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功利教育谁之过?警惕异化应试教育

范美俊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8-24

每年都有热心人士提议“××进课堂”,这里的“××”可以换成国学、民俗、京剧、年画等具体门类,为保证进课堂的效果,甚至提议“××”进重要考试。其中最为热门的当属书法,毕竟在键盘时代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已是鲜见。

在笔者看来,传统文化复兴也得与时俱进,也得有个轻重缓急,某些倡议着急了些甚至爱走极端,似乎不来一个全民“××运动”,传统文化复兴就是无稽之谈。在某些人眼里,不穿长衫,不拿折扇,包袱中没有笔墨纸砚,人生好像就不完美……传统文化如何复兴,精英人士的探索让人尊敬但不必强求。

有人特别擅长“捕捉”各种信息,如一则微信堪称惊悚,题目是《马云:如果不让孩子学琴棋书画,未来30年将找不到工作!》。这看似是马云免费为琴棋书画代言,但对照视频就会发现被断章取义了,其原话是:“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不让他们去玩、不让他们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我可以保证在未来30年找不到工作……”马云认为未来是智慧、体验、服务的时代,而知识与体验并不相同,故而批评当下知识性的应试教育。人家还提了玩和体验,琴棋书画只是方式之一,并非唯一。

中国的家长最怕娃娃输在起跑线上,只要涉及小升初、初升高或高考加分之类的,什么培训都愿意、什么花费都舍得。也就是说目前的学习有不少功利成分,是为了升学、毕业等通关考试做准备,有点类似钱理群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未必是真喜欢。这种学习有“学而优则仕”的影子,如果太过功利,就会陷入“有用就是100分、无用就是0分”两个极端的悲哀状况。

假如“××”进了课堂并列入重要考试,其负面影响也就得适当评估。而这现实吗?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吗?不管怎样,要警惕基于素质教育、传统复兴等理由,将一些进课堂的内容异化为产业化培训,又将培训异化为应试教育的标准化过关,这将大大扼杀艺术的创造力。以少儿国画为例,有的培训已标准到几笔画成大公鸡、几笔画成荷花了。近年的美术高考色彩训练更为标准,水粉颜料与含貉子毛扇形笔的画笔都一样,更要命的是技法风格也基本一样,先套路化构图,平铺厚涂后再稍加勾线收拾,风格则基本上是那种高亮度不冷不暖的浅灰色系搭配。甚至,创作不再需要理解色彩知识,也不需要调色了,而是让人恐怖地直接背颜料盒上的编号即可。

现在,有的培训机构已入驻中小学校园,与30年前那种不收一分钱的兴趣小组有天壤之别。如果“××进课堂”后,再心术不正地配合培训来点人人过关的考级、竞赛、教材配置什么,最后搞成培训进课堂、考级进学校、产业进教育,恐怕就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衷相悖,培训费什么的倒还在其次。普通的学校教育,与兴趣教育、专业教育、职业培训应有所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特别是中小学,如何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而发挥其艺术个性确实需要思考。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即得顺其自然,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学。索尔仁尼琴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们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时下,多地教育部门已明令小升初不得与奥数挂钩,真担心以后又轮到作为博雅教育的国学、艺术等新的应试教育。任何有价值的内容“进课堂”都应鼓励,但好事办好未必要与某些功利挂钩。也因此,必须慎重进行顶层设计并注意方式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