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高端论坛开幕 多国理论家探讨“超当代”

中国美术报网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23

在美丽的湖南凤凰古城,继前一日“首届凤凰艺术年展”开幕式和美轮美奂的凤凰艺术奖颁奖晚会“凤凰艺术之夜”圆满结束之后,9月23日下午,作为凤凰艺术季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聚焦“超当代”的学术研讨会——凤凰高端艺术论坛,在这里拉开序幕。会议由凤凰艺术年展组委会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报》网做学术支持。

meishubao/2017092318312198558.JPG

论坛现场

meishubao/2017092318251422690.jpeg

论坛现场

此次凤凰艺术年展意在用“超越性的姿态”为中国当代艺术找寻新的发展路径,“超当代”成为此次凤凰艺术年展的主要探讨主题。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本届凤凰艺术年展总策展人张晓凌,正是“超当代”概念的始作俑者。面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窘境和发展中的重重困难,“超当代”概念的提出,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逆境中的一次超然的反思和精神层面的重塑。围绕着研讨会主题——“超当代”,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中国的13位理论家发表了相关主题发言,并展开了跨文化、跨学科的集体讨论。

meishubao/2017092318251567256.jpeg

张晓凌主持了此次学术论坛

meishubao/2017092318251451335.jpeg

论坛花絮

meishubao/2017092318251723737.jpeg

论坛花絮

参加凤凰高端艺术论坛的专家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首届凤凰艺术年展总策展人张晓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津,欧洲艺术、科学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安特·格利博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宁,美籍华裔艺术史家、著名策展人、评论家高千惠,《美术》杂志社社长、博士生导师尚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著名艺术评论家、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德罗·维佐斯(Alessandro Vezzosi),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德国著名策展人、艺术史学家海因茨·诺波特·约克斯(Heinz Norbert Jocks),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惠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朱其,《中国美术报》副总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明,以及来自其他艺术界、理论界的专家人士。张晓凌主持了这场聚焦当代、着眼未来的学术研讨会。

meishubao/2017092318251375841.jpeg

论坛现场

meishubao/2017092318251253497.jpeg

论坛花絮

“超当代”,以超越当代的气度和眼光,围绕着“本土记忆与跨文化游牧”“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地域主义价值”“当代艺术的跨文化游牧”和“当代艺术的新技术与新形态”等分议题,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性转换赋予了崭新的思路,凸显了中国艺术界的文化自信。通过对新的艺术标准与艺术价值体系的创建,这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此次“超当代”高端论坛在全新的艺术方位与路径的探索上,迈出了理论上的坚实步伐。

meishubao/2017092318251452521.jpeg

与论坛进行同步直播

论坛要点回顾

meishubao/2017092318374817922.jpeg

孙  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人文学者,博士生导师 

空间减损境况中的艺术形象重塑

就某种艺术门类、活动或现象的特性来讲,“当代艺术”的真实含义是不能以时间意义上的“当代”来定义或理解的。然而正因为如此,“超当代”一说就应该另有针对,而就其现实性来讲,最主要的针对就是“空间”的减损趋势,也就是说,空间已经成为极为稀缺的资源。在这种境况中,几乎一切图像、尤其是艺术形象都面临着自身意义被消释的危机,所以艺术不得不设法重塑形象,以争得空间。作为一个典型的和富有特征的实例,带着本土的(或者本民族的)记忆去做各种“游牧”式的跨文化创作,其意义恰恰就是把记忆作为各种空间资源,从而通过对不同文化汇入的运作,形成具体的形象意义,或者说塑造出有意义的形象。

meishubao/2017092318374857872.jpeg

安特.格里博达 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著名国际策展人 

想象中的游牧生活:行走的艺术构建历史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游牧主义,有着几乎不那么和谐的含义。在过去的十年时间,由于战争和各种宗教冲突带来的问题,我们对游牧一词总是充满了谨慎的思考。当然,同样的主题可以产生差异很大的讨论。艺术中的游牧主义,正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与爱。我们中的一些人,包括参展艺术家和研讨会的发言者,正可以被称作“游牧民族”。艺术的游牧过程中传达出的精神,让我们关注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学、哲学、民族学、道德观念、艺术以及科学。正是这个在凤凰古城举行的精彩展览和研讨会的主题,让我们重新去认识“艺术中的游牧主义”这个深刻的话题。

meishubao/2017092318374867873.jpeg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游牧的艺术胜景

