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游艺 || “粉墨登场”的博物馆,你方唱罢我登场!

赵多多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0-31

博物馆的定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着,近半世纪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对博物馆的定义曾作过几次重要修订。如今,我国博物馆受到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政策、经济发展、信息科技和平权社会运动等方面的影响,博物馆整个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着变化。

meishubao/2017103115395789875.jpg

meishubao/2017103115401330534.jpg

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重新“开馆唱戏”

近来,故宫博物院畅音阁时隔百年重新“开馆唱戏”,在强调宫廷戏剧独特性的同时,也通过“戏曲”的方式彰显出畅音阁建筑的“大剧场”特色。日后,随着对畅音阁区域的进一步提升改造,新的参观流线设计会将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三个空间共同纳入展览中,通过戏曲舞台的日常化呈现,引领观众的视线回到舞台中央,令观众得以一睹“清宫大戏台”的剧场全貌。这种通过演员扮上戏装和使用各类宫廷戏曲文物复制品的展览新方式,无疑会让陈列在展柜中的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中的“原状陈列”动起来。

meishubao/2017103115434834379.jpg

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重新“开馆唱戏”

过去明清两朝宫廷中最盛大的娱乐活动莫过于听戏,除了畅音阁区域,紫禁城中还有分布在倦勤斋、景祺阁、长春宫、寿安宫、漱芳斋等处的11座戏台,这些戏台大都一百多年来没有传出过戏曲的声音了,这次的畅音阁戏曲活动,无疑使故宫“原状陈列”的概念进一步得到扩展,恢复的不仅是静态的“原状”,而是让这个“原状的空间”承载着“静态的文物”,恢复了一种“过去的情境”。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对于观众认识戏曲艺术、宫廷生活、建筑结构无疑都大有帮助。

故宫博物院员工自编、自演剧目《海棠依旧》

这边畅音阁大戏台唱响《春江花月夜》的同时,保利剧院正上演着故宫博物院员工自行编写、排演的话剧《海棠依旧》,这封“当代故宫人写给故宫老前辈的情书”,以舞台话剧的形式讲述着自1933年起的故宫南迁故事。这一出故宫员工自行排演的“院内剧”,正携带着一种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走出故宫,让博物馆的展示融合进了更多艺术表现的空间,也日渐打破了大众心中原有的博物馆沉闷形象。正所谓“海棠依旧”,但故宫却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故宫了,它变得更加年轻,更加生动了。

meishubao/2017103115454622783.gif

上海博物馆在“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展出期间,在网络平台开展了“吴门书札诵读”的活动,通过仪式感极强的“诵读”方式带领观众理解展品,让书札所传递出的雅致美感在今人的诵读中得以重现。

meishubao/2017103115461765495.jpg

上海博物院“吴门书札弹唱”活动现场

不仅如此,上海博物馆还与上海评弹团合作推出了“吴门书札弹唱”演出,从展览中的49通书札展品中遴选出《王宠致王守札》、《祝允明致文贵札》、《蔡羽致王守王宠札》、《陈元素致青霞札》、《唐寅致施敬亭札》、《李应祯致吴宽札》、《陈鎏致陆师道札》七封,并结合评弹的特点进行了艺术化的改编。在反复斟酌试验后,确定了演唱流派,男、女声主唱等具体表现形式,尽可能完美地为大家还原了明代吴地文人的真实生活。演出现场,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研究员孙丹妍和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还结合评弹曲目进行了讲解。书札和评弹同生于吴地,它们都具有吴地优雅、文秀的审美气质,在彼此的跨界演绎中得以传递,也让平面化的书札作品变得立体,让这些寄托着书写者情感的作品在弹唱中得以流露。

meishubao/201710311546319956.jpg

meishubao/2017103115464373180.jpg

上海博物院“吴门书札弹唱”活动现场

此次“吴门书札弹唱”也是上海博物馆新推出的“博物馆游艺”概念的第一场演出。“博物馆游艺·Museum Events”将以诗、舞、乐、戏、讲等多种形式,通过传习与创意、演绎与激发、映像与声音、竞赛与游嬉四个系列的活动激活静态的文物,融合零散的知识点。上海博物馆希望借此,让未来的博物馆空间可以变成一处适合冥想、观赏、思辨、创意和生活的既静又动的场所。

meishubao/2017103115530928561.jpg

meishubao/2017103115544156630.jpg

浙江省博物馆与浙江昆剧团联袂上演《牡丹亭·游园惊梦》

       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也致力于打造“文澜乐府”的教育品牌,在此次“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中,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浙江昆剧团在文澜阁内上演了实景园林版《牡丹亭·游园惊梦》,借此再现乾隆盛世时清宫内的昆曲之美。历史文物、昆曲艺术、建筑空间之间的多重合作,让文澜阁里的“水磨昆腔”处处透着历史的沉淀,曲廊亭榭、水池叠石、花繁草茂、啾啾鸟鸣……

文澜阁实景园林版《牡丹亭·游园惊梦》

上述博物馆与戏曲、戏剧、评弹的合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博物馆行为了,它们超越了博物馆从前通常的展示方式,行为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自身。但很难将其界定为是展览的辅助展品还是展览配套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甚至在未来,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中的一环。文化艺术之间的相通性在这几场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同时,更多地彰显了当前博物馆快速发展下的不断“蜕变”。博物馆似乎正突破着各部门之间、各种文化艺术之间、各种社会公共文化场所之间的壁垒,正在不断超越着当下的博物馆既有定义,正在构筑着一个“大文化”艺术综合体。

meishubao/2017103115561094059.jpg

文澜阁实景园林版《牡丹亭·游园惊梦》

在每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寻求着对诸多既有定义的重新思考。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个定义来去界定它,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其70余年的组织生涯中,曾组织过8次对“博物馆”定义的界定,试图通过每一次重新的界定来回应博物馆当时的新发展。但我们从上述博物馆的新突破和跨界中,看到了博物馆正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突破和延伸着自己的定义,也许人类是永远不会被定义所限制的!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博物馆定义,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于2007年的修订版。这个定义一方面成为一种纲领性文件引导着全球各个国家博物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制定,规范着博物馆行为,另一方面,定义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在博物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成为阻碍博物馆多元化发展的束缚。

meishubao/2017103115563742161.jpg

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台

2005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博物馆的高速发展,博物馆对于自身各项功能和作用的探索不断深入,观众也给予了博物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与此同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开始将博物馆放置在公平、自由、和平、社会融合与包容、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全球性议题中进行思考。这些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展开的内涵和外延令既有的博物馆定义变得越来越有争议。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博物馆的定义,如何理解动态社会发展中相对静止的既有定义,如何让博物馆的定义成为一个“动态化的表达方式”,如何让博物馆不要被既有定义所束缚,而是成为一个多元化融合和展现的平台,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综合体,一处充满包容、充满美的灵魂寄居之所。

也许,未来博物馆的空间和概念都将会无限放大,最终突破一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