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画出“自己的画”

王伯勋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8-06-20

摘要:少儿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这样一个现象:上小学的女儿在学校完成的美术课作业,总免不了画些长着笑脸的太阳公公和穿着裙子的花朵,画面上也多是些小草、彩虹和白云。这其中所描述的孩子们画的画,已然成为众多家长对 “儿童画”这一概念的标准认知 ,这种情况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令人遗憾的是,三十多年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种种问题,至今依然存在。

少儿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这样一个现象:上小学的女儿在学校完成的美术课作业,总免不了画些长着笑脸的太阳公公和穿着裙子的花朵,画面上也多是些小草、彩虹和白云。这其中所描述的孩子们画的画,已然成为众多家长对“儿童画”这一概念的标准认知 ,这种情况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令人遗憾的是,三十多年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种种问题,至今依然存在。

问题:商业化、模块化之后的单调

简单概括地说,当前儿童画领域发生的问题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在资本介入的前提下,儿童美术教育渐趋成为一种商业形态。很多小区居室被改造成儿童艺术培训教室,临街的窗口滚动播出相关的招生广告;在大型商业中心,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地跻身其中。其二,随着作为一种商业形态的渐趋成熟,原本个性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在模块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有分别居住在望京和海淀两地的孩子家长,拿了孩子的画作给我看,两个孩子的画作从表现方式到描绘内容高度重合。询问后,得知两个孩子分别参加了不同的儿童绘画班。虽然培训机构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但是其教授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却几乎是一致的。其三,在作为一种在商业形态条件下催生的模块化训练之后的儿童美术,其结果的呈现难免显得单调。从业者为了寻求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对儿童美术的呈现结果进行各种商业包装,从而造成今天儿童美术教育市场的虚旺,也造成了儿童美术作品过多地注重画面的色彩斑斓,而忽略儿童心理成熟程度和图像表现之间对应关系的本质认知。

meishubao/2018112113101097627.jpg

任宇军 东方红 7岁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二 (4) 班

原因:模糊、盲从与缺少顶层设计

笔者看来,造成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出现上述诸多弊端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美术教育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素质教育”和“美术”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与之相关联的“美术教育”又该怎样实施,当下的从业者并未从行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角度给出充分的实践论证。第二,儿童接受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盲从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长的喜好和判断。然而,因为专业的不同,大部分家长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美术教育产品,不具备专业的分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为孩子的选择,就只能依靠培训机构的广告宣传和口碑营销了。最后,国家政策层面,目前尚无针对儿童美术教育商业化运作而制定的行业规范。这造成这一行业市场化门槛较低、监管不力的局面,从而促成了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市场野蛮生长的现实。

行动:夯基础、弃功利、建机制  面对当下儿童美术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加强儿童美术教育科学规律的基础研究。鼓励儿童多画基于自己心智和生理自然发展条件下完成的“儿童的画”,反对依赖既有教学模式条件下产生的产品化的“儿童画”。同时,希望作为儿童监护人的家长,对于儿童美术教育规律,应具备一定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应该在儿童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教学规范、市场准入、产品服务等诸多方面,形成一整套准入监管机制,这样既发挥资本配置灵活的优势,又能防止任由市场运作发生的种种乱象。

关于儿童绘画,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生而有之的图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专业训练路径对孩子的天赋能力予以维护,最终达到以图画作品记录审美养成和心智成熟历程的目的。总之,希望孩子们多画些贴合自身真实生活感受的“儿童的画”,远离那些概念的“儿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