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张
图集

展览 | 117件(组)来自雪域高原的艺术瑰宝亮相浙博

梦妮  发表时间:2018-01-11

meishubao/2018011113150974087.png

屹立于“世界屋脊”的西藏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与其他民族不断交流和相互吸收与促进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1月12日,浙江省博物馆开年大展“祥云托起珠穆朗玛——来自雪域高原的艺术瑰宝”于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开幕,展览汇聚了来自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西藏文博机构历代文物珍品共 117件(组),以期为观众呈现藏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西藏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影响与艺术魅力,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断吸收印度、尼泊尔以及国内的汉地文化,逐渐形成以佛教为核心、政教合一的文化格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藏族文化至今仍然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藏族文化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势,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meishubao/2018011113244366515.jpg

央衮巴道歌集 13世纪 纸本墨书 木质经夹板 西藏博物馆藏

展览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高原之声”见证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第二单元“天工之巧”充分展示雪域文明的深厚底蕴、历史成就与艺术魅力;第三单元“器用之德”展出的藏传佛教佛事用品,是藏族人民智慧与精湛工艺的结晶。

展出的文物时代跨度上迄唐代、下至新中国,展品种类丰富,汇聚了历代敕封玺印与诏书、蜚声海内外的唐卡、妙相庄严的造像、内容丰富的典籍、神态夸张的面具与工艺精良的法器等各类观众难得一见的文物珍品。如元代白兰王印、明代永乐皇帝封授妥巴阿摩葛为大国师诰书、明永乐年间的铜鎏金八瓣莲花密集金刚像和12-13世纪的阿底峡大师铜像等精品文物。不仅充分展现了青藏高原藏族同胞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见证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

meishubao/2018011113264633430.jpg

布画大慈法王释迦益西唐卡 明 棉布刺绣、贴花 西藏博物馆藏

据馆方介绍,此次展览是浙江省博物馆与西藏地区文博机构的首次合作,也是为践行文化自信创新更多推广形式的一次成功实践。并表示,希望通过高频次精品展览的推出,能让博物馆成为民众文化自信的“加油站”,以期增强对全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meishubao/2018011113514581043.jpg

展出宝贝抢先看~

毛泽东致十四世达赖喇嘛的签名信信封及信件 1954 年 纸本 西藏博物馆藏

此信为1954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给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回复信,主要内容为鼓励西藏地方政府派遣青年到内地学习,为西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以及赠送给他的礼品。信件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藏地方事务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达赖本人的亲切关怀。

国师之印 元 玉 西藏博物馆藏

此方形白玉印,上有纽刻双龙蹲踞并相互缠绕,中间穿孔系绳以便拿取。印文以八思巴文书写,拼“国师之印”四字汉语发音。自中统元年(1260 年)蒙元中央册封八思巴为第一位国师之后,西藏地区很多宗教首领屡有封授国师或者灌顶国师。至元六年(1269 年),八思巴受忽必烈之命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文作为官方文字,此印当为1269 年后蒙元皇室颁赐给另外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的玉印。

meishubao/2018011115255393235.jpg

甘珠尔

西藏保留了大量藏文翻译的佛教经典及藏族学者、高僧所著典籍,如布达拉宫存有数万部用金银八宝汁书写的文献、金石铭录、雕版印刷本及贝叶经、桦树皮等典籍。西藏大藏经,即经文《甘珠尔》、《丹珠尔》便体现了藏传佛教在佛学领域的研究成就。

meishubao/2018011115274716438.jpg

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13 世纪 木 西藏博物馆藏

此木质方印采用宋金时期流行的官用九叠篆印文。内容即“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有学者考证其为蒙古可汗忽必烈于1260年封授八思巴为“国师”时用印。

“大朝”是元朝成立之前蒙古王国的自称。据载,蒙古汗国时期,唯一册封为国师且赋予其管理天下释教职权的只有八思巴一人。此印也是唯一能确认的八思巴用印。

如来大宝法王之印 明永乐五年(1407 年) 玉 西藏博物馆藏

此印双头兽钮,玉质温润,当为和田羊脂玉,是明成祖朱棣赐封佛教大师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五世噶玛巴却贝桑波的玉印,印文为九叠篆文“如来大宝法王之印”。明永乐五年(1407),噶玛巴却贝桑波应召前往南京,为已故明太祖朱元璋及皇后举行“荐福”活动。永乐帝多次赐宴与赏赐,赐其“如来”名号,并封“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

