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渝:鲜桃一口——关于艺术的供养

张渝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1-26

【本期话题】艺术创作是否需要供养人?

策划:李振伟

编者按:近日,“空间、图像、思想——壁画研究的维度和方法”学术研讨会暨《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召开。关于中国古代寺观及墓葬壁画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的新宠,除了因为不断涌现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者增添新的材料,壁画本身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与当时社会互为映照的关系,都是可供研究的课题。然而,作为古代艺术成就极高的壁画,在近代以来逐渐衰微,除画种与社会关系的因素外,供养人的绝迹也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佛教石窟寺而言,很多壁画以及造像都由供养人出资绘制和营造,其身份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历代以来出资供养的社会风气,也使当时的“工匠”能够沉心于艺术的创造,可以说供养人的支持成就了寺观壁画造像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供养人又不同于当下的投资人,后者无论是投资艺术还是其他行业,追求的往往是短期的回报,而与虔诚的信仰无关。在此,本期时评特以“艺术创作是否需要供养人?”为主题,邀请各位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鲜桃一口

关于艺术的供养

□张渝


由于供养,佛光普照。

这样说,不是否认佛法无边,而是想从另一维度反思一个问题:没有供养人的供养,佛光普照如何可能?事实上,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没了供养,佛亦难成。不过,本文要说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要借此谈论艺术供养的问题。

图2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南壁 舍身饲虎_结果.jpg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和文艺复兴;江浙盐商与扬州画派,都很轻松地回答了艺术供养人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供养人,米开朗基罗不会找一块600多平方米的房屋顶棚去创作,达·芬奇也不可能在多明我会修士的怨气中完成《最后的晚餐》。同样,没有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及安歧那样的盐商支撑,扬州画家的艺术个性或许也不会那般张扬。供养,包括花石纲类的尘世“特供”,究其本质来说,不论宗教还是世俗,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基于此,艺术是否需要供养以及供养人的问题,就如同佛是否也需要尘世的供养一样,无须讨论。但是,供养本身,却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meishubao/2018012617275980178.jpg

有奶就是娘。

这个素朴的命题,适合生存。但要进阶供养,尤其是艺术供养,还必须经过质检的门槛:先保质,后保量。

供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来自外部。有形的资产以及无形的知识,都是供养的组成部分。对于“供养”的通常解释是:供养是佛教用语,指以珍宝、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众香、幡盖等供给如来和善知识。于佛诚敬供养之人有福报,若能无所希望以财宝衣服众花香等供养于佛则有功德。这里,福报与功德,是供养的目的。由于艺术的功名要远比功德复杂,所以,在强调供养质量的前提下,我谈论艺术供养的问题,首先来自接受而非施舍。毕竟,一个人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其受惠供养的程度。一个不能或不会接受、吸收的人,再多的供养都是枉然。

谈供养,必然会关联学养。从供养到学养,不仅仅是钱财与知识的输送,而且是个人习惯的“养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想习惯,都应该是“初始供养”的存在。

从初始供养到深度学养的存在,不仅是日常思考、读书、求知、学术研究,还在于一切涉及认知的情境。汉娜·阿伦特之所以能敏锐指陈“平庸的恶”,很重要的功夫就在于她所接受的“供养”高级以及个人认知在高层面上生成的认知能力。在这之后,才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而且,即使是道德良知,也是“供养”之后的果位。

AH034F1N54GJ0096.JPG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供养自己学养的不二法门。但是,应该知道,学养,不是单纯的知识积淀,而是认知能力。当我们强调尊重传统时,不仅是表明对于传统的尊重态度,而且是考量我们对于传统的认知能力。能否正确、深入地解读传统以及解读到何种层次,也必将决定我们将要抵达的层次。迷信、盲从、认知混沌、思维碎片、逻辑简单等,某种层面上说,凡此种种,都是供养不足最终导致大脑供氧不足。所有缺氧的“供养”,都是失败。

关于供养,我们不能不说抗战时期李庄对于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等的供养,而受此供养的大学和文化机构,又反过来培养了李庄的文化。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中国,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如此名气,当然是培养之后的段位。

清人张谦宜说:“涵养深厚,用意沉潜,真是后学要药。”但是,这味药是在良好的供养之后的“养成”。它所提示的是初始供养的纯正以及个人养成的修正。关联“养”之一字的,还有生和熟的问题。所有的学问,包括笔墨都要养熟才能拿出来,否则,就是夹生饭。

《沧浪诗话》有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由此,不难看出,别材之类的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其根底处,还是“养”之纯正。

当然,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供养”最真切的功夫还在于选择。宁吃鲜桃一口,不食烂杏一筐。舍此,所有的供养,不仅可能耽误成长,而且可能养痈为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