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雏论当代信息爆炸中的恐惧”。

王艺  来源:朱乃正艺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7-06-27

meishubao/2017062718220951500.jpg

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王艺先生在朱乃正艺术奖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关注“重绘画・架上绘画博弈当代艺术困境的可能性”的问题。

        提到绘画的困境,首先应该谈谈绘画的当代艺术的困境。多年以前,我在谈书法的时候曾经说过,当今的中国书法,实际上是处在一个伟大而忧伤的时代。因为过去一个书法家要想看到别人的作品,无论是碑帖还是其它书写的作品,穷尽一生能看到的也非常有限。现代网络上就能很便捷地看到很多经典的作品。但与此同时,书写逐步离开了实用的舞台,所谓的书写纯粹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慢慢地远离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创造力。一旦创造就出了书法这个边框,变成绘画或者其它形式。所以我说书法是处在一个伟大而忧伤的年代。

        同样,谈到当代艺术或者中国艺术的现状,大家普遍认为存在一个困境,这个困境来源于哪些方面?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王端廷教授谈到照相术的出现对绘画产生了冲击。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对绘画、对艺术的冲击是相当剧烈的。艺术和科技从发展源头来看大相径庭,但是科技不断地进步导致人们产生了恐慌。照相术的产生让画家感到危机;3D打印技术的实现了让雕塑家感到恐惧;高端的复制出现以后,从事绘画尤其是中国画的人也恐慌起来。以我自己的一张画为例,别人拿了原作和复制品给我看,说实话我也很久不能确认,最后靠印泥的细节才勉强得以辨认。科技进步对艺术家产生了冲击,造成了很大的恐慌,这是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信息爆炸带来的恐惧。我们现在一上网就能知道辛辛苦苦做的这些工作有没有人做过。一个人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技法、构图和题材,上网一搜可能会很受打击,因为这个事情可能在好几年前早有人做过了。可以说,信息爆炸导致一种个性特征的消失,技术方法、题材材料都是可以重复的,因此每个人、每件艺术形式成功的概率变得越来越小了。过去一个人穷尽一生做一件事,就有很大的概率能获得成功。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花费1万个小时训练某种技术,很可能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现在即使在一件事上花费10万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成为专家,因为同质化的东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意义不大了。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尤其如此,艺术创作需要独创性和新的闪光点,艺术的成功的概率也更小了。

        第三个原因是来自于年龄带来的恐惧。过去做一个艺术家,尤其是中国画画家,理论上成功有几个方面,第一是绘画水平高于一般水平。第二是画家要有故事,有点值得讲述的东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年龄要熬得过别人,同时期的画家都过世了,就能成为大家。但是现在不行了,来自于年龄的恐惧很明显。哪怕是画国画的,在40岁以前不成名,以后再想成功概率也很低。这种年龄的恐惧提前了很多,甚至连现在很多刚出学校的学生都有一种还未成名的紧迫感。年龄的恐惧对其它行业都有影响,但是对艺术家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非常广泛,新技术和新人层出不穷,长江后浪推前浪。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一个艺术家年轻时不出名就会很麻烦。所以说这种年龄恐惧对艺术家带来的压力很大。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压力带来的恐惧。王端廷教授谈到的一点很重要,过去聪明的、有水平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对他的艺术的自豪感导致在创作上的冲动经常像火山一样喷发。但是现在很难找到这种自豪感和自信。画家画一般的题材引起不了重视。而关注重大题材,社会的、家庭的、组织的,一般会有较大的影响。但相应的,社会、家庭、组织总会给艺术家带来一些压力,这也是形成困境的一个原因。

