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

黄河清  来源:《中国美术报》2017年4月17日 第63期 发表时间:2017-08-03

摘要:黄河清: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85年考上浙江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硕士研究生,1987年公派赴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1992年获艺术史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任教。1997—1999年于巴黎国际艺术城作学术研究。他希望为东方文明的价值和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正名,认为东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差异”而不是“差距”。

警惕“当代艺术国际”

话还得从二战以后说起,那时美国人开始特别强调抽象表现主义,说这是我们美国的绘画,跟你们欧洲国家不一样。到了后来,又把展过一个小便池的法国人杜尚作为祖师爷,推出“波普艺术”,然后说这样的东西叫做“当代艺术”。你们欧洲的东西都是传统,已经过时。

总之,你们欧洲的绘画或雕塑,你们欧洲的美术、“美之术”已经过时了,我们美国代表的是“当代艺术”。现在的人更多说的是“艺术”,不再讲“美术”了。所以“美术”的概念正在悄悄地被遗忘、被消解。

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走向超越绘画,并不是完全自然的,并不是完全由于它内在的先锋逻辑,更重要的是外部的原因。是外在政治的原因,推动了西方现代艺术超越绘画走向实物。

英国记者桑德斯写过一本书叫《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对当代艺术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整个这场文化冷战把美国艺术当成是“当代艺术”“国际艺术”,弄出一个“国际主义”,造成“当代艺术日不落”……我把这个过程叫做“艺术的阴谋”。

“当代艺术”有哪些特征?

第一,日常性。就是说“当代艺术”取消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关于当代艺术的日常性,有两个人的两句话可以代表:

一是德国当代艺术教父式的人物博伊斯,他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二是美国的波普艺术家沃霍尔,他说“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品”。

这两句话看似“博爱”,看似十分的“正确”,却深刻地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区别,最终导致艺术的虚无,充分透露了当代艺术的日常性。

第二,杂耍性。就是“当代艺术”取消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绘画、戏剧、舞蹈之间的界限完全被打乱了,这是所谓的总体艺术,就是“total art”。“你们原先各种艺术分门别类。单项跟你们比不过,我们把它打乱了,打乱以后就是我们美国人最厉害。”

第三,投机性。把艺术品当做股票一样。当代艺术已不再是一个审美对象,不是把它买回来放在家里观赏,更多是被当成股票一样。买回来以后,放一段时间再卖出去,就可以有非常高的回报。

第四,受操控性。当代艺术并非真的什么人都是艺术家,什么东西都是艺术品。决定谁可以是艺术家、什么东西可以是艺术品,实际上是一个小圈子的人在控制着。这个小圈子的人就像一个黑手党,全世界就30到50个人。他们是大画商、大收藏家、大博物馆馆长、大文化官员、大艺术批评家……是他们控制了全世界所谓“当代艺术”的游戏规则。

此外,还有宗教性、政治性、挑衅性等。这里简要讲一讲宗教性。

博伊斯曾宣称,你来参加我的“艺术”活动,你就可以得到一种治疗,我的艺术具有“治疗性”。西方当代艺术的宗教性,还表现在往往把作品供奉在非常黑、神秘兮兮的地方,然后一束光照到那里。那可能是很小的一个立方体放在那儿,然后让你诚惶诚恐地去看那个东西。你根本看不懂什么,但因为它放在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所以你就会觉得那里面有什么玄机。好多当代艺术的观众,都是抱着宗教的心理,跑到当代艺术博物馆,进去以后诚惶诚恐地朝拜,就跟中世纪时教徒们进到教堂里去朝拜圣物一样去看当代艺术。

所谓艺术宗教性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比如小便池,他们告诉你这是艺术品。如果你不信,你就可以说它是小便池,你完全可以有权利这样说。但是大量的西方艺术史书籍告诉你这是艺术品,其实这是一种宗教性的指鹿为马,有一种宗教性质在里面。

我要强调的是,“当代艺术”是在美国的推动下,在二战后文化冷战的背景下推广出来的。事实上,“当代艺术”有完备的推广体系,有各种各样的双年展、博览会,有国际艺术市场的捧炒。所以整个“当代艺术”已经变成了一种“国际”,即“当代艺术国际”,世界各国都要加入到这个“国际”当中去。

这个“当代艺术国际”需要在全世界寻找他们的代理人,在中国也要找代理人。他们给你名誉,他们把你的作品炒到天价。这样各地都会有人加入到他们的“国际”当中,然后造成了这种“当代艺术”向全世界扩展的态势,当代艺术“日不落”。中国出现所谓的“当代艺术”,不过是中国当代艺术也加入了这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当代艺术国际”。

这样一种以装置、行为、观念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当代艺术,而不过是一种美国艺术。或者说,是一种美国式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