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吴冠中先生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贡献

邵大箴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2010年第9期 发表时间:2017-12-20

摘要:吴冠中先生逝世,令美术界非常悲痛,但是在吴冠中逝世之后,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党中央各级领导对吴冠中先生的高度评价,这表明中央和各级领导对艺术的关注、对培养艺术人才的关注、对当代中国有创造性贡献的艺术大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长篇的文章,论述吴冠中先生的贡献,号召全国文艺家学习吴冠中爱国主义和对艺术的奉献精神,对我们有很大的鼓舞。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吴冠中先生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贡献。

我看吴冠中先生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贡献

邵大箴


吴冠中先生逝世,令美术界非常悲痛,但是在吴冠中逝世之后,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党中央各级领导对吴冠中先生的高度评价,这表明中央和各级领导对艺术的关注、对培养艺术人才的关注、对当代中国有创造性贡献的艺术大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长篇的文章,论述吴冠中先生的贡献,号召全国文艺家学习吴冠中爱国主义和对艺术的奉献精神,对我们有很大的鼓舞。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吴冠中先生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贡献。

我觉得吴先生首先是通古今、融中西,这是吴冠中艺术最大的特点。通古今是吴冠中先生成为大艺术家的基础,他对于古代文艺的历程、对今天的艺术思潮,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融中西使他有可能创造对中国来说是传统的艺术、对其他民族来说是易于接受的中国艺术。在融汇中西的问题上,美术界不是没有争论的,有人把中西融合说成是假命题,有人认为中西融合就是中国人用西方的东西改造中国的东西。在我看来,其实中西融合是20 世纪中国文艺的大思潮,在这个大思潮之中,我们中国艺术家机智、敏锐、发挥自己的才能、吸收西方艺术为我所用,创造中国的新艺术。吴冠中先生认为尽管东方的艺术和西方的艺术分属两个体系,而东方艺术尤其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一个写意的体系,但是东方和西方的艺术体系不是对立的,有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性,就是人类普遍对真善美的追求。因为人类各个民族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基本上是相同的,人性的需求决定了情感的相同,因此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和文学,在表达情感方面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方式不同,本质相同,表明艺术上可以互相交流和吸收。吴冠中先生理解古今艺术变化规律,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有独特个性面貌的、有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对当代中国艺术起了一个表率的作用。通古今、融中西实际上是20 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成为大师的必要的基础,徐悲鸿、吴冠中,都是通古今、融中西的人物,只是徐悲鸿更重视了西方的古典艺术,吴冠中继徐悲鸿之后更看重从印象派开始的西方现代艺术,徐悲鸿融合了西方古典艺术之长,用来补充中国艺术之短,而吴冠中吸收西方印象派之后的艺术之长,来弥补中国艺术之短,这两位都是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各有所长。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学派之间的分歧,不同的艺术学派的出现,这是中国20 世纪的可喜的现象。

第二,吴冠中先生强调艺术家要有思想。他是写过很多文章的,发表过很多言论,他认为艺术家没有思想,就是匠人。他的许多文章和绘画作品都强调了要有现实意义,要有精神内涵,他的作品也是如此。我觉得吴冠中先生强调艺术的思想性对我们今天有重要意义。

第三,吴冠中先生强调艺术家要说真话,不但发表言论要说真话,在自己的作品中更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他有一句话叫做不要戴着假面具跳舞,他发现当代中国美术界有不少人画的作品是戴着面具跳舞,没有把自己真实的思想与感情表露出来。在这一点上吴冠中先生打中了中国当代美术的要害。虽然我们不能说吴冠中先生的每件作品都是精品,但是他每件作品表达的都是他的真实感情。他的文章虽然也有过激的地方、不够实事求是的地方,但是说的都是真心话。我觉得说真话、不说假话,表达真感情,不戴假面具跳舞,这是吴冠中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很大的贡献,我们要好好地学习。

第四,他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发表文章,反对美术作品空洞地说教和形式主义。他曾质疑内容决定形式,认为艺术作品主要是靠形式、语言来反映思想内容的,假如形式语言不好,不能感动人,思想内容就是空洞的说教。他认为艺术家要研究抽象美、研究形式美,而这并不意味着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吴冠中先生不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抽象艺术,虽然他吸收了形式主义艺术和抽象艺术的一些因素与技巧。吴冠中先生曾在文章里说过“形式决定内容”,这句话当时受到猛烈的批评,认为他是形式主义。对此他也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后期也讲他的说法要加以纠正,借用黄药眠先生的说法,调整为“内容可以制约形式,形式反过来可以制约内容”,这样更科学、更全面。不管怎样,吴冠中先生的《内容决定形式?》这篇文章,对于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中国美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使很多艺术家注意利用最好的形式语言来最有效地传达思想感情。

