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刘悦笛:读书让我们对“美好生活”重新启蒙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4-09

摘要:本书研究牟宗三的儒学思想,将其内容分疏为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坎陷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是为“坎陷论”;二是将朱子从至高的位置上拉下来,定为旁出,并打破传统中理学**二分格局,另立五峰、蕺山为一系的思想,是为“三系论”;三是强调道德之心不仅可以创生道德善行,同时也可以赋予宇宙万物以价值和意义的思想,是为“存有论”;四是以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智慧为基础解决康德德福关系问题的思想,是为“圆善论”;五是破除康德以判断力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做法,强调真善美原本就相即相融没有罅隙,无须沟通的思想,是为“合一论”。

《牟宗三的儒学思想》

牟宗三与后现代背景下的新儒学

meishubao/2018040914081690958.jpg

《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

作者:杨泽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


/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牟宗三的儒学思想,将其内容分疏为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坎陷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是为“坎陷论”;二是将朱子从至高的位置上拉下来,定为旁出,并打破传统中理学**二分格局,另立五峰、蕺山为一系的思想,是为“三系论”;三是强调道德之心不仅可以创生道德善行,同时也可以赋予宇宙万物以价值和意义的思想,是为“存有论”;四是以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智慧为基础解决康德德福关系问题的思想,是为“圆善论”;五是破除康德以判断力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做法,强调真善美原本就相即相融没有罅隙,无须沟通的思想,是为“合一论”。

/ 作者简介

1953年6月生。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孟子研究,主要著有《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有韩文译本)、《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等。近年来逐渐将视线扩展到现代新儒家研究方向上来,著有《牟宗三三系论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另有论文近百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


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

当我们在欣赏玩好之物时 我们在欣赏什么

meishubao/2018040914084922834.jpg

《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

(Sensuous Surfaces : the Decorative Object in Early Modern China)

作者:(美)乔迅(Jonatnan Hay),

刘芝华、方慧(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时间:2017年4月1日


/ 内容简介

在《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部分“玩好之物”,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奢侈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表域资源”,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从表域到物境”,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讨论时代的差异。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

/ 作者简介

乔迅(Jonathan Hay) 1956年出生于苏格兰。197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考古学学士;1981年入美国耶鲁大学,随班宗华教授(Richard Barnhart)学习中国艺术史,专攻晚期中国绘画史、物质文化史。1989年以论文《石涛晚期的作品(1697-1707);一副主题的地图》]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史研究所艾尔萨梅隆布鲁斯讲座教授,艺术史期刊《人类学与美学》特邀顾问(1990-1999)。乔迅的写作主要讨论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主体性与世界性等问题;研究领域设计艺术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明清艺术、唐代墓室壁画、宋画及当代中国艺术。


《玄理参同》

重建中国的“精神哲学”

meishubao/2018040915065714377.jpg

《玄理参同》

作者:徐梵澄
出版社:崇文书局
副标题:对室利阿罗频多《赫拉克利特》的疏释
出版年:2017-8-1
丛书:徐梵澄著译选集


/ 内容简介

借疏释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可比拟于中国的老子)的思想,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之“玄理”。将“中”(儒易道)、“西”(从赫拉克利特到尼采)、“印”(梵佛)三大智慧比较汇通,惜国内哲学界几乎不知到有这么一本独特的书。

/ 作者简介

徐梵澄(1909—2000)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一、中国之最早最具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

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绍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

四、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诠释吾华经典,如《陆王学述》《老子臆解》等。


《总体与无限》

理解列维纳斯哲学的一条线索

meishubao/2018040914094914468.jpg

《总体与无限》

作者: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论外在性

原作名: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译者: 朱刚

出版年: 2016-8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 作者简介

作者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生于立陶宛考纳斯,当代法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 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他融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通过对传统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批判,为西方哲学提供了思考异质、差异、他者性的重要路径,揭示了从伦理的维度重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其主要著作有:《从存在到存在者》《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时间与他者》《为他人的人道主义》等。

译者朱刚,1972年生,江苏宿迁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现象学。著有《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等,译有《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德里达著)等。



《李泽厚与儒学哲学》

知名学者资深解读李泽厚儒学思想

meishubao/2018040914102164943.jpg


《李泽厚与儒学哲学》

作者:(美)安乐哲(Roger T.Ames),贾晋华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 内容简介

李泽厚被誉为当代中国较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研究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立足历史,关注现实,在哲学、美学、康德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史、中国文化和社会研究等诸多领域建树非凡,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而又振聋发聩的理论。

面对如此丰富的李泽厚哲学思想,普通读者要如何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本书就从李泽厚与儒学现代化、李泽厚与儒学哲学的重新阐发、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与儒学的关系三个角度,对李泽厚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度解读。本书揭示了李泽厚如何创造性地研究、吸收和重新阐发儒学思想传统,并将其与西方哲学话语相融合,从而发展出他自己深刻的哲学洞见和原创理论的思想过程,并试图回答高更三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或者如李泽厚所重述的相似的三重问题:“人类如何可能?人是什么?命运的哲学是什么?”

/ 作者简介

安乐哲(Roger T. Ames),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及山东省儒学大家。曾历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及《国际中国书评》(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主编等。研究领域为中西比较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等。主要成果为:《论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淮南子》、《道德经》、《孝经》、《中庸》等译著,及《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安乐哲卷》(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 Confucian Role Ethics: A Vocabulary(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1), The Democracy of the Dead:Dewey, Confucius, 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Anticipating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NY, 1998),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NY, 1995), and The Art of Rulership: A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SUNY, 1983)等专著。


刘悦笛

本次书单推荐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