艺术家有多种类型,既有从不旅行也不涉足其它文化情境的,也有身体力行或精神漫游于各种不同文化体验获取创造灵感的。后一种类型古典时期不乏其人,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里更是有增无减。文化的游牧难以定义,但是,它一定会或多或少地涉及视知觉的崭新领域、体验的新异程度、想象的奇崛面貌以及相伴随的新的认同过程。不过,文化游牧并非天然的优长,其能动的方面取决于艺术家的吸纳与开掘的能力。德沃夏克、马勒等都是音乐领域里文化游牧的佼佼者,而德拉克洛瓦、透纳、奥斐利则是美术领域里的翘楚,后者的作品给人以丰富的启示。当代艺术在文化游牧方面将有更迷人的开拓。

meishubao/2017092318374827279.jpeg

高千惠 美籍华裔艺术史家,著名国际策展人,批评家 

文化符码之外:当代艺术跨文化游牧的实践与立场

从多元主义、后殖民主义到全球化,当代视觉艺术在国际性与地域纠葛下,已出现不同选择与被选择的文化取向。其间,有关历史意识与地域记忆的视觉表现,在当代大展中可分为四个发向度——文化符码作为身认同、地域记忆作为历史意识、游牧身份作为携行领土、日常作为跨文化的串连。透过近 20 年来,当代艺术大展中的游牧文化现象与废黜景观之再现,可以看到当代地域艺术家在跨文化游牧中的历史元素,被使用与记忆的态度。这些视觉文化中的地域记忆与当代诠释,已成为国际主义与国家美学的共同议题。

meishubao/2017092318374840811.jpeg

尚辉  《美术》杂志社社长,博士生导师

超当代:艺术的变革与守恒

由被认作全球化艺术的当代艺术所一再凸显出的“当代性”命题,成为当下困扰人们有关艺术定义及艺术发展模式认知的难题,艺术的“当代性”暗示了艺术不断进化的演变逻辑,似乎科技革命必然导致艺术的“当代性”颠覆。本文提出艺术的根本问题是审美地解决人与社会的纠葛、审美地解放人在生存中遭遇的种种束缚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审美地解放人性与人性的审美解放是艺术的守恒命题。造型艺术及其规律就是人性的审美解放的见证,不同社会、不同社会的生产力只能使艺术产生不同的审美追求,而不是彻底摧毁这种人性的审美解放方式。艺术从来就有一种跨文化、超当代的恒久的东西,这就是审美地解放人性与人性的审美解放的统一,地缘文化、民族文化只是使这种艺术的“超当代”富有了人类家园的家族身份。

meishubao/2017092318374878666.jpeg

黄宗贤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后

“娱乐景观”下当代艺术何为

我们正处在被资本与媒体操控的“景观” 社会中。 在景观所制造的广泛的“娱乐”的迷醉下,大众将失去自己本能的批评性与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娱乐景观”下艺术何为?我们看到当代艺术中存在着以“前卫”、“先锋”之名,行流俗之实,以感性欲望的宣泄取代艺术的价值担当,以流俗的市井图像遮蔽了现实的矛盾、困惑,削弱了艺术家追求人文价值的热情,软化了当代艺术应有的锋芒和精神力量等现象。面对媒体奇观,当代艺术应该为对抗所处的“拟像”世界,寻求本真社会生活的社会表达。应该担负起对对“媒介奇观”下虚幻的和谐、人性的异化、平庸的快乐现象批判反思的责任。事实上当代艺术,特别是当代绘画已经成为了一种最重要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的力量。

meishubao/2017092318374872922.jpeg

亚历山德罗.维佐斯   著名艺术评论家,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

精神场所与普世性:传统的未来

当代艺术是历史记忆动态的、概念性的蜕变,并非是艺术在当今的独创。它可能是反古典或新古典的现代表达、抒情的或者政治性的、反图像式的或美学意义上崇高的。它能够唤起原教旨主义,也可以唤起民主的力量改变世界,或是制造理想化的碎片。它往往是多变的、不可预测的,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富于哲学和人文科学的意义:多面性的或虚拟的、多媒体和多维度。在西方文化之中,当代艺术的目标是预测社会的转型。而从古至今,中国文化艺术的连续性和变异性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