第五,吴冠中先生主张艺术家的作品要被群众认可。他认为艺术家不要孤芳自赏,要坚持“风筝不断线”,不要脱离群众。艺术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认可。吴冠中作品的形式是非常新颖的,但是他的作品大众能够看得懂。但另一方面,吴冠中也很反对艺术媚俗的一面,他认为艺术作品是要感染群众、提高群众的素质,不是去迎合大众的。他在雅俗之间尽量地创作一种高雅的艺术,但是这种艺术能为大众接受,能提高群众的艺术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

第六,吴冠中先生主张艺术要有个性,要有深刻的片面性。他的艺术创作,包括写文章,很少面面俱到,而是自由表达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个性表达要自然流露,而不是做出来的。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第七,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创作中要重视幻觉和错觉的作用,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所谓错觉和幻觉就是说艺术家在面对客观自然或者客观世界时的一种主观的、不相吻合的、不完全相同的感觉和感受。他主张要尊重这种感受,因为这种感受是个人的、个别的,不是共同的,有了这种感受,艺术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和独特性。

第八,吴先生告诉青年人不要迷信古人,做古人的奴隶;同时不要迷信洋人,要挺直中国人的脊梁,不要制造洋垃圾。

在“85 新潮”期间,青年人中间流行观念至上的风气,而他主张大家重视手艺,不要以为有了“观念”就有了一切。他说自己为是一个“手艺人”而自豪。这并不是说艺术家要成为匠人,而是强调艺术家没有好手艺,不可能有出色的创造。

很多人批评吴冠中先生不太懂中国古典的文人画传统,不懂中国书法艺术,认为他的艺术是比较洋的艺术。但实际上吴先生是非常尊重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的艺术传统的,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是非常热爱的。我也曾有过错觉,认为吴先生的书法不好,因为他写的都是钢笔字,他的绘画里没有文人画的笔墨。但最近在一个座谈会上,原中国美术学院的副院长、现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先生说,他们曾经看到吴冠中先生1940 年写给国立艺专的一封申请信(现保存在中国美术学院),从那里可以看出吴冠中先生的书法写得非常好,有很好的书法基础。吴先生也写过《石涛画语录》,一些专门研究石涛的专家也对吴冠中先生颇有争议,认为他对石涛的理解不够全面。在我看来,实际上吴冠中先生是抓住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来做文章的,这就是吴冠中先生后来阐发的“笔墨等于零”。这篇引起很大争议的文章,我认为有80% 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读过,只是看了这个片面的标题。我曾经和吴冠中先生交谈过,我说文章整体的意思很好,就是说笔墨如果不为画面服务、不为画境服务、不表达感情,那就等于零,这个意思大家都是很接受的。但是他用了这个标题,认为不用这个标题怎么能够刺激人?他的思想有片面的深刻性。他不迷信古人,他说笔墨等于零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要为笔墨而笔墨。实际上中国艺术从80 年代末期拨乱反正、否定传统的激进主义之后产生了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唯笔墨论,认为笔墨好,中国画就能画好。这实际上是不对的,中国画有笔墨,更有境界。光有笔墨没有境界,不表达对自然的主观感受,怎么能画好?唯笔墨论在中国画界会引起消极的后果。黄宾虹是20 世纪讲究笔墨的艺术大师,中国再出现几千个、几万个类似黄宾虹的人,中国画真的值得骄傲吗?

吴冠中先生讲不要迷信古人,不要做古人的奴隶。同时他也认为不要迷信洋人,要挺直中国人的脊梁,“不要制造洋垃圾”。85 美术新潮期间,青年人中流行观念至上的观点,他却在中央美院做讲座时,说自己是一个手艺人,他为自己是一个手艺人而自豪。这并不是说艺术家要成为匠人,而是说艺术家没有手艺人的基础,没有好的技术绝对创造不出好的作品来。所以虽然吴冠中先生获得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的称号,也得到法国政府给他的骑士勋章,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自豪,他最感到自豪的,是他的艺术得到中国人的认可,表达了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品格。

第九,吴冠中在文学创作上也很有成就,我认为他是20 世纪画家中最擅长散文和杂文的人,他的文章内容充实,文采斐然,很动人。他从青年时期就爱文学,想成为文学家,他酷爱唐诗宋词,十分崇拜鲁迅,从他早期的画作中可以感觉到浓浓的诗意,晚年的作品多有散文的味道,还不时有鲁迅杂文的尖锐和犀利。

第十,吴冠中先生是一个有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艺术家。忧患意识对我们正在崛起的民族十分重要,我们不要迷醉在歌舞升平的一片颂歌之中,要正视社会和艺术面临的问题,这是党中央最近特别强调的一点。他对文艺界一些不良的风气批评很尖锐,听起来很刺耳,但内涵是深刻的。他的悲剧意识是说他对宇宙、对社会、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在他晚年的言谈、文章和作品中表现得非常鲜明。从文艺史来看,大体上有悲剧意识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有深刻思想的艺术作品。

吴冠中先生走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我们永远会怀念这位艺术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