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如何产业化 ——参加深圳(大芬)“美术产业化”论坛的琐记和思考​

陈孝信  发表时间:2017-01-10

摘要:今年夏天,接到了深圳(大芬)美术产业发展论坛的邀请书:让我提供论文,并参与论坛活动。我欣然应允。对深圳的大芬美术产业基地,我早已有耳闻,并且很不以为然。前年,我出任“上海画家村艺术总监”一职时曾表示:要做就做对推进当代艺术发展有意义的事,像深圳一个美术产业基地那样,纯粹靠制作行画的事,我是不会干的,也没有兴趣去干。但又不等于说,我完全反对制作行画(关于“行画”的定义,还可以讨论)和靠卖画挣钱这类行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以往启动中国艺术市场的十几年过程中,众所周知,大量的行画和到处都有的行画市场(还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起到了开路先锋和铺路石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灭。怎么可以简单地排斥行画和行画市场呢?再说,行画和行画市场都是由艺术市场来决定其命运的(有需求才会有买卖),又不是哪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就是政策部门,也无法做到一概取缔。所以,出路只有一条,如何去规范行画市场,力求做到健全制度、全理发展、适当节制、有所区别(指与发展有意义的当代艺术事业)、相互相成。当然,要做到后面这二十个字,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实践过程。实践过程也就是不断地规范和调整,做到“双管齐下”。

美术如何产业化
——参加深圳(大芬)“美术产业化”论坛的琐记和思考

陈孝信


今年夏天,接到了深圳(大芬)美术产业发展论坛的邀请书:让我提供论文,并参与论坛活动。我欣然应允。

对深圳的大芬美术产业基地,我早已有耳闻,并且很不以为然。前年,我出任“上海画家村艺术总监”一职时曾表示:要做就做对推进当代艺术发展有意义的事,像深圳一个美术产业基地那样,纯粹靠制作行画的事,我是不会干的,也没有兴趣去干。

但又不等于说,我完全反对制作行画(关于“行画”的定义,还可以讨论)和靠卖画挣钱这类行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以往启动中国艺术市场的十几年过程中,众所周知,大量的行画和到处都有的行画市场(还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起到了开路先锋和铺路石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灭。怎么可以简单地排斥行画和行画市场呢?再说,行画和行画市场都是由艺术市场来决定其命运的(有需求才会有买卖),又不是哪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就是政策部门,也无法做到一概取缔。所以,出路只有一条,如何去规范行画市场,力求做到健全制度、全理发展、适当节制、有所区别(指与发展有意义的当代艺术事业)、相互相成。当然,要做到后面这二十个字,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实践过程。实践过程也就是不断地规范和调整,做到“双管齐下”。

有了这样一些相对理智的认识以后,我对去深圳参加论坛这件事就不再有思想上的障碍,心理上也坦然多了。

“立冬”之后,我飞抵深圳。在机场受到了组委会热情的迎接(这次论坛的接待工作堪称一流)。在坐车去下榻地点——求水山云顶宾馆的路上,专门负责来接我的龙岗区布吉街道办李副主任向我介绍了布吉街道和大芬村的大致情况。他的介绍使我大为惊讶,原来一个街道就有七、八十万人口,堪称中国第一大街道,而大芬村也是“中国百强村”之一。“大芬油画村”确是这个“中国百强村”的最大亮点。我心里顿时觉得自己好比是“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有点不太自在。

第二天上午,“深圳文博会(大芬)美术产业发展论坛”在“大芬油画村”村门口的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鼓乐喧天,彩旗飘扬,礼仪小姐盛装列队恭迎,舞蹈队跳着欢快喜庆的秧歌舞。我们这批与会嘉宾鱼贯入场。气候有点降温,挂着太阳的天空飘起了零星雨点,似乎老天也要来凑个热闹。上午十点正,主席台上站起了一排头面人物。随着文化部副部长的一声“开幕!”,顿时礼花飞舞,全场轰动。成千上万的人群像潮流似的涌向美术作品展览现场和千人油画工作表演现场。

此次来赶“大芬美术产业分会场”的有全国三大试点产业园:辽宁盘锦市“辽河文化产业园”、江苏苏州市“胥口展览中心”和“大芬油画村”。据我了解,“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核心是“辽河画院”,不久还会有一座大型现代化美术馆(目前已在新建中)。“辽河画院”聘有多个画种的专业画师,是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创作队伍,虽然其中也有行画,但都是中档偏高一点的行画,并非是靠临摹或复制完成的低档次行画,所以,如何又做到“产业化”是成问题的。光是靠美术创作的配套服务,诸如经营工具材料,配框或装裱等,都还不能说已是“产业化”了。他们至多是通过代理制来包装、炒作画家,并利用现有的艺术市场来谋求发展,或者干脆由自己来开拓一下艺术市场。无论如何,这与“大芬油画村”的“产业化”思路是有很大区别的。“胥口展览中心”则以经营中国书画为特点,其实是一个书画集贸市场罢了。除了胥口当地有些书画家(大多水准平平)在那里成立有工作室之外,组织、经营部门还会到宁、沪、杭各地去征集名家作品,拿回胥口来出售。胥口虽也有成批量生产(而非创作)的低档次书画作品存在,但主要也还是走艺术市场的路数。胥口的美术“产业化”程度也还不能算合格。

