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画院优秀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

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11-14

meishubao/2017111413485875070.JPG

meishubao/2017111413540993597.jpg

开幕式现场

七年以后再进京 写在成都画院优秀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开幕之际

王民平

案上纸墨依旧,笔下气象常新。

7年前,也是11月,为纪念成都画院建院30周年,成都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7年后的今天,成都画院优秀作品全国巡展经过了西安、南京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奥地利林茨的展出后,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北京站的展出。

7年前参加展览的20多名画家退休得只留下4个人,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我们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在百里挑一的层层考试、考察后,把画家队伍补充到目前的17名在职画家的规模。在多年的摔打锤炼中,经过老一代艺术家谆谆教诲和手把手地传帮带,他们慢慢地成长、成熟,可以展开翅膀飞向北京,飞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这,就是这次进京展览的重要目的。

我们把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呈现给首都观众,以此展示成都画院的艺术文脉,也展示成都画院重视学术的一贯立场。

7年里,我们还成功实现了成都画院的开门办院理念。我们将成都画院美术馆改造为成都市美术馆,实现了每年为社会奉献四五十场公益性展览,年观众数达百万人次的艺术担当;我们将画院馆藏从1000件增加1500多件,馆藏价值翻了一番;我们多次组织如“南方丝绸之路”这样重大题材的创作工程,使成都画院的艺术作品不断迈向“高原”“高峰”;我们经常组织艺术家走边关、下基层,使高雅艺术紧紧地贴在人民身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高屋建瓴地给文艺指明了方向,要求艺术以人民为中心,重视现实题材的创作。成都画院将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勇立潮头,再创辉煌。

(作者为成都画院院长、成都市美术馆馆长)

文化部领导在成都画院院长王民平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文化部领导在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陪同下参观展览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成都画院院长王民平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meishubao/2017111413503339971.jpg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纪要

11月2日,“魅力天府——成都画院优秀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开幕式结束后,学术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座谈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主持,数十位来自北京及四川的嘉宾参加了该次座谈并就展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成都画院的整体水平十分可观,让我感到出乎意料,与很多省级画院不相上下,甚至还有过之。成都画院的画家各具风格、各具形态,形成一个画院的整体面貌,但又不雷同。成都画院对待艺术是严肃的、严谨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当中讲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就是要认真继承传统,又要有创新创造性的发展,成都画院在这个方面把握的度很好,路子很正。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一个画院的队伍特别重要,从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到,成都画院这个队伍建设起来了。我感觉这次展览是近几年四川来京展览中难得一见的好展览。我们艺术家要想出好的作品,就要抓创作,特别要注意尊重各个不同门类的艺术规律。只要我们在这个方面的目标是明确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不断进步完善。成都画院这次展览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表率作用。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成都画院发展得非常好,画家的状态也都非常好,也非常努力,整体实力较强。画的题材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总体感觉很丰富,很饱满,这是一个能让人停得下来、看得下去的好展览。再提出一点建议,我希望无论什么门类的画家,大家都可以更加单纯一些,无论什么方面。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首先,成都画院有很高的水平,这点各位都提到了。我更看重的是成都画院的学术梯队建设,在人才建设方面很整齐,而且长幼有序,这一点比国家画院还好。第二,成都画院在风格上确实做到了一人一品。从整体面貌上来讲,成都画院在地域性文化的表现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画还相对比较传统。希望成都画院能有全球视野,能有跨文化的胸怀,建设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画院,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面,为中国培养出美术大家。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整个展览的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基本上能够和全国美术界同步。作品的画面中透出了创作者的追求和思考,这些思考涉及当下许多关切点。整个展览体现了很强的张力,这种张力和风格的多样性有直接关系。成都画院的艺术家对地域文化的体验,人的精神状态的体验是下了功夫的,做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我也是四川人,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来看四川的画。第一,历史地看四川;第二,本土的看四川;第三,超本土看四川。我们最好是争先恐后,超越自己,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思考我们四川的问题和画院的问题。这次的展览有很高的水平,既有地域特征也有对生活的细微体察,非常的清新,相信下一次展览还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的进步。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成都画院的总体实力在国内各画院中是很好的。其中,我感觉到中国画在它的发展前景上还有很广阔的道路。中国画是哲学、文学,是中国人如何对待世界的明智的态度。从这次成都画院的参展作品来看,说明大家都有追求,都有不同的路子,都在继续努力攀登,前景非常光明。

朱理存(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我在四川工作了很多年,对四川的画家比较了解。但这次的画展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看到四川的艺术家后继有人,感到四川美术很有希望,这个队伍越来越壮大并且越来越整齐,而且各具特色。我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寄予很大的希望,我相信今后成都画家的作品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会再次让我们感到惊喜。

姜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这是我第一次看成都画院的展览,感到很惊喜。看展之后我有三个印象:第一,我感觉成都画院方向对、路子正;第二,成都画院的画家创作很严肃、很认真,可以看到每一个画家都发挥了自己的最好水平;第三,成都画院的画家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探索和追求。我希望成都画院的画家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把中国画的格调档次再提升一步。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看完展览后,我感觉成都画院的门类比较全,而且各门类都有学术带头人,这是非常好的格局。除了过去的巅峰人物,更要重点培养现今的中坚力量。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画院,如何把画院建设跟当地的文脉和历史渊源结合起来,这是特色办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围绕这样的学术脉络,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才能够集中力量办出特色,体现优势。希望成都画院能在人员较少的基础上,做一个有高学术质量的画院。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大为先生提到成都画院的“路子正”,我想是出于一种“现实感”。艺术家们在四川的现实环境下如何进入与融入,要面对的都是关于艺术本体的学术问题。用什么样的艺术方式、艺术语言去表达现实感受?成都画院的路子就“正”在这个方面。对于巴蜀的画家来说,在地域的文化精神跟个体的性灵、生命的体验之间找一个切入点,去更加细致贴切地表达现实,我想这是一条发展之路。

林木(四川大学教授):这个展览可能是当今各种类型美术展览中内容最丰富而复杂,以致难以归纳和描述的展览。这里有20世纪8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四川画派”油画家们,有版画界公认的“四川版画”群体的中坚,有遍及各画种中四川山川风物的表现,或许还有各位画家作品中呈现出的平和、幽默、崇高与大气……要在这些人中再找出画派共性,就不容易了。成都画院这次巡回展,虽冠以地域之名而让人难以归纳和总结,可能即因于此。

韩国榛(原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这个展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磅礴之气。不管是哪一个画种的艺术家,都在努力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艺术耕耘,这应当是成都画院的历史渊源。同时也看到大量的年轻画家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进行创作。但在水墨的创作上,在我看到的山水画中,大多还是过多的把重点放在了画景上,显现出来的笔墨特征不够。其实笔墨本身的美感是一种很特殊的美感,那是作者的人格美。我很希望成都画院从事水墨艺术的画家们能适当地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何鹂(上海韩天衡美术馆策展人、副研究员):从成都画院这次展出的作品里,我看到了艺术家们为这些创作所付出的大量心力。成都画院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艺术家们在画面中注入了大量的思考使得作品有了“新鲜感”。四川的艺术家把写生感跟形式感结合,带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成都画院的年轻画家们,没有被污染,非常纯粹,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在保持这样良好的学术高度和文化氛围的情况下,成都画院一定会越走越好。

meishubao/2017111413531980724.jpg

嘉宾合影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