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军|毕业季:狂欢 落寞 退回底线

吴克军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7-02

【本期话题】毕业季观察:美丽的泡沫隐藏了什么?

本期策划 李振伟 颜培大

编者按:艺术院校每年一届的毕业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除了作为展览主角的毕业生,还有学校、家长,以及媒体和用人单位。本栏目前两期分别讨论了毕业创作低劣的责任问题与作品雷同“抄袭”等现象所暴露出的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缺失的问题。当然,毕业展览只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缩影,问题并不止于此。目前,艺术院校在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似乎都显露出一种流于形式和娱乐化的趋向。回望过去,一些优秀艺术家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并非如今天的作品求大、求全、求花样。此外,一些院校不惜耗费大量资金打造“独具特色”的毕业嘉年华,其实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对艺术涵养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反而暴露出目前教育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倾向。因此,本期时评,特以“毕业季:美丽的泡沫隐藏了什么?”为主题展开讨论。


毕业季:狂欢 落寞 退回底线

□ 吴克军


艺术院校嘉年华的毕业狂欢大戏还没散场,沸反盈天的质疑声便铺天盖地而来,毕业展不仅没有赢得原本所希望的掌声和叫好,反而更多人认为展出的作品样貌、内涵、传承、创新等方面乏善可陈,既无艺术内涵,也展现不出人文素养。为什么会这样呢?

meishubao/2018070210330136172.jpg

在中国的艺术院校教育里,教育部及其治下的各级教育局、大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需求方,没有任何一方是无辜的

2017年,我国教育投资总额度为42557亿元,在世界排名中较为靠后,只占GDP的4.2%,其中高等教育部分不到11107.4亿元,占比26.10%,这其中,除去中国大学行政部分的消耗外,真正的直接地用于教师和教学的份额可能一直会是个谜。相应的,艺术院校又能摊到多少呢?

大学有大学的难处,我们的大学没有多少主导权和主动权,机制问题是大学本身无法逾越和改变的。但是,大学的根本何在?灵活性何在?

对于教师而言,终日惶惶于评估、职称、教学事故、意识形态、不爱学习的学生以及可怜的稍微算计不到便难以度日的薪俸。家长则抱怨着学校并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更为优秀,但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又如隔重山。社会需求方因学校提供的毕业生百无一用而无奈,可社会的倒逼机制远未建立。

学生也感到委屈,坐了四年冷板凳,可是学校和老师……

中国的高等教育成为一个找不到出口的循环怪圈,在现状无法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不如退回到教育的底线上去。

艺术内涵与人文素养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以传承创新、深厚积淀、社会关怀、独立思考、精神自由、知识转化等作为支撑,而这一切又涉及一个根性的问题,也是方法论:读书

meishubao/2018070210402634033.jpg

我以为重要的不是毕业季的形式,而是为了毕业季的到来所做的知识储备,以及毕业之后是否有能力面对社会的风吹雨打,这二者都不是形式问题,它有一个并不绝对科学但能够说明问题的衡量标准:读书量。

当然我们不会天真地以为读书是万能良方,但于学生而言,它是本分,人必坚守本分方可以谈其他。早在汉代,刘向就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增广贤文》中有“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说法,在教育上应视学生如己出(当然前提是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我也常讲,“师者有甚于医者”,医者仅及于肉体,师者深入灵魂。我们的教师有义务告诉学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今年幸有吉祥事,个人多读几行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以读书为生活方式、读书人生这样的观念和远见,毕竟大学阶段有着素质教育和方法建立的双重功能。苏轼讲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义的观也是一个问题,中国每天都有各种艺术展览,可是有几个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愿意走进展览现场去观看、交流、学习、反观、思考呢?所谓转益多师,我们的毕业生有多少作品是一脉单传或近亲繁殖的呢?)蒲松龄也讲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非如此,何谈艺术内涵与人文素养?

meishubao/2018070210432993721.jpg

切不要以为当下的大学生都明白这些如此浅显的道理,即便知晓,知行之间尚有不短的距离,何况在网络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稀释化、平面化、娱乐化、鸡汤化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在更多的获取平台上反而常常一无所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代表团到西安美术学院交流时我曾谈到,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深度严重不足,美方代表团团长表示这也是她对美国大学生的担忧。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少得多。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我们总是在面对新的问题,表面上看,读书量增加了,读多少书是个问题,但读什么书是更为关键的另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升学和就业成了国民教育的主要诉求,学生相应形成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不读的功利阅读观。甚至还有众多的大学生,连这种功利的阅读观也未建立,那么这样的数据对于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呢?大学生除了课本以外的读书量是分子还是分母呢?

timg.jpg


哲学家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在我们的学生发育不良的现状下,空泛地去指责学生的作品缺乏质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东晋葛洪《抱朴子·崇教》中有言,“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我们中国的大学生经历了高中时代炼狱般的苦学之后,到了大学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大多也没有什么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兼之大学教学管理方面的缺陷,大学生天天过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闲散而又忙乱的生活。

有一首诗是对大学生的写照,“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要想读书待明年”。

他们忙着交朋友、忙着恋爱、忙着打工赚钱、忙着健身、忙着品尝美食、忙着发微信、忙着社团事务、忙着各种与专业无关的事情,就是没有时间读书。当毕业季来临,只能匆匆赶工,于是,一切都合乎逻辑地发生了。在狂欢之后,在离校之前,他们大多陷于一种落寞的、忧伤的、迷茫的情绪之中,这时他们才发现,四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忘了做一件事:读书

而读书是从来都不会晚的事情,这也是底线吧。宋末元初翁森写过《四时读书乐》,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这样情致高妙的劝学诗了,那就郑重写下,送给即将走出大学校门和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meishubao/2018070210123439459.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