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来信

赵多多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3-29

meishubao/2018032316413251937.png

当一个人常常被冠以“传奇”的时候,传奇恰恰也会在一次次演绎与窥探中模糊其本身的模样。好展览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如何拨开迷雾,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而丰满的人,营造一处走入他人生命的展厅空间。

meishubao/2018032315080017103.png

meishubao/2018032910134967497.jpg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杂志,是故宫大展宣传的前沿阵地,3月刊的杂志用《一生半在春游中》来纪念张伯驹先生,试图唤起大家记忆的同时,也预示着张伯驹诞辰120周年大展即将于这个春天亮相故宫博物院。

meishubao/2018032315111176705.jpg

张伯驹(1898—1982),原名张家骐,字丛碧,河南项城人。著名的古书画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专家。其坎坷的人生沉浮,与潘素的旷世情缘,都让他成为了传奇本身。因收藏有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唐杜牧《张好好诗》卷,故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一生的主要收藏著录于自撰的《丛碧书画录》中。


meishubao/2018032315265070524.jpg

文化部颁发给张伯驹、潘素的褒奖状


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从收藏中选出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张好好诗》卷等8件精品,无偿捐赠给国家。如今,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中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其中的晋唐宋元书画,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了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的收藏序列,更成为今天故宫各类书画通史展与主题展中无法绕过的名品。


meishubao/2018032316451514951.jpg



张伯驹捐献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作品:

晋 陆机 平复帖 卷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卷

宋 范仲淹 道服赞 卷

宋 蔡襄 自书诗 卷

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卷

宋 吴琚 杂诗帖 卷

元 赵孟頫 草书千字文帖 卷

元 俞和 临赵孟頫常清静经 轴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卷(赠与毛泽东,后调拨至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藏品中其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作品: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卷

宋 徽宗 雪江归棹图 卷

宋 高宗书 马和之画 小雅·节南山之什图 卷

宋 朱胜非 杜门帖

宋 赵孟坚 行书自书诗 卷

元 钱选 山居图 卷

元 王冕、赵雍、朱润德、张观、方从义合绘卷

明 唐寅 孟蜀宫妓图 轴

明 文徵明 三友图 卷

明 周之冕 百花图 卷

清 吴历 兴福庵感旧图 卷

清 樊圻 柳村渔乐图 卷

清 禹之鼎 纳兰性德侍卫小像 轴


meishubao/2018032316453091594.jpg

一、


meishubao/2018032611251895094.jpg

张伯驹与潘素


刘海粟先生曾言:“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也有人说:“张伯驹先生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这样的人不会再有了。”


meishubao/201803231534213305.jpg

丛碧山房


在艺术市场繁荣同时又乱象丛生的今天,在艺术品的流通被迅速私有化的今天,市场上真正的收藏者并不多,大多只能算是投机者。鉴藏行为中起关键作用的也不再是对艺术的评判鉴赏,而是价格的变化。对于艺术品的收藏,在今天,更多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商业投资行为。

反观张伯驹先生,自1927年收藏康熙御笔“丛碧山房”算起,至1957年止,在三十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出于个人的审美好尚和承自传统文人自娱的需求购藏书画作品,更是在时局混乱、众多珍品流失海外的背景下,时刻怀揣着让中国古代精品书画“永存吾土”的情怀,凭借一己之力购藏着书画珍品。


meishubao/2018032315430862457.png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 纸本

该卷为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指杜牧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北宋内府装潢式样。

meishubao/2018032315453696788.png

唐 李白 《上阳台帖》卷 纸本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内府流散的历代名迹,在张伯驹先生眼中,除了它们自身的艺术价值外,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传递着强烈的民族文化属性。正如他自己所言:“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二、


meishubao/2018032315513918456.jpg

韩幹《照夜白图》卷  纸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转卖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张伯驹先生彼时历经风雨后,淡然且略带遗憾的描述,难掩其每件珍藏背后曲折艰辛的购藏过程。如在其编著的《春游琐谈》一书的《陆士衡平复帖》一文中,曾详细记载了《平复帖》的鉴藏过程:“卢沟桥事变前一年,余在上海闻溥心畬所藏韩幹《照夜白图》卷,为沪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余恐《平复帖》再为沪估盗买,请阅古斋韩君往商于心畬,勿再使流出国外,愿让,余可收,需钱亦可押。”


meishubao/2018032315472935152.png

晋 陆机 《平复帖》卷 纸本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极具参考价值。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因担心溥心畬所藏的另一重宝陆机《平复帖》再遭遇流散海外的命运,张伯驹先生曾再三辗转委托求购此帖,直至1937年腊月,溥心畬母亲去世急需用钱,才得以四万元成功购得。此后,北京沦陷,张伯驹在携亲人去往西安的途中,又将此帖藏入衣被中,虽历经离乱跋涉,从未曾离身。其间,还遭遇非法绑架,以撕票为威胁索以巨资,但其宁愿一死,也绝不变卖所藏。


meishubao/2018032315560326930.png

隋 展子虔《游春图》卷 绢本设色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近些年有学者对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学界的讨论。


