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品不好的画家,照样被人们奉为传奇?

作者:Tom Rachman 编译:阿弥  来源:Artsy Magazine 发表时间:2018-05-22

meishubao/2018052215250989501.jpg

Bruce Bernard, Lucian Freud with two portraits of Leigh Bowery,1990  Phillips

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人,私生活是否也必须不同凡响?

毕加索的成就“需要人类献祭”——他的孙女玛丽娜在一本回忆录里写道:“我家里没有人能够逃离(他的)羁绊……他作品上的签名,都是用血绘制的。”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忧伤和孤独。不过,他恰恰就是别人忧伤和孤独的制造者。弗洛伊德共生了14个孩子,却几乎没有履行过父亲的职责。他的一个女儿露西(Lucy)曾对英国某家报纸透露过如下情节:“我邀请他来参加我的婚礼,因为觉得他毕竟是生父——尽管不是一个父亲。”按常理来说,我们可能会看到家人和解,幸福美满的戏码,但是弗洛伊德并没有理会她。

并不仅仅是画家——问问那些生活在导演、音乐家和作家身边的人吧,看看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因此而一地鸡毛。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艺术家都有着破坏性人格,但是这种人格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由此,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便出现了:做坏事能让艺术变得更好吗?

meishubao/2018052215270634843.jpg

Terry Richardson, Failing Upwards,2015  Perrotin

Terry Richardson的作品里充满对性爱的玩味,对欲望的挑战,露毛露点,赤裸、野蛮、真实、残酷,力求打破所有的性禁忌。

需要声明一点,我并不是要为最近出现的一些恶劣事件平反——这些艺术家是在滥用权力,而不是在追求艺术。我想说的是,反叛性的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确实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有的人将不受拘束的思想和创造力联系起来,好像混乱的生活是拥有天赋的证据。但是混乱本身并不制造伟大。当然啦,它却成了伟大艺术家的一个卖点。

传记中的艺术家常常是狂野的形象,就像我们赞美屏幕中的黑手党一样。屈从于社会规则下的人,将本性里自私自利的一面压抑着,会用一种钦佩的眼光看待目无法度的人。这些艺术家们成全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嘲弄规则,却也因此获得了尊重。没有人喜爱守规矩的艺术家。

meishubao/2018052215281513918.jpg

Eugene Henri Paul Gauguin, ca. 1885. Photo by adoc-photo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保罗·高更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

不幸的是,糟糕的性格还有另外一个“优点”,那就是提高工作产出——促使另一半来抚养孩子,让孩子们自我消化不良情绪,或者是将他们的所有事情屏蔽掉,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几个世纪以来,男性艺术家都是这么干的,他们的亲人仅仅是自己的创作材料。世界上很少杰出女性艺术家的原因之一是——她们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的道德豁免权。

当然,不管是在政治圈、学术圈还是商业圈,都存在残酷的自我主义者。但是在这些职业范围内,他们的本性一旦暴露,就会被无情地抛弃。文化界就不是这样了,魔鬼成了凡夫俗子心中的英雄。

meishubao/2018052215294125469.jpg

Yousuf Karsh,Pablo Picasso,1954  A Gallery for Fine Photography

毕加索和其妻子和几个情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早已家喻户晓。

我们是怎么描绘伟大的艺术家的?文化偶像们受到某种使命的感召,开始为之奋斗。他们不顾平庸之辈的劝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尽管成功是被后人所证实。但是,任何目睹过严肃艺术家创作的人,都可以证明,成功永远来自辛勤的工作,而不是什么所谓的灵感。并且,那些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其实是很关心别人怎么看他的。否则,为什么找工作的本质是和陌生人交流?真正漠不关心的人根本不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也意味着江湖上根本就不会有他们的传说。

文化产业与经久不衰的艺术神话利益攸关,因为在市场上偶像是无价的。作品本身再有价值,也很难有卖点。让我们来看看现状: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围绕着一圈故事:关于艺术家的故事,制造这件作品的故事……关于除了它审美价值的一切故事。

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偶像的出现依赖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细节:你的赞助人、个人魅力、交朋友的天赋、你出生的地点、你出身的阶级。但是,我们坚守着一个奇怪的信念——最好的作品最终会找到适合它的位置。

meishubao/2018052215322585925.jpg

Chuck Close,Self-Portrait,2000  Contessa Gallery

最近,照相写实主义画家Chuck Close被爆曾对多名女子进行性骚扰。

可是怎么可能呢?除非奇迹发生,我们凭什么认为子孙后代比我们自己拥有更好的判断力?是的,他们不会生活在我们时代的潮流里,这会让他们更加客观地看待我们时代的文化——但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潮流。到了他们的时代,可供评价的博物馆、书店和音乐厅的作品已经是被我们筛选过的了,他们很难见到其他的作品。

文化——一个号称尊重真实的领域,包含了太多的不真实。但这种虚假其实自开始就有的。

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史前的人类是如何看“艺术家”的。由于巫术和宗教的存在,史前很多的物品被神圣化,并且用于宗教仪式,因此,这些物品的制造者也会被认为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在古典时代,人们赞扬诗人,但是视觉艺术家的位置相对低下。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Seneca)说:“人们崇敬圣像,会向他祈祷,向他献祭,但是却鄙视那些制造他们的雕塑家。”

meishubao/2018052215341369474.jpg

Piero di Cosimo,A Hunting Scene,ca. 1494–1500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然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事情产生了变化。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50年出版了《名人传》,书中讲述了那些从小就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们的有趣故事。比如:米开朗基罗被一个对手打了鼻子;皮耶罗(Piero di Cosimo)是一个靠煮鸡蛋过活的古怪隐士;拉斐尔是在纵欲过度后淹死的。其实,这些传说漏洞百出,但是,却定下了艺术家拥有“传奇人生”的基调。

另外一个转变出现在1800年代早期,那时法国的艺术家经常居住在吉普赛人的贫民社区里。吉普赛人居无定所,他们的生活方式常常和性自由联系在一起,并且被认为是波西米亚人的传统。当时流传的关于艺术家的故事都带有添油加醋的成分。这些精力充沛的大师们在艺术史中闪耀着光芒,他们在肮脏中过活,并最终获得了定义文化传说的可能性。

几个世纪以来,波西米亚式的幻想一直存在着。每隔一代都会再次流行。从1920年代到巴黎寻找梦想的异乡人,到二战后的垮掉的一代,全民嬉皮时代,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序列还在不断增加。

meishubao/2018052215312713339.jpg

伦敦的垮掉的一代,1969. Photo by KEYSTONE-FRANC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在#MeToo运动出现以前,几乎只有纳粹或者恋童癖才会遭到全民讨伐。一个令人厌倦的老问题是:如果发现创作者道德有污点,我们是否还能热爱他的作品?反过来问的话,就会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我们热爱一些作品,是不是因为作者的性格魅力?

#MeToo运动承诺要改造艺术,并且已经在遏制恶劣的行为了。但是我们始终不能明白地告诉大家,是什么造就了文化,我们又靠什么来鉴定伟大。然而,这些错误却揭示了一个真理:艺术有让我们去信仰它的魔力。


本文译自Artsy杂志Why We Still Romanticize Artists Who Behaved Terribly,图片皆来自Artsy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