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与它的“艺术复兴”之路——日本丰岛美术馆与濑户内海艺术节

桃乐西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12-01

摘要:离岛,指的是较大岛屿周围的小岛。日本的离岛大多景色优美,岛上安静的氛围、慢节奏的生活常常会吸引很多游客前往,比如近年被广泛报道的“猫岛”(本名青岛,Aoshima),便是如此。在位于日本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之间的濑户内海上,星罗棋布了多个离岛,丰岛正是其中之一。

离岛,指的是较大岛屿周围的小岛。日本的离岛大多景色优美,岛上安静的氛围、慢节奏的生活常常会吸引很多游客前往,比如近年被广泛报道的“猫岛”(本名青岛,Aoshima),便是如此。在位于日本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之间的濑户内海上,星罗棋布了多个离岛,丰岛正是其中之一。


一个没有展品的美术馆:丰岛美术馆


丰岛位于直岛与小豆岛之间,总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人。丰岛当地一直以石材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岛上生产的丰岛石被广泛使用于西日本各地,比如京都桂离宫的石灯笼便是用这里开采的石头制成的。同时,丰岛中央的坛山林木茂盛、水源丰富,形成了少见的岛上梯田。过去这里盛产稻米,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向岛外供货。然而,在工业开发后,丰岛的西部地区发生了日本史上最严重的非法遗弃工业废弃物事件。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

丰岛的复苏,源于艺术的洗礼。为了首届濑户内海艺术节(Art Setouchi)的召开而设计的丰岛美术馆(Teshima Art Museum),可以说是这场复苏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meishubao/2017120110175280382.jpg

丰岛美术馆鸟瞰图

2010年,SANAA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西泽立卫与艺术家内藤礼一起,设计了丰岛美术馆。丰岛美术馆被建立在沿海的梯田上,纯白色的建筑被设计成了水滴形状。为了实现水滴圆润的感觉、制作没有接缝的天花板,全部的混凝土浇筑程序都是一次完成的。丰岛美术馆就像一滴水滴流淌在梯田上,似乎即将流进大海,而在它旁边,还有一个白色的“小水滴”,那是美术馆的咖啡馆。

meishubao/2017120110164436117.jpg

丰岛美术馆内景

丰岛美术馆的入口不大,但进入建筑内却有很大的空间。无缝的天花板上有孔洞,抬头便能看到树木和飞鸟,室内和室外共享着同样的新鲜空气。丰岛美术馆有些像罗斯科教堂(Rothko Chapel),参观者可以在其中冥想,而与后者不同的、也是丰岛美术馆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馆内没有任何展品。如果一定要说展品的话,那么丰岛美术馆的展品便是水滴和风:由于天花板上有孔洞,雨水能够直接流到美术馆的地面上,形成一个个水滴和水坑;此外,馆内还有一根绳子,绳子的飘动能够展现风的存在。可以说,这座美术馆自身便是一件展品,无论是形状还是内部设计,它更多地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其中能够体验风、水滴和空气……丰岛美术馆试图将自身融入丰岛,成为丰岛景观的一部分。

在2010年的首届濑户内海艺术节举办之前,这里远远没有今天这样有名。可以说,丰岛美术馆是为了濑户内海艺术节而建立的,它是艺术节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濑户内海复苏的一部分。


艺术节“拯救”濑户内海


自古以来,作为日本最大的内海,濑户内海一直是交通的要道。到了现代,随着日本大规模的工业开发,这里的人口虽然一度繁盛,但许多岛屿也因工业开发而遭到了污染,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这里,同时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逐渐显现,许多岛屿甚至逐渐被遗忘、荒废,濑户内海渐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这样凋敝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艺术“登陆”这片地区之前。1987年,日本福武集团董事长福武总一郎买下了位于濑户内海的直岛的一片区域,同时,他提出了以艺术复苏岛屿的计划,让艺术和岛上的大自然结合,让这些岛屿得以重生。于是,在他的邀请下,安藤忠雄监制了岛上第一个文化项目,之后各种著名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著名艺术家的公共雕塑也开始入驻这些岛屿。1994年在直岛举办了一场名为“超越边界”(Out of Bonds)的展览,这次展览邀请艺术家走出美术馆、工作室,走到户外进行创作。展览过后,直岛上“遗留”了颜色、形态各异的草间弥生创作的南瓜。2004年,安藤忠雄在直岛设计了著名的地中美术馆,这个全部沉入到地下的美术馆,吸引了大量的观光者。

meishubao/2017120110393390767.jpg

地中美术馆鸟瞰图

艺术创作陆续在这片地区发生,而直到2010年,濑户内海艺术节的举办,才真正地整合了濑户内海上大大小小的多个离岛,将它们以艺术的名义划为一体。

三年一届的濑户内海艺术节,包含了大量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就是为了和当地的树林、海岸等风景相结合。此外,除了耳熟能详的草间弥生、森万里子等日本艺术家参与外,大量西方艺术家也参与其中。比如意大利艺术家艾斯特·斯托克(Esther Stocker)在粟岛曾经的幼儿园里设计了一个几何形、黑白两色的装置;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在丰岛的森林里放置了一个由400余个风铃组成的装置作品。

meishubao/2017120110410818594.jpg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以展示日本的岛屿生活和文化为主题

濑户内海艺术节的策展人,是曾经策划“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而大获成功的北川富朗。“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同样激活了越后妻有地区衰败的经济,伴随着这样成功的经验,北川富朗操刀的濑户内海艺术节同样大获成功。

meishubao/2017120110424459139.jpg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作品皆是针对展览地点创作

从一座岛屿到另一座岛屿,能同时观赏大自然和艺术的浪漫,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据统计,首届艺术节召开当年,游客数量就达到了93万人次。而之后,在没有艺术节的年份,游客人数也会在40万人次以上。

实际上,据福武总一郎所说,让当地居民对这个艺术节的接纳花费了很多年时间。因为随着游客的增多,当地居民的生活必然会被打扰甚至改变。而随着时间推移,艺术的确让濑户内海地区变得更美,游客的到来也使得经济开始复苏,同时,艺术节举办方也考虑到了当地居民的需要,将艺术节分为三个时间段,横跨春、夏、秋三个季节,这样既能保证当地居民的耕作,也能让游客体验到当地不同季节的自然状况。

可以说,是“艺术复兴”的计划和濑户内海艺术节“拯救”了濑户内海地区。另外,将艺术带入乡村,也恰恰是全球逆城市化运动中的一环。如今,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而濑户内海艺术节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回归乡村与自然的艺术是能够融入自然的,让即使不懂艺术的人看到也并不觉得突兀,就如丰岛美术馆一般。对此,北川富朗曾在一次采访中谈道,“当地老人的一句‘完全看不懂,不过还挺好玩的’,就足够说明作品本身的感染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