国民政府颁赐十三世达赖喇嘛玉册 

民国二十三年(1934)玉 西藏博物馆藏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生活在清末民初,正值多事之秋。曾在英帝国主义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的挑唆引诱下两度出走。晚年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开始致力于恢复与民国中央政府的关系。1933年圆寂后,国民政府不仅在南京举办了盛大的致祭活动,1934年还派致祭专使、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入藏,追赠其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并颁赐玉印、玉册。

贝叶梵文《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7-8 世纪 

贝叶墨书彩绘 西藏博物馆藏

此《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共47页,每页文字7行,其字体可能为梵文在尼泊尔地区发展的地区字体。每页中央均有附图,描绘释迦八相、观音、度母等,附图两侧还各有装饰带,中间打孔,上下描绘佛塔。古代印度没有纸张,通常将经典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称为“贝叶经”。目前,尼泊尔、中国西藏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均保存着各种各样的古代贝叶经书。据统计,西藏地区目前保存贝叶经近6万叶,1000多函(种),主要集中成书于公元8至14世纪之间,多为梵文写本,少量藏文写本。《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为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又称《小品般若经》。

meishubao/2018011115354585360.jpg

道光皇帝册封七世班禅金册 清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 西藏博物馆藏

按清廷定制,中央政府在批准并册封达赖、班禅等西藏大活佛时,都要颁赐金册或玉册,以示认定授权之意。这套金册是道光皇帝册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时所颁赐,分别以满、汉、蒙、藏四种文体铭刻。

meishubao/2018011115410845552.jpg

松赞干布像 13-14 世纪 

铜鎏金,局部泥金彩绘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松赞干布(?~650年)是西藏吐蕃部落第33任赞普,雪域高原的一代英主。他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派遣禄东赞出使唐朝,迎娶文成公主,开启了汉藏和同一家的历史渊源。文成公主将唐朝先进的医药、算术、天文、历法等科学技术以及佛教信仰传带至西藏,至今备受藏族尊崇。

meishubao/2018011115420732931.jpg

时轮续经 17-18 世纪

磁青纸金书彩绘,经夹板木质金彩雕刻 西藏博物馆藏

这部手抄《时轮续》装饰豪华,施有插图和彩绘,采用传统的贝叶装。纸本部分为经叶,上下各有一块夹经板。经文使用磁青纸,计142页,每页佛经五行,用金汁两面书写。第一页的两端,分别绘有金刚持与金刚萨锤。经典侧面绘有一正一反,枝蔓相连的红色莲花。经板鎏金,上方经板饰两列千佛浮雕,计46尊。内侧绘着红衣、身红色之七佛。下方经板饰卷草纹、连珠纹及装饰图案。经板内侧以莲茎围绕而成的连珠纹中,绘有莲花以及七珍中的象宝、马宝、玉女宝和将军宝。这部写经精致工整,装帧华丽,是西藏写经中的精品。

《时轮续》是密教经典中出现最晚、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于1027年被翻译成藏文,计一万两千颂。

meishubao/2018011115430563787.jpg

鎏金嵌松石嘎巴拉碗 18 世纪

颅骨、金,局部泥金彩绘,嵌宝石 西藏博物馆藏

嘎巴拉为梵语音译,藏语意为“骷髅”,是以福慧双修的高僧的颅骨制成的碗状物,其来源取自苯教的天葬仪式。嘎巴拉碗是修无上瑜伽密举行灌顶仪式时用的法器,多取高僧大德遗骨制成。

此件华丽的嘎巴拉碗由碗盖、碗体、碗托组成。碗盖为铜鎏金,椭圆形,有金刚杵把手,盖上刻卷草、八吉祥与莲瓣纹,并镶嵌绿松石等为花饰。碗体即颅骨,外侧浅雕日、月与藏文六字真书等。碗托亦铜鎏金,

三角形支架立于三角台上,各刻有一颗头颅,通体镂雕卷草纹。整个嘎巴拉碗制作精细,工艺考究,是嘎巴拉碗中的极品之作。

金翅白海螺法号 17世纪 螺贝,金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法螺是藏传佛教常用乐器与法器之一,也是八吉祥中的一种,多以天然海螺制成,其中以白色、螺纹右旋的最为珍,是吉祥圆满的象征,最为珍贵。

这件法螺装饰十分豪华。从法螺口处伸出的装饰板为银质,表面鎏金,以小粒绿松石将装饰板外侧隔成一个装饰带,其中填满华丽的花卉纹饰。装饰带内侧长方形空间舞动着两条高浮雕的龙,两龙中间以大块绿松石镶嵌,颇有“二龙戏珠”之意趣。根据装饰板内的铭文可知,它原藏于拉萨布达拉宫,法螺的装饰出自尼泊尔匠人之手,其他工艺师以及寺院相关人员也记录在其中。

meishubao/2018011115451414092.jpg

大明永乐款铜镀金聚莲塔 明 铜鎏金 西藏博物馆藏

这座佛塔为八大佛塔中的“神变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在舍卫国降伏六师外道所建。其特征是四层多折角式台阶。基座为束腰须弥座,上下各两层莲瓣,并刻卷草纹、宝珠,中间以支柱撑起,四面中央各有一回首狮子。在方形平头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识,是明朝永乐皇帝赏赐给西藏上层首领之物。