meishubao/2017092319131712918.jpeg

高天民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

全球化、地域性与普世价值——来自中国的经验

这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时代,但前提是世界各种文化的显现而非遮蔽。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全球化是历史发展不可逆的趋势,它在创造普世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地域文化的释放和解放,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普世性与地域性之间的矛盾。但有意思的是,这种矛盾在“全球化”趋势中得到了统一。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1、它是反传统的。即对以往世界秩序和价值的怀疑与否定。2、它是启蒙的。即对以往被遮蔽和否定价值的再发现和肯定。3、它是平面的。即各种文化和价值都被置于一个平面之上,形成平等互动和交流。4、它是融合的。即各种资源在新的融合与整合中创造世界的未来。中国文化和艺术将为世界艺术的未来提供新的动力。

meishubao/2017092319133263033.JPG

海因茨.诺波特.约克斯 著名评论家,策展人, 德国 KUNSTFORUM 杂志高级编辑

关于“零”派:杜塞尔多夫艺术家团体“零派”和 德国艺术的欧洲化

让 • 胡贝尔特 • 马丁和马提尔斯 • 维希尔于 2006 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宫策划的大型回顾展使得德国的艺术家团体零派重新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紧接着,很多国际上重要的美术馆也举办了零派的展览。2014 年在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2015 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和柏林的马丁 • 格罗皮乌斯博物馆,之后是南非的几个博物馆。国际艺术品市场也没有错过这个良机。在这些展览之后,零派的艺术作品的价格一路飙升。在苏富比和佳士得先后创造了拍卖纪录。之前的那些展览为这一切做了铺垫。零派是谁?哪些艺术家曾经属于这个派别?为什么杜塞尔多夫的展览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几乎被遗忘?这个派别的成员有哪些主张,他们创作的意图又是什么?

meishubao/2017092319133788467.JPG

张惠明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法国东亚文明研究院研究员

跨文化交流与中国艺术的代码

历史上的中国艺术曾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跨文化洗礼,无论是战国秦汉,还是南北朝隋唐,乃至宋元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锐意进取中,中国古代艺术以自己独特的身份代码出现在世界跨文化交往中。在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也日益频繁,置身于跨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艺术作为跨文化交往中的参与者,不仅要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界限,寻求被接纳以及文化归属性与人类文化认同,更需要在充分汲取维系自己生长发展的社会环境空间、历史文化与艺术传统土壤养分的基础上,在承认与包容文化差异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与审美个性,寻找与建构自己的代码。

meishubao/2017092319134369056.JPG

朱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何谓“东西方”?重审“现代性”

事实上,自埃及艺术至 18 世纪,人类的艺术史及文明史一直都是东西方互动的, 很难说有一千年所谓从未相互渗透过的泾渭分明的东西方体系。古希腊的艺术受埃 及影响,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古希腊罗马的雕刻及建筑形制影响了印度的建筑和雕 刻,伊斯兰的几何装饰图案亦在罗马以后进入了欧洲;印度很快在自己的系统内摆 脱了希腊罗马框架,发展出独立风格的佛像艺术。但印度的寺塔、石窟佛像和壁画 进入中国,中国汉传石窟的壁画和佛像,取用了道教壁画和汉代石雕的形式。中国 之后的文人画影响了日本,日本的浮世绘又影响了法国印象派。人类艺术史的演变 是呈环状流动的,一些模式进入另一个地区,在另一个系统中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但并不存在所谓东西方两大无互渗的艺术体系。关键在于如何吸收,但吸收永远只 是局部的,或某一因素的,重要的是确立自身的总体上的生成系统,所谓生成系统 包括政治体制、某一特殊阶层的生活方式、自身传统的源头想象、本地特有媒介向 语言的手段化。西方的现代主义产生的诸多艺术的形式特征,被视为艺术现代性的 标志,但有些现代主义的形式特征,实际上在古代亚洲的文学和艺术中已经存在了, 因此有些形式语言,诸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很难说是现代性的语言标志。对现 代性的形式认识,亚洲在 20 世纪走过了一段认识和实践误区。

meishubao/2017092319253979012.png

陈明 《中国美术报》副总编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资源的当代性转换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相互影响甚至超越了经济和政治,成为不可遏制的浪潮。与此相应的是,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成为现象,本土文化被消解的危险持续存在。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坚守及转换显得尤为重要,这实际也是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现实反应与选择。在当代艺术领域,将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当代性转换,不仅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路径,也是艺术家们彰显自己文化立场的手段。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主动转换,并非抱残守缺,而是积极面对文化全球化,并以此重新审视原有文化的发展模式和评判标准的方式。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