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心灵的此在——在顾黎明艺术三十年巡回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萌  发表时间:2017-06-27


meishubao/2017062717190296839.jpg

《五子登科——线版,红色版》-1998-布面油画,-146 x 112cm

meishubao/2017062717212042536.png

《门神》 -油画-1998年-115cm×80cm

meishubao/2017062717224034017.png

顾黎明-《山水赋之二十二》-卡纸上色粉笔、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93cm×150cm- 2015年

 王萌(中国美术馆学者、资深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很高兴参加“借喻——顾黎明艺术三十年巡回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研讨会,就像展览的主题一样,它非常准确地来解释和呈现了顾黎明先生创作的方式,实际上他就是借喻性的创作手法,他的创作借于何处,又喻为何物?在这个展览上有一个清晰的呈现。我是从对面的展厅走过来的,我刚刚看到顾黎明先生80年代的抽象作品,使我想起了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中的“线描与涂绘”,作品中“涂绘”的方式是呈现了心灵在每个瞬间的生命能量的,这使得作品得以转化为吸引人的魅力。一件作品能够真正在“感性学”的层面,在美感的层面够激发起一个人某种真切感受,去对应生命彼此的“此在”的时候,这件作品是一件活的作品,而不是僵化的死的作品,我想在他的作品当中,对我的观看引起了可以说是在审美上的一种激发。当我顺着展厅逐渐走过来继续观看的时候,当看到他30年的作品序列的不断展开,我又惊喜地发现实际上顾黎明的“线”也很厉害。刚看展览的时候我以为他是运用涂绘很擅长的艺术家,但是看了他的线之后,我觉得他的线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游动之线”,他“以线为骨,以涂绘为肉身”,形成了顾黎明绘画创作三十年中在题材不断变化当中“变中之不变”。如果用一个概念来阐述他的艺术,可能是“心灵的此在”。顾黎明的作品实际上是从八十年代的抽象艺术探索以来在不断地进行个人化的转换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个案线索。我们了解到八十年代的抽象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的张扬,包括像顾黎明、孟禄丁等等这样一些艺术家,如果我们如果近距离接触他们,会发现他们内心够是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这一点是从文化的进程也好,或者是一种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也好,它是一种源于内在的和内向化的艺术功能和力量,也就是说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非要运用一种外在的社会学或者是某种其他的所谓的转向才能够生效,恰恰尤其在中国艺术当中,其实有很多的艺术家都在生命内在的体验上有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包括像顾黎明也好张方白也好等等很多艺术家,都是在内在的心灵,或者精神的力量等不同层面的探索上有很多建树的艺术家,这也是我们过去的批评界可能没有足够予以重视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是我谈的第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