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回归:基思·泰森与他的艺术

桃乐茜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10-11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作为2002年特纳奖的得主,基思·泰森(Keith Tyson)的名字似乎并没有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翠西·艾敏(Tracey Emin)等特纳奖得主那样响亮。的确,在获得特纳奖之后,基思·泰森经历了一段创作的高峰期:展览频繁、屡创新作。但高峰期过后,他又消沉了很久,作品平平,且自2014年开始便没有再举办过个展。然而,今年在法国和英国的两次个展,又将他和他的作品带回了公众的视野之中。那么,这位沉潜数载后再度回归的艺术家和他的创作,究竟是怎样的呢? 

meishubao/2017101114364880103.jpg

基思·泰森

 用“艺术机器”创作 

基思·泰森1969年生于英国坎布里亚郡的阿尔弗斯顿。像许多跨界艺术家一样,基思·泰森作品中的数学模型和科技成分,均源于他早年的经历。尽管基思·泰森自小便展现出了艺术天赋,但他仍在15岁离开学校,进入了一家造船公司,成为装配工和见习工程师。直到20岁,他才决定重拾画笔,先后进入英国卡莱尔学院和布莱顿大学学习艺术。 

基思·泰森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更多地呈现了他对宇宙奥秘和各种高科技的沉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开始着手构思、创作了名为“艺术机器”(The Art Machine)的作品。实际上,“艺术机器”常被看做一件概念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源于基思·泰森早年对“自动作画机器”的兴趣:他希望能够造出一台自动创作艺术的机器。据基思·泰森所述,他最终创作出了这台机器,并向公众提供了大量的细节草图,包括机器的CPU、流程图等,但他并没有展示这台“机器”本身,而是展示了它“创作”出的大量装置作品。对此,他谈道:“我做出的决定是,我只展示那些机器创作的作品,而不是机器本身,这最终导致了对于这台机器是否存在的争论。尽管如此,我觉得有必要使艺术机器的结果得到独立艺术品的地位。”

meishubao/2017101114142840423.jpg

基思·泰森用“艺术机器”“创作”出的作品《接线盒》

而后,基思·泰森利用他的“艺术机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比如《港湾城市流行巨像,厌食症静物与瓜》(Bay City Pop Colossus, Bulimic Still Life with Melons)便是其一。从这件装置作品的名字直接反映了它的主题:三脚架的三个支撑点落在电子秤上,一个象征着厌食症患者的形象站在三脚架上,它的“肚子”里装满了爆米花,西瓜和另一些爆米花则散落在旁边。此外,《接线盒》(Junction Box)也是基思·泰森用“艺术机器”“创作”的。这件作品的主体是一个六边形的盒子,每一条边通过画出来的“接线”,衍生出不同的物件,比如电脑、鸟笼、放大镜等。 

基思·泰森这样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批判的声音,而这种争议在基思·泰森获得特纳奖之后甚嚣尘上。 

特纳奖:是高峰,但不是终点 

自2001年开始,特纳奖的主办方开始陆续邀请观众参与到评奖之中。2002年,公众投票评奖活动开始。基思·泰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特纳奖的。虽然有着公众投票的成分存在,但当年的特纳奖依旧充满了争议。在此前4位候选人的作品展中,当时的英国文化部部长豪维尔就痛批几位候选人的作品是“冰冷的、机械的、纯概念化的狗屎”。对于基思·泰森,他则认为“他也许可以画两笔,但是我绝对不会特地过一条马路去看他的作品”。 

meishubao/2017101114163323938.jpg

大面积列阵(局部) 2006年

无论如何,伴随着获奖,基思·泰森的职业生涯也攀上了一个高峰,他开始探索新材料、创作新作品。2006年,基思·泰森开始创作其大型作品《大面积列阵》(Large Field Array)。《大面积列阵》是一个由三百余件装置、雕塑组合而成的大型作品,其中有一些是由聚苯乙烯做成的,并被做成了同样大小的立方体。布展时,这三百余件作品都被整齐地按照网格状排列,这些作品的形象包括骷髅头骨、骰子、叠在一起的鸡蛋、滑板少年、树根、国际象棋棋子、旋转楼梯……这些形象互不相干,唯一共通的是它们被整齐地排列在展厅中,共同组成了一件作品。观者可以在这些作品中随意穿梭,通过不同的观看顺序,得到不同的联想。这件作品中碎片化的、看似不经意的并置,恰象征着当今世界中碎片化的信息开始充斥在人群之中,也正像基思·泰森自己所认为的,这件作品赞美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换。 

meishubao/2017101114214889846.jpg

基思·泰森用“分层绘画”的方式创作的作品《时间流逝的香气》

此外,基思·泰森也开始对新的作画方式产生了兴趣。2013年,在佩斯伦敦画廊的展览“万物皆流”(Panta Rhei)上,基思·泰森展出了16幅画作。这些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创作方式:基思·泰森会先在已有的作品或空白画布上创作,创作完毕后再刮去表面的颜料。在被刮去颜料的画布上,基思·泰森继续创作。他称这样的方式为“分层绘画”(Stratified Paintings),不同图层之间既有联系,又十分不同。此外,基思·泰森还创作了“云之舞”(Cloud Choreography)系列作品。和“分层绘画”系列类似,“云之舞”系列同样是运用了特别的创作方式:基思·泰森将涂料混合了化学物质,放置在铝板上。最终经过化学作用,铝板上形成了独特的类似于云朵形状的画面。

meishubao/2017101114182594989.jpg


基思·泰森的“云之舞”系列之《你的咖啡中的云朵》 

然而,在种种尝试后,基思·泰森却开始沉寂了下来,或许这是其艺术经过了高峰期的下滑,也或许是他的创作已经开始进入了瓶颈。基思·泰森在媒体上的曝光度开始减少,除了偶尔参加一些群展外,2014年以后,他便再也没有举办过个展。 

这种状况直到今年被打破了。2017年1月,沉寂许久的基思·泰森在英国的杰伍德画廊(Jerwood Gallery)举办了个展,带来了他一直在创作的“工作室墙壁”(Studio Wall Drawings)系列作品。英国《每日邮报》称,在这次展览中“基思·泰森的创作与他机智诙谐的想法产生了碰撞,使作品的画面上升到了不同以往的层面”。9月,基思·泰森又在法国的乔治菲利普与娜塔莉瓦卢瓦画廊(Galerie Georges-Philippe et Natalie Vallois)举办了个展,这次展览展出了他近5年来创作的新作。基思·泰森称,这些作品的灵感源于他在乡下走的很长一段的路,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纹理”,并想把“这种不同的排列和质地融入到作品中”。 

基思·泰森的“回归”不但打破了几年的自我沉寂,也给公众带来了他的新尝试。无论这种尝试是否合乎公众的“口味”,但毋庸置疑的是,媒体的焦点再度聚集到了基思·泰森身上,这位早年的特纳奖得主,向所有人叙述了一个事实:特纳奖或许是艺术家事业的高峰,但它绝对不是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