三家之中,只有“大芬油画村”是名符其实的美术“产业化”思路(由此也可见“艺术市场”与“美术产业”其实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所以,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大芬油画村”。

据悉,“大芬油画村”自创办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一开始是自发成长,后来就由当地的区、镇政府支持,变成了美术“产业化”的试点基地。目前,共有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243家:其中从事油画生产和销售的有145家;从事国画、书法创作和销售的有55家;从事画框、颜料销售、服务的有28家;其余的15家从事工艺、雕刻、刺绣、装饰、培训工作。可见,搞油画生产、收购、销售(主要又是外销亚、欧等地)及配套服务是其主业或曰支柱性产业。单说油画生产,这里有画师(水准不齐,有高一点的,也有低一点的)300人,画工却有近5000人。可见,是一支多么庞大的产业队伍!所谓“产业化”,指的是按客户的大批量订件单,然后在规定日期内进行临摹、复制,甚至是用流水作业的办法来完成。这些画严格地说是工艺绘画,就是低水准的行画。“大芬油画村”的基本获益点就是这些大批量的按订单制作的低水准行画。所谓有创作意识的作品,在我看来,比例很小,而且水准也不太高,销售行情也远不及低档行画。据悉,以后“大芬油画村”在这方面的工作会有所加强,引进人材,提高水准,并形成一支创作型艺术家队伍,从而开拓相应的艺术市场。据统计,2003年油画村的销售额为8000万元,预计2004年油画村的销售额将达到1.26亿元。据悉,未来3年至5年内,“大芬油画村”的画室和门店要发展到1000家,产业人员要达到1万人,产业则要达到3亿元。可见发展前景可观。

这就是“大芬油画村”的“产业化”概况。产值的分配、使用,大批量订件的来源和具体的操作技术等等,我们可以暂且不去管它。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起码可以得出几个关于“大芬油画村”“产业化”的结论:
1、必需先要有获得大批量订单的合法渠道;
2、必需有一支懂得行画技艺的技师队伍作为骨干带头人;
3、必需有一支掌握基本行画技术的职业生产队伍,还需要不断提高手艺;
4、必需有一支懂销售,懂行情,懂法规的营销队伍;
5、必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相关的劳务章程;
6、必需有政策上的许可,并依托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和宏观管理。

以上几条缺一不可。这才是“大芬油画村”美术“产业化”的相对完整的生存和发展思路。但我个人对这样一个“产业化”思路仍抱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论坛开幕的上午,“大芬油画村”组织了1200人的油画生产现场表演。1200人全都统一的着装,年龄大都是青壮年,每人面前摆着一个画架,备着一些颜料、工具,一本正经或装模作样地在动着画笔。1200人排列成了“一字长蛇阵”摆在曲曲弯弯的街道中央,一眼望不到尾。从“蛇头”走马观花看到“蛇尾”,也约需要半个多小时。真是一场从未见过的油画现场秀!再看那些画幅上的作品,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且“风格”、“样式”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真有点不堪入目。若按我的眼光来论价,好一点的每幅至多几百元,个别的可以上千元,更多的连几百元都不值。

这个现场秀又使我明白:大批量的行画制作除了可以挣钱赢利(富也只是富了一部分人的腰包)以外,其实对发展整个美术事业而言,并无多大积极意义,甚至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有可能影响创作型艺术家的积极性;有可能混淆创作与复制的界限;加剧美术界的浮躁情绪;任其蔓延下去,甚至可能干扰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需要引起警惕和预防的。

美术究竟应该如何“产业化” ?在“大芬油画村”的模式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发展模式呢?除了大胆实践之外,仍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开幕当天的下午,论坛进入实质性阶段:专家发言。除了专家外,还有三个产业园的代表、会议组织部门的领导、临时到场的嘉宾、媒体也都相继在会上发言。会议开了两个半天,发言十分踊跃,总体水准也还比较高。但真正深入到美术如何“产业化”这个关键性话题上的发言却并不多。就是会前印发的论文集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统计了一下,近二十篇论文中,真正深入谈美术“产业化”的论文约有5篇,仅占了四分之一)。这大概是本次论坛留下的一大遗憾。可这也不奇怪,万事开头难么!

在我看来,本届论坛仅仅是个开始。希望本届论坛的主办方能够将它继续办下去。坚持办几届,大家对这个话题就会有一个比较系统、深入的认识。我的建议能够如愿的话,则会起到加速美术“产业化”进程的功效,同时也将带同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