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迁徙——宋庄艺术区变迁调查

李腾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7-27

摘要:【前言】农村之于中国是一个与命运相关的话题,千百年来,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中国农民难以改变农耕主导下的生活面貌。即使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农村为祖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劳动力和生活基础物资,但相比迅猛发展的城市,反观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农民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更难以实现。20世纪90年代,有一群青年艺术家开始关注农村,他们不同于以往画家前辈只是用画笔描绘“农村题材”,而是选择留守农村的土壤,把这里作为创作的聚居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这种自发行为彻底改变了这些乡村的发展轨迹,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发展群体和模式,为十几年后蓬勃兴起的中国艺术区(小镇)概念点燃星星之火。这些艺术家的行为虽然在萌发之时可能有心无意,但最终却产生了艺术介入农村社会的现实案例,其中可以探寻艺术介入社会、改造社会产生的有益价值。

自由画家与乡村巨变

中国画家村是改革开放后一个富有地域和历史特色的名词,它的缘起并不是像今天一些由政府规划设立或房地产开发商为旅游需要开发的地方,画家村最早的萌发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一群画家聚居于北京圆明园附近农村,被大众俗称“圆明园画家村”。然而在当时首都严格的流动人口管制下,这个由外地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地方很快被解散,这些当时被视为“盲流”的体制外画家们为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居所,而开始集体迁徙。其中,以方力钧、刘炜、岳敏君为代表的一群画家选择了京郊外偏僻的宋庄镇小堡村安身。与798寂寥无人的厂区不同,这里没有可以改造成“loft式”式工作室的宽大厂房,农家院落腾起的袅袅炊烟反而多了一些人情味。宋庄当地的村民面对这些“搞艺术的人”虽然感到陌生但还是收留了他们,原因不是对艺术的热爱,而是希望从出租房舍中赚取一点花销。这些画家因此有了稳定的创作环境,他们三五成群迁徙而来,就像随风散落的种子,在小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集聚成林。

meishubao/2017072717392348490.JPG

小堡环岛雕塑 方力钧 2009

1998年,刘海舟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结业,北京文化艺术高度集中的地域优势使他看到了坚持绘画创作的希望,打算留下来发展。当时刘海舟和妻子还住在崇文门附近十几平米的小居室里,每月要交800元租金,听说花同样的钱可以在宋庄租住半年农家院,刘海舟就跑到小堡村去实地考察,几天后他决定在当地花三万元买了一套农居。谈到当时宋庄画家村的生活情况,刘海舟回忆:“其实除了几位有名的画家画卖得不错,其余大部分人处在创业阶段,画没人买,兜里没多少钱,他们需要一个既安静又适合自己待的地方,宋庄画家村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刘海舟所说,二十年前,宋庄环境仅仅是为这些自由艺术家提供栖身之所,他们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刘海舟刚搬到宋庄时,曾经按照客户的要求画些行画赚取微薄的报酬,而其他人过得也好不到哪儿去。这就是这个画家群落的正常写照,虽然有些窘迫,但画家们集体创作的行为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观念,他们从开始对艺术的排斥转为自然地而然地接近,有的村民还让孩子和艺术家学习绘画。

meishubao/201707271705113604.JPG

今天的宋庄镇小堡村街景

2004年宋庄画家村的发展环境出现了转机,时任宋庄镇党委书记的胡介报从这群画家身上看到了宋庄未来发展的雏形,经过镇政府组织专家论证,他提出“文化造镇”的设想,决定以小堡村为中心进行规划改造。刘海舟记得当时小堡村中开始整修路面和改造下水道,乱倒垃圾和污水横溢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小堡村村民和画家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胡介报还组织成立了宋庄艺术促进会为画家提供服务,并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宋庄艺术节,向外推介宋庄的艺术家。刘海舟把这段时期看做宋庄与画家的“蜜月期”,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为宋庄开启了对外界交流的窗口,不断吸引着更多画家来到宋庄落户和发展,宋庄画家村品牌从此打响。

随着宋庄镇政府“文化造镇”规划的扩展和深入,原来潞苑北大街以北的小堡工业区和大片荒地被划归艺术区,这片新区围绕小堡环岛向四面辐射。由栗宪庭主持、小堡村村委会集资建立起国内第一座当代美术馆——宋庄美术馆,此后几年,宋庄的规模化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宋庄艺术品展览交易中心、中俄国际美术馆、上上美术馆、荣宝斋画院等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机构和场馆都相继建立或进驻,而十多个通过艺术家发起的艺术工作区也逐渐发展成型。也是在这几年间,包括刘海舟在内的一些早期迁居宋庄的画家已经找到了市场的定位,作品销路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不断扩大,而随着宋庄艺术区域规模的提升,几年后他们相继把工作室搬到新的艺术区。从一开始画家自发聚集赋予这个自然村的艺术气质开始,画家和农村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制造着新的契机,并最终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meishubao/2017072717374436686.JPG

