55.6】凡是他能画的他就喜欢。 紧跟着这句话事实上道破了他整首诗所一再掩饰的秘密,在他看来,所谓的现实主义事实上不过是伪现实主义。因此,如果说现实性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涵的话,所谓的典型性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现实层面,而几乎全然成为主体化的主张。因此,我们说现实主义的现实性,是画面的现实感带来的,而一旦提及典型性,依然不是画面的现实感,而是主体对画面的提炼与创作。因此,在这里自然被现实化是一个主体化过程,现实被现实主义化则是第二重主体化过程。在双重的主体化过程中,现实性恰恰成为典型性的前提和支撑。如果说有张力,不在现实性与典型性之间,而是双重主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冲突,亦即张力主要存在于自然与现实和现实与现实主义之间。现实性证实了尼采并不讨厌第三等人,而对典型性则无疑是其第一等人的哲人主张。事实上,尼采之所以如此强调其中的主体化过程,也恰切地对应了他的主权化思想主张。

 

最后需要赘明的是,尼采这首诗只代表尼采的主张,现实性与典型性的关系也是源自他的理解。当然,也可以归结为我的诠释或误读。因此,我觉得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为大家的思考带来一点启示,就足可彰其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