除此之外,在《隋展子虔游春图》一文中还记述了张伯驹审定“东北货”与购藏《游春图》的经历。自1946年起,长春“小白楼”散佚书画陆续出现在市场上,各地古玩商、鉴藏家皆闻风而动,张伯驹即谏言故宫博物院对于此批书画应予以重视,但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政府并未对此事给予足够的关注,时任院长马衡先生对此事也略有迟疑,致使多数名迹最终落入厂商之手。


meishubao/2018032316040937215.jpg

宋 范仲淹 《道服赞》卷 纸本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


琉璃厂论文斋主人靳伯声从东北收回的范仲淹《道服赞》,起初张大千与故宫博物院都希望购藏,后在张伯驹的协调下,商定以黄金110两售与故宫博物院,并由马衡院长先行携回故宫,后又因故宫博物院以价格过于昂贵为由退回此卷。为避免珍贵文物的流散,张伯驹先生在甚为遗憾中仍鬻物举债将此卷买下。同期,对于琉璃厂玉池山房主人马霁川带回的《游春图》卷,张伯驹先生也认为不宜由私人收藏,但当得知故宫博物院经费紧张时,彼时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的张伯驹先生,只得将其弓弦胡同原购李莲英的一处房院出售,凑足黄金220两,最终成功购藏此画。

《道服赞》、《游春图》等文物的购藏过程,极具代表性地表明了张伯驹先生从未对这些珍贵文物持据为己有的想法,在他心目中,众多流传有序的珍贵书画收归故宫博物院都是最佳选择,只有在博物院拒绝或是无力收购时,为防止文物流散出国,他才会私人购藏。


meishubao/2018032316065243683.png

北宋 蔡襄 《自书诗》卷 纸本

此卷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张伯驹购藏此卷后,遂日摩挲玩味,并摹习其书法。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张伯驹先生为收藏这些国宝,百般搜求且耗尽家资,以一己之力阻止了众多珍贵文物流散海外的故事,在很多人眼中显得尤为悲壮。但细细想来,那些终获购藏又怀之行、枕之眠,朝夕摩挲且与古贤神交的岁月,于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与灵魂寄托。


meishubao/201803231611108033.png

晚年的张伯驹先生与夫人潘素


在《丛碧书画录》中,张伯驹先生自撰序曰:东坡为王驸马晋卿作宝绘堂序,以烟云过眼喻之。然虽烟云过眼,而烟云固长郁于胸中也。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多年所聚,蔚然可观。每于明窗净几展卷自怡。退藏天地之大于咫尺之间,应接人物之盛于晷刻之内,陶熔气质,洗涤心胸,是烟云已与我相合矣。高士奇云:‘世人嗜好法书名画,至竭资力以事收蓄,与决性命以饕富贵,纵嗜欲以戕生者何异。’鄙哉,斯言直市侩耳,不同于予之烟云过眼观,矧今与昔异,自鼎革以述,内府散失,展转多入外邦,自宝其宝,犹不及麝脐翟尾,良可慨已。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这段话应该正是他之于书画、文物乃至中华文化的心境与态度吧。


三、


meishubao/2018032316131475032.png

故宫博物院前的张伯驹与潘素


每年故宫要举办院藏书画展,东西是一流的,我们都该去看看。

我们三人,步行至故宫。仍然是张伯驹走在前,我和潘素跟在后。陈列大厅内,佳作济济,观者寥寥。

……

张伯驹背着手,独自浏览。大厅里有些阴冷,清鼻涕流出来,他顺便用手一擦,了事。他欣赏这些故宫藏画,远没有潘素看得细致。好像自己与这些藏品是老朋友了,这次来,不过是抽空会个面罢了。我越接近张伯驹,就越觉得他是云间的野鹤、世外的散仙,自在的没人能比。

