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武:艺术家和艺术生态

黄剑武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3-08

【本期话题】艺术的底线何在?

策划:李振伟

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下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其他领域的如文人作家、演艺明星等也会来分一杯羹。比如,前段时间一位名为×村的作家举办画展,邀请多位艺术批评家与文化名人参与,然而其并不十分高明的绘画作品却被捧为“惊世骇俗”,并被赞为“运用的渴笔焦墨手法,或许对应了×村在现实之中体验到的焦虑和愤怒”。像这类现象屡见不鲜,还有某些非专业人士放言无人出其右,而一些专业的艺术家、艺评家也乐乎为之站台,艺术圈似乎已成了没有底线的场所。在此,本期时评特以“艺术的底线何在?”为主题,邀请各位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艺术家和艺术生态

□黄剑武


艺术家的创作通常是个体劳动,但艺术的个体劳动却和环境不可避免的发生着相互联系,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身边某些无形而又客观存在的互力关系,我们可以看作是艺术生态。艺术生态和生物生态也颇为相似,河清鱼则欢,河枯鱼则亡。当下艺术界艺术家不少,但能有成就者其实是少数,两者如关系失衡,则机率更小,所以我们从鱼水之关系看艺术生态之现实是有必要的。

1458609884962.jpg

当下,中国艺术的各个领域传统绘画、当代艺术、工艺美术等等,从目前艺术发展形态看,都行走在东西方艺术思维的两条线上,放在这个文化语境中,寻找一个准确可行的点生发创造,才可能具有真正的价值和创造,这将是当前全球文化谱系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当代的中国艺术则将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它将面对两个文化体系。一是东西方艺术横向广度的认知,二是艺术本领域纵向的认知,而这个纵横文化的交叉点,可以看作是学术至高点和学术着力点。而这并非是每个艺术家都认识得到和把握得到,而且能付诸于实践,其实大部分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将遭到大面积的无情过滤和淘汰。

艺术生态链中,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有批评家和文化界艺术名人,共同形成一个生态圈。批评家和文化名家即是艺术家身边之“活水”,在艺术生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用于艺术宏观把握和客观引导,建构艺术生态和形成平衡,而非仅仅针对于艺术家个案。如评价一个艺术现象或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虽说可能是个案,但仍需要一个宏观的文化视野,才可能会避免因个人学术倾向的喜恶,回到客观,更接近艺术的本质和真相,而具有学术的价值和意义。

meishubao/2018030814464451335.jpg

回头看看艺术界各种艺术活动,存在的“捧场”和“站台”现象的确不少,这种情况体现更多的是“人情牌”,而和艺术本身无关,而更为普遍的是有些评论家和艺术名人对艺术家和展览的评价,基本以褒奖为主,很少针对其问题关键所在。更有甚者,则脱离语境一味夸大艺术家成就和艺术作品水平,这些评论大都出于人情或利益难以回避,“现场性”的即兴发挥,失去专业判断,也没有了专业底线。艺术家本人在学术活动中,也是出于个人“造势”立场考虑,名人到场越多活动越有影响力,评论家拔得越高个人越有成就。事情的两者皆在错位,这热闹非凡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以利益为交换条件的畸形艺术生态,也极大扭曲了艺术家和评论家之间的正常学术关系。

中国艺术的话语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体制话语权,即行政官方举办的各种展览和学术交流等公共性活动,这一般由相关文化部门如美协等举办或承办,把握相关活动的学术定位和取向,即拥有公共话语权。

二是学术话语权,即一些评论家和艺术名人的学术倾向,他们因在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其评价更接近艺术的本质和真相,对艺术家的成就和展览相关的学术活动的学术价值,有更为准确、客观的评价和认定。

因此,这个群体的学术话语在业界往往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的。他们的出场、站台、评介等行为,首先都可认为具有对所参加的学术活动有默认和支持的成份,并因他们本人的影响力使活动也具有影响力和可信度,这已不同于官方例行工作式的开幕致辞和站台。从某一个角度说,评论家和艺术名人的站台和评介,都可以和其展览及前后活动环节视为一个完整的学术活动,所以其评价的高度也应和展览及活动的学术高度对等。

1504229070266.jpg

因而可以认为,随意或刻意站台、评价是没有学术标准和缺乏学术良知的表现,最终将是无效的学术活动和艺术评论。任何基于利益或人情的学术活动和评介因不具备客观性,皆失去学术本身的意义,即便当事人是名人甚至是权威。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过程同样是艺术生态常态化的过程,各种非正常化的站台和吹捧是将会对艺术生态起到破坏的作用。

客观公正的学术话语权是反映艺术生态常态化的“体温计”,在话语权建构中,需要提出的是,艺术家和评论家或艺术名人两者间并非是一个从属关系,而是艺术家和评论家等人会对艺术生态形成合力作用。艺术家在完成作品创造后,评论家应站在艺术史的角度,作理性评价,客观评介艺术家在艺术上发生的创造现象和成就,同时也就完成了批评家自身的学术话语构建和学术使命。■

1431115123311.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