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祺发:寻找契合当代的传统元素

雷祺发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07

【本期话题】如何构建“超当代”艺术?

策划:李振伟 李腾

编者按:人类艺术发展至今,无论形式与内容,还是观念与手法,都已囊括了目前所能发掘的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而且每一种艺术形式也都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承担艺术家和观者要求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传统和当代艺术,在内容和观念上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应是当下艺术发展的一条新出路。日前,“凤凰艺术年展”媒体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总策划人张晓凌在会上提出“超当代”的艺术概念,即指传统与当代的融合。在传统上,强调回归艺术创作的叙事性;在当代上,提倡运用当下的新技术。形成超越传统和当代的新艺术形式。那么,如何进行具体的创作和构思,来对“超当代”这一概念做直观的诠释,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在此,本期时评特邀请相关学者、批评家针对如何构建“超当代”艺术?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meishubao/2017091112560240520.JPG


寻找契合当代的传统元素

□雷祺发

在今天,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开放的同时,也越来越让人的心焦虑起来。

很多的当代艺术家身处快消费节奏的今天,也愈来愈加深对当下各种现象的不满。在我身边,发现不少艺术家对传统的理解也和以往并不一样。总体来说,已经不再愤青式谩骂传统对他们的束缚,而是换成以一种虔诚的心态重新发现来自传统的力量,对传统的再思考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这不光表现在当代水墨创作领域,也在其他媒介的当代艺术群体当中频频出现。说到今天的当代艺术,不难发现,艺术家现在所做的东西越来越绞尽脑汁,耗费的气力也越来越多,但结果出来的满意概率却很低,除了一味地追求声光影电的高科技化之外,作品的内在性与深厚度却越来越苍白,毫无艺术性可言,有的时候连艺术家自己都不想去解读,有的干脆留给观众去想象,而观众的审美批判却始终建立在传统走来的这条线索之上。这是艺术家的错还是观众的错,其实都没有错。错的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生存法则已经不是以艺术的方式来建立的。艺术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警醒问题的存在。

当然,作为作品的创造者,理应明白观众所既有的这一点。当年的吴昌硕也好,还是齐白石也好,作为今天树立起来的大师坐标其实是值得我们当下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所思考的。吴、齐为什么会成为大师?以现在的观看视角或评判标准其实也能找到其根据所在。首先是契合当代审美的脉搏,能够撩拨观众的敏感点。红花墨叶一派是齐白石的独创,深具艺术内功的同时,也惹得众多老百姓的喜爱。要是齐白石不听从陈师曾的建议,或许就没有他后来的衰年变法。起码来说,他不会这般决绝。同样,当代艺术不要把自己装扮得高大上,而不考虑作品的现实温情。

对于如何激活传统的问题,首先,是认知传统。很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急切创新,寻找个人图式语言,可努力来努力去就是不见效果。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了解传统,不深入认知传统所导致的。一个艺术家要想创新,对传统不了解,谈什么创新?谈什么超越?这类艺术家总是以创新的名义,随便来个什么东西,就是当代艺术,冠冕堂皇地糊弄不懂的观众,却不敢在同行面前说老实话。其次,是转换传统。从认知到转换,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对美术史建构的了解。传统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让今人复制传统,而是如何从传统明白它的生成逻辑。就如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笔者发现,往往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对传统的认识从不悲观,并能从中寻找契合当代的传统元素。

好在现在不少的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的思考越来越多,越是一多,就越有助于提升对当代艺术创作的自信度。一个无根的艺术家,内心其实是不安的。很多今天的“八五老炮儿”,对过去那段不正视传统的傲气随着时间的洗礼也渐渐地放了下来。当代艺术怎么走,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艺术家自己怎么走的问题,跟着西方屁股走还是调头回望自身传统所具有的生发点走,无不考验着艺术家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及未来的全球化文化碰撞这一客观现实。

在今天,我们理应改变一说传统就是旧的、无价值的无知局面。今天的当代艺术,过若干年不也成为新传统吗?可见,传统的再发现是今天也是将来艺术家重要的创作意识与观念。没有传统,当代艺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对传统进行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体现不出来,而如何活化传统,正成为摆在当下艺术家眼前的重要命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