        第五个原因就是存在感带来的恐惧。刚刚曹庆晖先生讲了这种存在感,其实艺术家的存在感是最重要的存在感。一个艺术家费心费力的作品最后没有影响力,没有存在感,是一件很难受的事。现在刷存在感很难,因为信息繁多,传播又很快速,现在任何一个人的信息要冲破其他信息的封锁,难度越来越大。我有时候开玩笑说现在画院比妓院多,美术馆比餐馆多,画展比商展多。现在画展很多,评论家都不够用了。最后一点是画家比看家多。现在一个美术馆办一个展览没几个人看,常常是一大帮画家自我欣赏。我们经常开玩笑,去参加别人一个展览,喝一通酒,招呼一下,酒杯一端可以撤展了,这个展览就算是结束了。因为没有人来看。

        在这种情况下,对困境进行分析,我觉得这个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艺术家本体的,艺术家自身的。比如说艺术技法,这些东西是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家应该对自身的技法和理念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这些努力有可能是贯穿一生的。

        第二是题材,社会的,政治层面的。刚刚几位嘉宾都讲到对重大事件我们不关注,关注得比较少或者层面比较浅。和其他的领域相比,艺术领域的压力永远要小得多。比如说在新闻领域公开表态就会很麻烦,其他的文字形式也很麻烦。要尽量避免这些麻烦的形式,但又需要保持艺术的态度和张力,这本身就是一件比较费心的事,所以艺术的表现压力还是比较大。

        第三个是展览。我们的展览现在应该是处于最好的时期,现在从国际上艺术家的生存水平来讲,我们的艺术家的处境和展览的条件是很好的。

        第四个是市场层面,在市场层面我一直很乐观。我写过一本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书,那个时候我还是比较平静地在讲中国艺术市场。但是现在我一直在各种场合鼓励艺术家好好去创作,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中国的人口基数、房屋保有量、人均房屋的保有量,比照先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人均GDP到达一定标准艺术市场就会有较大发展。家庭、房产和艺术品、艺术复制品是存在一定比例的。按照这个比例来算,不要说北京现在有一二十万艺术家,即使再多,将来也未必能满足得了市场需求。当然这里面还是有层次的。 既然知道了困境存在的原因和表现,那么如何来突破这个困境呢?

        我觉得现在更好的绘画或艺术品的关键点,其实就在于简单的一个词——敏感性。艺术家应该增加自身敏感性,对艺术本身的、对社会的和对人的心理的。我认识一个画家,老实、本分、勤奋,画了一辈子。但他对社会不敏感,对人性不敏感,对自身也不敏感,创作出来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太大。

        当代艺术家应该增加敏感性,首先是对社会要敏感。如果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缺乏敏感,那么所谓的当代艺术就会停止不前。上海有一个油画画家张晨初,最早的时候老画一些头像,很多人对此有非议,但是现在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他对每一个时期代表性的人物总是很敏感,他的作品能让观众一看,就对这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所了解。他最近好像要画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有人说即使是画了画也不一定能展出,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画画不一定都是为了展出。比如说我在微博上发文,即使文字被删除,也表明我有一个态度。在被删之前已经有一两千万的影响量了,我觉得就很满足了。

        其次,艺术家对材料、技术、方法也要敏感,现在国外所谓当代艺术的展览有很多,真正很吸引人的是什么?是材料,还是技术?我们要琢磨他是怎么弄的。国内的展览在这些方面的敏感性和创新性还不够,大部分情况下,像我这种孤陋寡闻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弄的,这样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另外,过去我们觉得美术馆就是挂画的,作品往墙上一挂就行了。后来发现布展的形式也很重要。现在很多艺术家还没有形成对布展形式的敏感性,在展览现场只知道提出把他的作品摆在最重要的一个位置。什么叫最重要的位置?他说不出来。前年我们时代美术馆和恭王府合作,在丹麦腓特烈堡举办当代肖像展,中国的艺术家都要求把他的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丹麦腓特烈堡的馆长回应说:“你告诉我什么叫最重要的位置,你是指哪一块墙面吗?”艺术家说不出来。所以艺术家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对社会生活、对材料技术、对布展形式的敏感性,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时间原因,我就说这么多,向各位学习汇报。

来源:朱乃正艺术研究   作者:王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