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苍秀 质朴自然 ——读董雷水墨山水有感

陈明  发表时间:2017-03-01

meishubao/2017030113485510286.jpg

创作中的董雷


当代水墨的多元化在为画家提供多种创新可能的同时,也为水墨艺术的拓展设置了障碍。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趣味与技法体系决定了水墨画创作中不可能逾越的传统规范。这既是中国水墨画革新的难点,也是引起无数英才为之努力的兴趣所在。在当代水墨山水画创作的年青一辈中,董雷是十分独特的一位,多年的笔墨训练和学理积淀,使他的山水画别具匠心、不落俗套。对董雷来说,笔墨不但是水墨画的语言,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符号,无疑是必须坚守的。他的山水画从传统笔墨入手,融入了鲜明的现代绘画语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鲜风格。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清丽醇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就笔墨而言,董雷的画作大多是简而有力的,在许多描绘山水的小品中,简而不繁的用笔,给画面带来疏朗明媚的效果。如《松亭秋寂图》《家住深山人未识》《重山藏人家》《秋寂水寒》及一系列扇面,在这些作品中,画家匠心独具地营造出一幅安宁祥和的景色,其笔势动荡,墨色厚重,看似不羁,实则暗含章法布局、气势结构,这在《苍松傲石图》《夹江双松图》等作品中亦可见到。尽管董雷作品中的笔墨简略,渲染不多,但由于用笔饱满有力,墨色浓而不艳,所以有“笔如钢条,墨如烟海”的气势。在章法上,董雷的山水画作大多遵循传统绘画模式,但在具体的画面格局上又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运用云气来自由地间隔山石,以墨色的浓淡来调节画面的节奏和平衡。这些方法既符合传统山水画的规范,也有他的创新之处。比如《重山藏人家》中,他将画面四周画满,却留出中间的空白,宛如云气的蜿蜒上升,既联系了画面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起到了计白当黑的作用。在《苍松傲石图》《夹江双松图》等作品中,董雷也运用了类似的方式。

董雷的作品有“寓静于动”的韵味。生动自然气韵生。天地有大气贯通,万物才会生气勃勃;绘画有气韵贯通,笔墨才会生动盎然。看他的水墨山水,寓动于静,一幅看似静止的画面,却充满了流动的节奏感,由节奏进而形成韵律,使画面顾盼有致,富于天趣。如《寄景抒怀》一作,笔墨爽快,勾画点染生动自然,使画面爽爽然如飞如动,画面中的山峦叠嶂似乎也有跃动之态。《重山水云图》一作则利用云气,使山峦处在烟云当中,万壑千岩呈现出一种活脱脱的动态。在“动”中,我们也看到董雷作品的“静”,寓动于静又使观者可以体会到另一种滋味。无论是《家住深山》还是《重山藏人家》,或者是《屹立千秋》,画家用笔的飞动和爽劲并没有打破画面整体的平衡和宁静,所以我们又能在其画的静中感受到动的张力。

在意境上,董雷的山水画力求“意”与“画”的结合。北宋郭熙曾在其《林泉高致》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欣” “坦” “肃”“寂”,都是自然山水不同气令下的自然之“性”,正因其“性”,才叫人“着此画”而获“生此意”。所谓的“景外之意”就是指由这自然的“景外画面”而启引出来的象外新象,使人如画中人物处于静谧的自然景物之中,使繁杂纷扰不定的心情平静下来。董雷的山水画正有这样的“景外之意”。

董雷作品中清丽醇厚的独特韵味,既源于他宁静质朴的心境,也源于他对笔墨的不断锤炼。我与董雷既是同门,又是曾共事多年的朋友,他所承担的繁重事务是很多人所不能想象的,所幸的是,他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孜孜以求的向上动力。我以为,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勤奋精神和不懈怠的探索,奠定了他扎实的艺术素养,这也是他在水墨画创作上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