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示人?给美术“走向世界”换换思维

作者:林木 策划:李腾  来源:原创 发表时间:2017-07-19

摘要:【编者按】近年来,中国海外艺术展成为关注的热点,每当知名的欧美艺术展(节)开幕,国内艺术界总是趋之若鹜。但是频频打出的“中国艺术牌”却并未给中国艺术增加口碑,比如本届威双中国馆策展人嫁接民俗手工艺和当代艺术,把现场搞得像一个工艺品展,引起了国内评论界的非议,而观展的外国艺术家则直言“看不懂”。中国学者张晓凌现场关注了几个欧洲国家的威双展新闻报道,都没有任何中国馆的信息,从侧面体现了这场走出国门的艺术展的失败。同样是威双展,曾是美国充分展示其艺术话语权的地方,比如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和60年代的波普艺术,美国艺术家和机构通过精准的定位把这些理念推向世界,成功转化为美国影响世界的艺术样板。作为一个国际级艺术展览,暴露出中国当代艺术理念的缺失,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中国人是最具国际思维的人。近百年前中国的政党都是国际组织中的分支,而“全盘西化” 又是国人中流行近一百年的影响不小的思潮。一百年前中国人就在“走向世界”,百年中百年后仍有无数的人在“走向世界”,还有不少“走向世界”就不回来的。作为一个国家,当然不能封闭,故“走向世界”这个传统长处不少。美术界与其他领域一样,也一直盛行“走出去”。 走出去一个最通常的思维就是迎合西方(因为“走向世界”一般也专指走向西方,走到亚非拉不算),迎合西方的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需要。以糟蹋国人来讨好洋人是一种迎合,非以“当代艺术”之样式为样式也是一种迎合,弄得我们“走向世界”的艺术连国别都分不出来,名之曰“普世性” 和“世界性”! 许多外国展览点着名就要“装置”或“影像”,中国人也硬着头皮去依样画葫芦!这种迎合甚至在政府层面也颇自觉。这样,你去讲的故事都得带上浓浓的洋味。

本来,艺术是最具国家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当然也最具地域和个人特色。我们有五千年未中断过的深厚无比的民族传统特色,即使几千年间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外来艺术影响,但最终都融汇成不断变化而又相对稳定的民族特色。我们这个东方古老而又恒定的中华民族值得每一个族人骄傲与自信。作为艺术,本来就是每个人用他熟悉的艺术语言,去表现他在熟悉的生活中产生的复杂的感情的方式。艺术的本质既然如此,这就决定了我们通过艺术走出去的方式和目的。

作为政府,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应该的。但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完全是由文化艺术自身去决定,而是依靠综合国力的强大。一如“弱国无外交”一样,弱国同样不会有文化自信,当然也不会有文化影响。有着五千年不间断悠久而辉煌的中国文化,在这一百年中反倒让中国的文化人自卑自贱自残自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几无历史文化传统的美国政府硬策划出个“美国艺术”(即今天的“当代艺术”)而让世界各国趋之若鹜也是例子。今天人们老是津津乐道于劳申伯格在1964年威尼斯双年展获奖而让美国艺术走上前台,却忘了那次美国政府为主宰展览评奖花的大价钱!中国人注重国际上的奖项,但这种颁奖背后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强大势力,国家实力的向心力,乃至意识形态的倾向却往往被国人忽略。如果没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美国政府通过成功策划和强大实力把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硬端到了纽约,那么,不必学这种文化霸权的中国政府,则问题简单得多。

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当注意用我们的文化独特性和文化自主性示人,用我们独特的生活示人,用我们独特的精神世界示人,以今天中国震撼世界的成就示人,当然也用我们与世界不同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示人,一如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智慧让世界震撼一样。幸好中国政治家“走向世界”的思维与中国艺术家完全不一样。他们自强,自信,自主,独立,充满着东方中国的大智慧,他们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一带一路”、人民币的国际化,多极政治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国际思维,让世界震撼……政治走出去要面对的本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给出的却是中国人独特的解决方案。中国的对外艺术交流也当学学政治家们,多点独立性、自主性,多点中国智慧。对外文化交流,政府只需选择那些最具中国民族特色,最能传达当代中国现实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出国办展或参展即可。如果以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通过他们抹黑中国谄媚西方的作品,让世界以为中国还在黑暗愚昧的中世纪(许多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外国运动员对中国有高速公路和高楼大厦觉得不可思议,或许就与此相关),那么今天就让充满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的有良知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自信的现代的强盛的中国的真实图景。不必担心世界各国民众不懂中国的艺术。美术作为人类通行的视觉语言,不需要翻译。去看看世界上一些大博物馆中门庭若市的埃及馆、中国馆、印度馆、美洲馆、非洲馆,欣赏艺术的人们需要的是民族的特色和艺术家的个性。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反倒是那些强调普世性全球化以致千篇一律,连国别与作者特色都分不清的“当代艺术馆”,那儿可是冷清得门可罗雀!那是世界各国的观众在用脚投票。

说具体些,政府可以送一些中国风格特色鲜明的展览去世界各国,让各国人民了解当代中国真实的现实,人民的生活、理想、愿望和对美的追求。对待如威尼斯双年展类型的大型国际展,我们可以按照展览的主题,以中国人完全自主的想法,以在中国美术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艺术样式如中国画、油画、雕塑乃至我们的民间艺术或其他民族艺术自由地布置自己的展馆,而不必考虑其他各国是否在装置、影像、观念……我们那馆不就叫“中国馆”吗?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是平等的互通有无的国际交流,我们不必对西方占据话语权乃至西方文化中心论倾向太重的展览中能否获奖太在意。当然,实力渐强的我们也可以组织类似北京双年展式的国际展览,展览可在北京办,也可办到其他国家的城市如开罗、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圣地亚哥去。我们完全可以把亚非拉各国的艺术家联合起来,形成发展中国家的艺术联盟,共同加入世界艺术的大合唱……在这些国际性的展览中,充分贯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宗旨,使久违了的世界各民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国际展览中异彩纷呈。

至于我们的艺术家,则完全不必考虑洋人的需要或其他“走向世界”的要求,我行我素,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创作习惯创作纯属自己的艺术。“走向世界”与艺术家个人与艺术创作不搭界,那只是政府的事。艺术家创作时不要老是想着“走向世界”,那已进入外交思维的领域而与艺术思维关系不大了。

相关阅读  海外展错位:说到底还是话语权和担当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