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支撑到审美建构——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版画创作为例

严长元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网 发表时间:2017-11-03

摘要:严长元 2004年启动、2009年完成并向社会汇报展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可谓是新世纪第一个大手笔的主题性创作项目,推出了一批表现重大历史的精品巨作。2011年底启动、2016年正式完成并向公众展厅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紧随其后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主题创作项目。它在原来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国画、油画、雕塑的基础上增加了版画这一门类,体现了相关决策者对版画在近些年取得较大发展成就的肯定。事实证明,版画家不负众望,虽然版画是首次参加重大主题创作,但几乎无一落选,最终入选的146件作品中,版画作品共17幅。

从技术支撑到审美建构

——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版画创作为例

严长元


2004年启动、2009年完成并向社会汇报展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可谓是新世纪第一个大手笔的主题性创作项目,推出了一批表现重大历史的精品巨作。2011年底启动、2016年正式完成并向公众展厅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紧随其后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主题创作项目。它在原来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国画、油画、雕塑的基础上增加了版画这一门类,体现了相关决策者对版画在近些年取得较大发展成就的肯定。事实证明,版画家不负众望,虽然版画是首次参加重大主题创作,但几乎无一落选,最终入选的146件作品中,版画作品共17幅。

回顾历史,版画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并不乏参与重大题材创作的实例。如清代规模宏大的殿版制作出现后,《耕织图》《南巡盛典图》《万寿盛典图》《八旬万寿盛典图》《皇清职贡图》和铜版《十六战功图》等,堪称其中典型的版画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版画创作在材料和语言上不断拓展,曾经一度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趋于边缘化的版画,不仅借助技术的支撑解决了制作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充分挖掘材质潜力和语言特点,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彰显了丰富的表现力和可塑性,在国内诸多主题性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超乎预期的效果,标志着版画创作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

重大题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体现在主题大、尺幅大、气势大。尤其是本次工程的所有作品均为收藏展示地国博的订件产品,需要在一个殿堂极的高阔空间里进行展示,尺寸只给出了下限。作为版画家来说,如何将习惯于在一米见方的板材上腾挪自如,化为在较大的空间里比如七八米的范围内表现重大主题?这不仅关乎制作,更是挖掘题材、构思内容、精心布局、突出主题等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版画之所以是版画,它不同于油画的色彩、不同于国画的笔墨之处,是其刀作用于木的视觉印象。如何强化语言的力度,以刚劲犀利的语言形式深刻表现视觉心理,用刀砍斧凿的语态去讲述精彩绝伦的人物和历史?版画语言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刻画艺术表现对象的同时,必须从刀具刀法上有所突破,才能不重复以往,才能卓然有新意。

这次版画作品分几种类型,一种是保留版画造型简洁、色彩明快的特点,强化其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一种是通过多版拼接的方法,既保留各版的特性,还连贯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还有一种是通过印刷时用布等材料,看不出任何拼接痕迹,避免了国画等画种表现上容易琐碎、视觉平淡的缺点。版画在材质上的概括性和重的色块的组合特性,使得其独特的语言优势得到突显。另外,由于版画家对于木刻、铜版、丝网等的版画材料的娴熟运用,不仅类型众多、视觉丰富,而且在公共空间的展示效果十分立体,效果突出。

与刀法形式和具体构思布局相比,版画语言的运用对于一个作品最终的精神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历史题材作品而言,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表现是中心任务。因而,此次的版画作品仍多以写实为主。但是,由于版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和多种绘画形式的优长,既突显了中国历史画独特的民族化审美价值,也体现了更为多样化的艺术个性。比如赵宗藻、孔国桥等人创作的版画《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冬)、清明(春)、端午(夏)、中秋(秋)对应着四季和中国人欢庆丰年、慎终追远、缅怀激励、和睦团圆的生活观念,作品吸收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特点,以书法的意韵,大笔挥写,使得版画的“版味”与书法的写意相结合,民间鲜活的生趣与学院学术探索创新感融为一体。班苓、陈伟忠的《算盘与(算法统宗)》以木版水印的形式来表现主题,给人水墨写意的风格印象。邬继德等的《雕版印刷》,采取传统的线描语言与水印木刻这一中国特有的技艺,刻画了雕版印刷的制作工艺。而戴政生、黄静的黑白木刻《孝治天下》,借鉴汉代画像砖古朴简约、浑厚凝重的审美取向,运用木刻对比强烈、厚重独特的视觉特点,将擎天立地的汉代建筑与举孝廉、卖身葬父、孝感动天等叙事图像一道,构成了汉民族特有的关于孝文化的经典图式与语境。黄启明、顾亦鸣、罗海英的《夏都二里头》聚焦于夏都二里头遗址,通过复原的宫殿、青铜器、铭文线条等较为模糊的形象,重点突出一种类似于油画的肌理美感,于朦胧中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历史感。

