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弘毅

杜洪毅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10

打通传统与未来,才能超越当代

对于时下流行的“当代艺术”,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令人质疑的东西。在一些人眼中,所谓的“当代性”,就是要对传统彻底反叛与背离,并以此来进行哗众取宠式的自我标榜。殊不知,割离于传统延续之外另起炉灶,不但无益创作探索,反而还会因文化传承的缺失而变得脆弱、苍白。

无疑,我们今天正生活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处。技术进步与观念革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存,造就了无尽新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挑战。当下的艺术家,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前辈懂得多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取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给养。对艺术的理解,再也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审美,再也不停留在由单纯熟练技艺开展的精细制作上,而是在更广阔的精神导向空间寻找多元文化诉求。在原本的视觉创造外,还分担着哲学家、社会学家的部分工作。然而,当前的艺术界却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困惑:千篇一律的拼贴与挪用、漫无休止的观念套用、千画一面的市场现况、雕虫小技般的工艺制作,等等,似乎让人预感到当代艺术的末日就要来临。更不要说,近年不断取得突破的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因此,探寻当代艺术发展的未来走向,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对于“凤凰艺术年展”总策划人张晓凌提出的“超当代”的概念,个人认为不应该理解为以标新立异为目的的纯粹理念,而应放眼历史大局去探讨其现实意义。“超当代”这个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超越于当代、当下,面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超越当代呢?绝不是对当代的否认,而应该是立脚于当下,打通传统与未来的血脉连接。也就是说,在融合于传统与当代的前提下,面向即将到来的未来人类文明。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必须认识清楚的是,整个艺术史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史,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延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既是当世精神文化的承载实体,同时又起到对后续世界的推动与引领作用。因此,当代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当下文明的审视与思考,还应该担负起建构未来的责任。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融合与冲撞并存,高速互联通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辐射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时代,艺术的责任不再是单纯为生产令人赏心悦目的装饰品。在新的形势下,现有的艺术模式与理念已经难以承载时代的高速进程,而需拓展新的方向,担负起延续文明的历史重任!

由于人类文明不可断裂的连续性,任何的发展与创造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给养,当代艺术也不例外。无论未来人类文明将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无论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多么具备挑战性,延续了数千年的坚实人文精神却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都不可缺失的文化根基,我们还得时时回归于传统中去,寻找创造力的源泉。所谓传统,包括中国古典传统、中国近代传统、西方传统。而当代不局限于当代艺术,还应涵括一切存在于当代的文化现象、思维观念、科学技术。对传统的理解也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形式语言上,融合传统绝不应该是表面符号上的别扭拼凑,更不会是无视亲缘关系的观念碎片强行嫁接。而应是对文化血脉的精准把握,直指其内在哲学源头,提取精髓性的东西,重新熔炼出具有前瞻意义的精神实体。

视觉艺术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创作图像与形体,也不仅停留在观念的炮制上,而应侧重于文化造血,更应该是对历史的创造与开拓。文明的延续本身在于对传统与当下的不断超越,而非一而再地重复陈旧的模式。同理,艺术的发展也是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在过去的世界里原地打转。融合传统的目的不是回归往昔,也不是像当下某些艺术家那样靠复制陈旧的符号借尸还魂。

当前所面对的文化大融合,绝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文化碰撞,当然也不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中西方文化对话。划时代的通信技术、海量信息资源共享,让我们可以伫立于历史至高点,放眼于整个文明创造史。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应该是跨越于时空隔断之外,超脱于理念与文化分歧之上,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挑战!

在一个“当代”与“传统”表面热闹,实际都尽显疲软的当下,是时候思考艺术与文明的未来走向了。当代与传统的融合、创新与创造,说起来都很容易,但真要付诸于行动,必得付出持久的艰辛劳动。每一位艺术界从业者,不应只停留在理念的制造与炒作上,需要以圣徒般坚定的文化信仰,去创造出下一个时代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