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存亡中的年画艺术

薄松年  来源:《美术观察》2005年第2期 发表时间:2017-01-10

摘要:中国农历新年(现在叫春节)是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送旧迎新,心中总不免产生对未来幸福的企盼。自然也要通过种种形式加以表现,年画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艺术形式。

兴衰存亡中的年画艺术

薄松年

 

    中国农历新年(现在叫春节)是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送旧迎新,心中总不免产生对未来幸福的企盼。自然也要通过种种形式加以表现,年画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艺术形式。

    有些人常回忆往昔过年是“五彩缤纷,有声有色”,声是迎春的爆竹和锣鼓,,色是绚丽的年画、大红春联、福字和剪纸、窗花、彩灯等年节装饰。一过腊八,随着年画的摊点在街头出现,“年味”也随之而来。满墙花花绿绿吉祥如意充满幻想的图画,把人带人一个理想世界。年画是中国人过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间有“不贴年画过不了年”的说法。多彩的民俗和艺术给人带来万象更新的欢乐情绪,有人说:那才叫过年!

    但现今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不少城市发布了对爆竹的禁放令,年画也从生活中逐渐“淡出”,甚至想在家中装饰年画也无处购买。仅仅一个春节晚会和几个贺岁片大概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有人总感觉过年少了几分兴奋多了一点惆怅,有人说现在过年不过是放几天假,过得“没滋没味”。但近年来对此也有一种说法:“生活好了,现在是天天过年,没必要再那样折腾了。”执这种看法的人是拿物质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精神文明的建设,须知过年决不只是为了“打牙祭”,人的生活是需要精神和情趣的。上世纪90年代我应邀在美国柏克莱大学讲学一年,那里的圣诞节使我充分体验到外国人“过洋年”的狂热,从大街橱窗到家庭住室,到处装饰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袜、雪姑娘、拉雪橇的小鹿……从贺卡到包礼物的花纸,都印满形形色色的吉祥图案,红绿白三种圣诞色几乎充满了生活的空间。平安夜灯火辉煌,笑声盈耳,更不要说孩子们的各种富有艺术创意的圣诞礼物了。我对此感触良多。美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就其生活水平而言也可谓是“天天过年”。他们的历史不过二百来年,为什么就如此热衷于节日和与之相应的节日文化呢?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开化甚早,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创造了丰富多姿的节日文化,满足着人们生活和心理的要求,发挥着人们的智慧和想像,激励着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带有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这一切现在却冷落了下来,这实在是民族文化的损失。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年画的悠久历史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年俗的变化,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商业市场的运作都对年画的兴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国后50年代和80年代年画的两次高潮涌起,透射出百姓在新时期的兴奋心情和对年节文化的精神渴求,其中政府的提倡支持也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十几年来全球化的风潮和外来文化以迅猛的势头蜂拥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习惯以至居住条件在时刻变化,文化水平审美趣味也在改变,在青年一代中对传统节日表现出异常的淡漠心理,他们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只有圣诞节、情人节之类,而对中国固有年节却缺少知识和感情,一些政府文化部门和干部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忽视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价值,片面地认为其已经过时、落后……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年画艺术的衰落。

    另方面,年画创作始终没有形成稳定的队伍,多数停留在地方群艺馆的层次,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很少有民间艺术内容,毕业后鲜有人投入年画创作。出版落后于形势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年画一度骤起以后各出版社一拥而上,个体商的盗版现象也非常严重,市场的混乱无序影响了正常出版质量和秩序,也大大败坏了年画的名誉。出现问题后没有从根本上找出原因提高质量,而是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从而使年画的出版有关人士坠入低谷。年画是节日艺术,是商品,它对时代的要求反映得最为直接和敏锐,年画的创作和出版必须适应新时期的特点,紧紧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应该更加绚丽多彩而不是单一化,过年要有个过年的样儿,有节日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活动,正如春节晚会决不同于一般的文艺表演一样。年画过去曾经以特有的美好形象浓缩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想象和追求,今后也应该在除旧迎新中依靠年画把生活打扮得喜气洋洋,撩拨起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进取精神。实际上广大群众对于包括年画在内的节日传统文化是有相当的热情和积极性的,这里不妨举两个事例:一是天津市传统年俗保存较好,很多人家还流行着贴剪纸的风俗,一入腊月天后宫前就形成了热闹的春市,剪纸摊为其大宗,每到春节从大街两旁商店的橱窗到居民的住室都被剪纸装饰得花团锦簇春意盎然。另一个是在十几年前大约是广州印制了一对拱手贺岁的童男童女,一时流行于各地,包括北京等大城市的商店门窗几乎都被这一对娃娃的形象所占领,那对娃娃艺术上未必十分高明,但却适应了人们迫切需要节日点缀的要求,直至今日有的商店门窗上仍可见到这对新型“门神”的影子。

    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新门画?一些传统的优秀作品也可以挖掘,例如武强年画中有一对娃娃抱鸡的门画,稍加改造就可作为鸡年的节日装饰。近年来过圣诞节“火”了起来,圣诞老人的图像出现在各个角落,其实这也是一种节日民俗和类似年画性质的艺术,不过它并非国货而是洋玩意儿。我们应当抓住这些积极因素加以引导提倡,并为之创造条件,年画复兴是完全可能的。当然,未来的年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内容风格形式诸方面必然会有新的变化,它将从张贴型转为悬挂型,产品会在普及的基础上求精求新求美进入高档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甚至手绘的年画原作和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都可能会再次受到青睐得到新生。复兴年画艺术将丰富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使我们美术的大花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带有民族色彩和民族感情。年画不是要存在于展览厅中而是要走进百姓之家,成为春节民俗的一道大餐。它将为新春的到来鼓劲添彩,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对此寄予殷切的希望。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2005年第2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