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往往要借鉴现实中的人物造型,但如果一看就是当代人装扮而成,无法让观者进入到那个历史年代的语境之中,那么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失败的,“古意盎然”是一把标尺。这也是历史题材创作要解决人物场景从具象写实转换成超时空叙述的难题。代大权、贺秦岭等的木刻《唐宋八大家》在语言的形式感上下足功夫。晏殊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给了创作者不尽的想象空间,唐宋两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光耀千秋,其中尤以文学艺术的成就独步天下,有如一把巨大的历史折扇骤然打开,无尽的历史跃然纸上……在具体表述中,作者一方面在背景中设置了很多唐宋时代的书法绘画、建筑场景、民间图案等表现元素,围绕着主题人物充分展开,另一方面又以八位大家的手书真迹为区分标志,在折扇打开的同时,放射状的名笺书法很好地衬托出主体人物,最终以主体人物形成矛盾中的统一,又以宏大的场面背景达到统一后的深入与丰富,在万物丛生中强化了个性生命的价值,也展开了一段光辉的历史。作品以民间木板年画的色彩表现为特点,通过一层层的减版罩染,让色彩关系从色阶色相上从容过度,以期达到历史的沉淀与郁积,促使创作主题进一步升华。

艺术家通过历史题材创作既是为表现某个独立的主题,也是借此传达一种国家价值取向,体现背后厚重的民族精神。在这一点上,具体历史事件的场景再现因其现场感、感染力和概括性使得对创作的要求更为苛刻。袁庆禄《史可法殉城》在这些版画选题中殊为独特。300多年前,抗清名将史可法带领全城人民誓死守城,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体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如何做到画面构图饱满,内容丰富,细节到位,详略得当?作者在构图设计上,着意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人物或横刀立马,或剑拔弩张,造成排山倒海之势。并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把构成画面的人物、各类物件进行强化乃至夸张处理。在木版套色的局限中,充分发挥刀法丰富的表现力,强化物体结构的力度,从而雕刻出人物的力量感、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画作有一种西方古典绘画的苍凉基调,但是这种戏剧式构图处理,但是并不直接描绘战斗景象,然后以特定的瞬间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和战争的悲壮色彩。于单纯中求变化,黑白中求对比,繁杂中求整体,也是这件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解决了大尺寸的空间要求和制作的技术难题之外,一些版画作品通过呈现形式上的求新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如果说姜陆、熊永平的黑白木刻《孙子著兵法》,将孙子兵法的各部分内容分置于一道道屏风状的图形之中以构成叙事背景,是更多作用于构思上,那么,张敏杰的版画《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则是直接在木刻原版上施以色彩,突破了传统木刻版画的概念,使木刻母版以独立的艺术作品呈现。康宁等的黑白木刻《周初诸侯大分封》,以简牍的形式再现原本碎片化的西周分封天下的历史片段。戚序等创作的《构建千秋》,由于是对中华营造法式的一种再表达,更像是一个装置,引人注目。

当然,历史画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具有历史疏离感的此类题材的创作往往容易走入叙述冗长、表现琐碎的泥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版画而言,如果能在外在表现形式与具体造型语言上能简洁再简洁、提炼再提炼,同时对内容的挖掘有更多个性化的视角,则重大主题性创作的领域内,版画界将会收获更多力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