宋庄镇上上美术馆

经过政策的引导和一系列的改造升级,此时的宋庄已不能仅用画家村来形容,它已然转型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艺术产业区。据宋庄镇政府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天的宋庄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原创艺术家集聚地。在宋庄居住的画家人数已由2004年的300多人增长到现在的近5000多人,区域内包括大型美术馆14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多家、艺术工作区20个、文化相关制造企业50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5家,另包含餐饮、酒店、超市等场所150个,而每年慕名来宋庄参观的海内外游客多达50万人次。

体制内画家与产业升级

如今沿着贯通小堡村南北的徐宋路前行,很难把这里与曾经地处偏远的京郊农村联系起来。街边随处可以看到装修一新的旅店餐馆和连锁快捷酒店,不时有高档轿车从路上经过,使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地级县城。在小堡村各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都竖立有艺术区指示牌,牌上标记着林林总总的美术馆和画家工作室。从地图上看,路东以小堡文化广场为中心散布着艺术区、展馆、画廊、画材店和饭店等经营性场所,而路西则是围绕小堡村居民区设立的酒店、画家工作室和培训机构,纵观整个地区俨然是一套完善的艺术生态产业链。小堡村曾是20年前圆明园画家落脚的地方,他们影响并改变了这个村落的发展轨迹,他们身后是一群新的迁居者,这些迁居者身份的变化又在这里形成新的发展态势。

meishubao/2017072810451060075.JPG

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

张禾2013年来到宋庄,作为海军政治部文化中心创作员,他属于典型的体制内画家。张禾到宋庄之前,他的很多朋友已在宋庄建立了工作室,大多是和他一样的体制内画家或大学教授。之所以选择来宋庄发展,张禾有自己的见解:“体制内画家需要接地气,需要和外界交流,而不是待在单位分的格子画室里闭门造车。”张禾看上了宋庄艺术区强烈的艺术氛围,这里可以接触到各种艺术门类,从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从陶艺、画瓷等手工艺到新兴材料的运用,画家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打开思路。除此之外,宋庄艺术产业的集中和生活的便捷也是一个原因,在宋庄从画材、装裱到饮食、起居一应俱全,画家可以足不出户静心创作,而不必为琐事费时劳力。在张禾看来,这种特有的艺术产业链是大量各行业的人群长期交流共生形成的,这种关系纽带需要时间和人气的积累。

meishubao/2017072717202462265.jpg

张禾为学员修改作品

张禾回忆2010年至2014年是传统型画家在宋庄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同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正在不断刷新着艺术品价值的高度,这种趋势带动了艺术市场从业人数的大规模增长。此时,不断有新的艺术家来到宋庄,寻求在这个增值的市场中有所发展,于是催发了宋庄画家工作室和艺术培训机构的增多。谈到在宋庄办培训班的优势,张禾认为房租便宜是重要因素。小堡村委会曾对村内房租限定每平米的年租金不超过300元,以此“公约”来创造稳定的租赁环境,这就为培训经营者降低了办学成本,学员也可以得到实惠。

2015年,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在宋庄成立,张禾出任中心主讲导师。谈到近两年宋庄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张禾认为“现在是宋庄艺术市场整体趋冷的阶段”。张禾曾听宋庄镇原党委书记胡介报说,宋庄目前有40多个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但是真正保持满员教学的并不多。张禾组织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年培训人数保持在70余人,在宋庄目前的培训机构里是发展比较好的一所。宋庄的培训机构之所以发展得良莠不齐,张禾归因为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培训机构最应该做的事情,“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实现了社会效应,我经常问自己你搞得这个事情有没有社会效应,我搞艺术培训是为了实现它的社会效应。”

和张禾类似的许多体制内画家把宋庄作为创作的基地,利用这里的环境优势和便利条件补足着自己的艺术梦。张禾办培训班也有一个梦想,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大学艺术学科缺失了创作课程,而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受自身体制限制,教学很难轻易转向,私立美术培训班或许是一个填补的途径。张禾强调说:“美术再教育行业要审慎和反思,美术教育最好的状态应该呈现在创作上。”他希望未来能利用现有的教学经验,为中国画创作课程制定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在全国大学推广。

宋庄不变风味

当前,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东移通州,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成为宋庄艺术产业区的新职能,职能的提升不断扩充和放大着宋庄艺术品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小堡村路南二巷往村西走不远,在街的北面有一所掩映在树丛中的高墙大院,这里面是新成立的杖藜书院所在地。中国艺术研究院教师肖文飞是这所书院的指导老师,一年多前,他的十几个清华美院书法高研班的学员学满结业,想一起留在北京创业,肖文飞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搞了这个书法教学基地。

