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现代主义绘画的会通之路

沈语冰  来源: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1-08

摘要:20世纪初,英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和美学家罗杰·弗莱(Roger Fry)在阐明其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时,援用了大量东方艺术思想资源,特别是中国的美学资源,在他的朋友、汉学家劳伦斯·宾雍(Lawrence Binyon)的指点下,他迅速发现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魅力,对于绘画质地、笔触、书写与线条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很快就有了超人的见识。而这些恰恰都是经过现代主义理论的阐发后才被凸显出来的艺术要素。

中西现代主义绘画的会通之路

沈语冰



20世纪初,英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和美学家罗杰·弗莱(Roger Fry)在阐明其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时,援用了大量东方艺术思想资源,特别是中国的美学资源,在他的朋友、汉学家劳伦斯·宾雍(Lawrence Binyon)的指点下,他迅速发现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魅力,对于绘画质地、笔触、书写与线条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很快就有了超人的见识。而这些恰恰都是经过现代主义理论的阐发后才被凸显出来的艺术要素。

笔触是指画笔(或毛笔)触及画布(或画纸)留下的痕迹。最简单的笔触当然是一个点。但笔触还可以是一个面。而当笔触伴随着画家的运笔姿势连续行进,形成一定的规律性运动时,我们称之为“书写”,而这样的书写在画布或画纸上形成轨迹,则是线条。笔触和书写,是让西方油画家感到很头疼的问题,因为公众对此很挑剔,古典绘画中如果暴露了笔触,观众就会认为此画“尚未完成”,因为古典绘画强调的是再现物象,而不是让人们去欣赏笔触、质地等绘画本身的媒介特性。人们的视觉会通过一些暗示,想象性地补全图案的缺漏,帮助自己形成图像,这也就是所谓的“格式塔”(德语gestalt,意为“完成为形式”)。所以,塞尚觉得绘画不需要刻画得非常精细,过于清楚的画面反而会使观众的想象力没有着落。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表现近、中、远景的对象时,用了色彩笔触的叠加,完成了对象与空间的建构。

现代主义绘画从古典艺术精确的再现,变成强调笔触的表现性。黄宾虹一直反对“四王”的那种高山建林、山重水复却笔墨很苍白,没有力度,没有金石学味道的笔触。国内多数的学者认为黄宾虹就是一个传统的画家,最多就是复古开新。我的结论是,他既不是一个传统的,也不是一个地方性的画家,他完全是融入了世界,而且是融入进现代主义艺术的潮流,甚至可以媲美塞尚。

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讨论,最基本的就是技术、现象,背后再涉及到更多的理念以及不同的传统。其实,黄宾虹对笔墨的强调,以及大家对于其笔墨作为一种独立表现价值的认可,是来自于书法传统中从帖学向金石学、碑学的转换,在晚清才实现的范式的转换中,黄宾虹抓住了这个机会。西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走这个路线,所以他很有自信地说一两年以后,中西绘画可能会会通。

留一些空白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去补足艺术家创作时故意的留白。如果画得太精密,每个角落都填满,观众欣赏时的想象余地反而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