白釉缠枝花纹僧帽壶 明 瓷 西藏博物馆藏

僧帽壶因器口形似僧人所戴佛冠而得名。创烧于元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最初专为佛教僧侣饮茶使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莹润,釉色白如凝脂,表面暗刻缠枝莲纹等吉祥图案,为永乐白釉中的精品。明永乐、宣德时期僧帽壶曾作为朝廷赏赐西藏朝贡喇嘛的礼品。原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盛放酥油茶和青稞酒的金属器具。

meishubao/2018011115463763141.jpg

禄东赞像 13-14 世纪 铜鎏金,局部泥金彩绘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禄东赞又称噶尔东赞,是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曾担任大相(宰相)之职,协助松赞干布治理吐蕃,为吐蕃发展与强大作出重要贡献。据《旧唐书·吐蕃传》载,禄东赞“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曾出使唐朝促使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唐太宗封其为“右卫大将军”。

meishubao/2018011116253592568.jpg

八瓣莲花密集金刚曼荼罗 明

青铜鎏金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曼荼罗(Mandala)原为古印度的祭坛,后成为佛菩萨等尊像等依一定方式组合的图式。此件作品在中央莲台上安置主尊,八瓣莲花内侧安置眷属尊,构成立体曼荼罗。莲瓣可自由开启,上方有装饰水瓶的伞盖形扣件,闭合时状如花蕾。中央莲台上的主尊密集金刚是藏传佛教密教中的五大本尊之一和宗喀巴的守护神。一面两臂,手持嘎巴拉碗和钺刀抱拥明妃,结跏趺坐。明妃右手举羯磨杵,表情呈温和的寂静像。莲瓣均为四层,外侧各安置两尊密教本尊眷属像,上下排列,手中持乐器和供养物等,以舞蹈姿态站立。莲瓣下方,从水中生出的莲茎在两侧弯转盘绕,所围成的圆形中间有度母和金刚萨埵像。莲茎下方左右各有一尊奔向莲茎的龙王。台座以卷草和动物装饰。

这件作品的样式源自印度,技法以及风格特征则为明初永宣造像风格,并有“大明永乐年施”铭文,可以确定为明代宫廷汉藏艺术交融的作品,极为罕见。

meishubao/2018011115473489821.jpg

烟墨天女像 明 铜镀金 西藏博物馆藏

烟墨天女是格鲁派护法神之一,也称班丹拉姆或拉姆都苏玛。这件烟墨天女像下方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字样,证明是明代永乐朝作品。在明一代,中央政府对西藏采“多封众建”制度,明代宫廷造办处制造了很多用料考究且具有西藏地方特点的佛教造像,用于赏赐给西藏地方上层僧侣或者寺院。
此造像神态生动、制作精美,鎏金色泽纯正,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整座造像如今依然光彩照人、鲜亮如初,为明代造像的标准器。

meishubao/201801111548032737.jpg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高足碗 明 瓷 西藏博物馆藏

此高足碗制作精致,造型锐利,碗壁薄,口外敞,足中空、足底微外撇。全器以青花装饰,外壁绘缠枝莲托八宝与莲瓣纹,足绘卷草纹,内壁书藏文一周,意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佛、法、僧)吉祥”,内底正中心双圈内有梵文六字真言中的“唵(an)”、“叭(ba)”、“吽(hong)”三字的缩写。中空高足的内底有青花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此件作品应为明代皇帝赏赐给来京西藏僧侣的礼物。这种高足碗器型与八宝纹饰在元代景德镇即已出现,明永乐、宣德至成化(1465~1487年)时期十分盛行,有青花藏文款的官窑瓷器在宣德时期最盛。

meishubao/2018011115490446918.jpg

釉里红牡丹纹执壶 明 瓷 罗布林卡管理处藏

该执壶造型端庄,缠枝牡丹纹饰绘制精细,器盖、银链保存完好,为明洪武时期烧制的釉里红瓷器精品,属明初中央政府赏赐西藏的景德镇官窑瓷器。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以景德镇窑产品最具代表性,因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故元代釉里红瓷器产量很低,流传亦少。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得到宫廷重视并迅速发展。

(资料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