“这边算老区了”,谈起对宋庄的印象肖文飞感触很多,“这里艺术氛围挺好的,以前是当代艺术家比较集中,现在传统艺术家也越来越多,走在宋庄大街上经常可以遇见熟人,宋庄对艺术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初在北京选址的时候,他和一起创业的学员们看过不少地方,不是环境不够优雅就是租金太贵,最终在宋庄选定了这套院子。肖文飞后来发现这里其实是个很能体现宋庄历史的地方,起初,这所院子的第一任房东是岳敏君,他请艾未未设计了房间。后来,栗宪庭、贾樟柯又把这里作为工作室,制作独立电影。如今肖文飞和学员们在这所房子中一起创业,尝试把传统书法教育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授课的方式开展网上书法培训。

meishubao/2017072717310396334.jpg

杖藜书院外景

meishubao/2017072717302173121.jpg

在杖藜书院学习书法的留学生

然而,宋庄艺术区如火如荼不断增添的新职能和新规划背后,小堡村的环境保留了其独特的魅力。这点上,肖文飞与大多数传统艺术家看法一致,他说:“宋庄村里更乡土化,适合画家居住生活,没有798那么浓的商业味道。而且,这边各方面的经济成本低了很多,学员学习受外界的干扰也少。”在肖文飞眼里,小堡村幽静的农家院落既隔离了都市的繁华和喧嚣,同时与北京中心地区相距又不太远,从这里去北京的艺术场馆参加艺术活动也比较方便,宋庄艺术区的这种双向关联性对于艺术家和学员来说很有价值。小堡村中的农户环境尚未受到艺术区外来资本的影响,这种世外田园般的氛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土壤,保留住这样的原生态不被破坏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meishubao/2017072810364542237.JPG

小堡村正在翻建的民宅

宋庄的变迁由艺术家引起,艺术和农村相互影响转化,而今这种影响越来越固化到这里的人和生活中。走在小堡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正在翻盖的青砖白墙的农居,在宋庄艺术产业链上的农租房收获了资金,农民再用这些钱把老屋翻建成2、3层小楼,优化环境的同时产生了更大的效益。刘海舟在小堡村街边租了一间新建门面房,打算用这间房和一位在大学当教师的朋友搞一个文化沙龙。这个宽敞的农居内设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白净的墙上挂着几幅刘海舟创作的作品,其中两幅出现在今年刘海舟在798艺术区举行的个展上。

“艺术家改变了宋庄村民的眼界,刚开始他们只是觉得艺术家画画有趣,后来渐渐被艺术家的思想熏陶,理解了他们做的事情。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在为艺术产业服务,也有村民的孩子喜爱上艺术,考入艺术院校深造。”谈到艺术家对宋庄农村的影响,刘海舟这样评价。刘海舟刚来宋庄的时候只有20岁出头,如今已过不惑之年,他的孩子在一所艺术家自建的小学读书。这个包含幼儿园和初小的学校是刘海舟和几位画家朋友自发聘请老师组建起来的,因为户口和学籍问题外地画家的孩子们不能在当地学校入学。这些曾为宋庄的发展变迁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们,村里目前还不能给他们一个适合的解决办法。“宋庄是我们首选的艺术区,但也不是唯一,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效仿宋庄模式,前段时间阜平就推出很多优待政策要吸引画家过去。”说到宋庄艺术家未来的居住选择,刘海舟不无感慨。

1 刘海舟租房门口的广告牌.JPG

小堡村农租房外的饭店广告牌

张禾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职业画家是弱势群体,他们靠双手吃饭,没有稳定的收入,市场疲软、房价抬高会让画家待不住。但是画家村首先是画家,没有画家就没有这个村了。”张禾看来,政府行为是对艺术区的规范,但是艺术创作恰恰是不能规范的,“条条框框推高了门槛,来的人就会减少,艺术区就不接地气了。”

在撰写这篇报告的当下,宋庄定位进一步上升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然而宋庄独有的因艺术介入而产生的乡土文化特色不能抹掉,比如这些多年来画家聚居的村舍,它们就像宋庄的门牌符号,丢掉可能就迷失了宋庄自身。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多种元素相结合对艺术生态产业链的作用,宋庄艺术产业首先是艺术家和多种类型的艺术产业从业者带头的,宋庄未来的规划应该能够容纳这些人群,切忌以艺术的名义放任资本市场对艺术家的逆向淘汰,为宋庄艺术产业的延续和发展保留住源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