——章诒和


此时,张伯驹和潘素已经将大部分收藏捐赠故宫博物院,新时代中,尽管他会落寞、会孤独甚至还有些落伍。但在章诒和的回忆中,我们却能强烈地感受到张伯驹先生对这一切的那份释然,甚至在他心中,被别人视为“美谈”与“传奇”的捐赠行为,本就是他收藏书画最终的心愿所在,正所谓:人生如寄,世间万物,无非烟云。


meishubao/2018032316143637993.png

宋 吴琚 《杂诗帖》卷 纸本

此帖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故尾纸清人曹溶题跋称此帖乃米芾所书,系误断。吴琚书虽极似米芾,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险峻之风自有不同。

meishubao/2018032316154316291.png

元 钱选 《山居图》卷 纸本

钱选以自己的隐居生活为题材创作此卷,细劲柔韧的笔致勾勒出山石林木的轮廓,施青绿重彩,并以金粉点缀,画面绚丽清雅,富装饰意味,于工致精巧中又不失古拙秀逸之气,是钱选继承唐宋“金碧山水”画法并用以体现文人意兴的代表作。


他的这份诗性的淡然,为我们映照出了一个风流俊赏之人,他一生所有的悲喜,都在他随性、浪漫、自由与乐观的态度中被消解与超越,而这些曾与之为伴的书画,也在这段流转的岁月中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meishubao/2018032316173135340.png

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卷  纸本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能显示出黄庭坚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meishubao/2018032316221268597.png

宋 徽宗《雪江归棹图》卷 绢本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今春,我们有幸再度看到这批书画之时,不仅期待着能够一睹晋唐宋元众多名迹的风采,更渴望从这些作品中读出张伯驹先生过往的人生经历,体味他身上那种浪漫的自信与理想主义的热情。毕竟,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一生,比捐献的文物生动得多。他用他富贵亦清贫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人”的主题,一个中国文人的样貌。


meishubao/2018032316230966759.png

明 文徵明《三友图》卷 纸本

此手卷画兰、菊、竹三段,各有文氏亲笔题咏。用笔写意,简率之中见生动秀逸,墨色清润淡雅,显示了诗、书、画结合的笔墨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褒扬兰、菊、竹的自然属性而歌颂或表彰文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国花卉画的特殊功能。

meishubao/2018032316243965652.png

明 周之冕 《百花图》卷 纸本

本卷系周之冕晚年之作。该图勾画了四季花卉,其中木本花卉多为折枝。画家将吴派的写意山水笔墨转化为花鸟画的造型语言,形成了勾花点叶派。画家以写意的手法勾写或涂抹出花叶、枝干,随意之中透露着明快和清雅,反映出文人画家淡泊不羁的胸臆。


书画类展览如何从书画中读出“人”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到人的气息与风姿,在此次张伯驹大展中,在面对这样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生动而丰满的人时,无疑可以做一次新颖而大胆的尝试。


meishubao/2018032316264884470.png

宋 高宗书 马和之画《诗经·节南山之什图》卷 绢本

此卷取《诗经·小雅》中《节南山》等十篇之大意描绘成图,每段前书《诗经》原文。书画均无款印,旧传宋高宗赵构书文,马和之作画。马和之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全能的画家,人物画的线条吸收了唐吴道子用笔飞动流畅的特点,下笔重而出笔轻,是典型的兰叶描法,线条组织松散,给人以清俊闲雅之感。

meishubao/2018032316254296793.png

清 吴历《兴福庵感旧图》卷 绢本

此图是为怀念故友默容而作,一段长题简述了二人的交往,情深意切。画中描绘兴福庵的景物,寺外杂树丛竹,墙内孤松白鹤,本是一处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满目凄清,透露出作者以笔墨寄托哀思的心境。树木勾点结合,层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围墙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积的青绿敷色表现了真实自然的景致,是画家兼取宋、元画法而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张伯驹先生和他所购藏的书画,正像是中国的茶叶,不管经过怎样的烘制和压缩,只要遇到好水,遇到识货的好茶客,便会舒展自如,渗出光亮而清冽的茶汤来。我们期待这样一场撼动人心的“大展”,也期待自己可以成为那名能够理解先生的“好茶客”。


meishubao/2018032316302295959.jpg

后海南沿26号 张伯驹、潘素故居

那日

前往后海南沿26号的小院

咚…咚…咚…

张伯驹先生在家吗?


不在

先生今天去故宫了




参考文献:

钱九如主编:《捐赠大家张伯驹》,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版。

张伯驹编著:《春游琐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展览的开幕时间和展品清单有待故宫博物院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