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舜笔下的“一带一路”人类文明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5-12


meishubao/2017052411035065491.jpg

卢禹舜,1962年生于哈尔滨,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80年代初,卢禹舜在中国山水画界崭露头角,30多年间,他凭借“静观八荒”“精神家园”“天地大美”“彼岸理想”“河山锦绣”“乾坤大义”等系列作品,以山水、宇宙和生命作为三大创作母题,形成了多层次、多视角、多场景、多隐喻的开放式绘画格局,广为中国美术界所瞩目与称道。

2013-2017年,受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和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推动,卢禹舜经过反复锤炼,陆续创作了近200幅“‘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延续了以往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并以开阔的创作视野、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笔墨语言和审美趣味,将多年来国外写生的经验、感受和思考凝注于笔端,描绘出和而不同、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沿线国家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他没有将自己局限于丝绸之路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范围或情景再现式的创作,而是以丝路精神作为内核,立足于中国式审美的人生态度,打破画科的分界和时空的界限,甚至引入超现实的心理时空,以意象的叠加组合与写实技巧相结合的方式,力图凸显“一带一路”所内含的人文精神,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价值旨归。5月14日,“‘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示了卢禹舜这一批精彩的写生作品。展览虽已接近尾声,但前来参观者仍络绎不绝。


众家评说:


张道兴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卢禹舜先生给我很多启发。大殿堂也可以展小作品,这说明关键还是画本身。他的“一带一路”的主题创作十分深入,手段丰富,造型、笔墨都很讲究,是从全新的角度完成中国画。其实中国画的创新,就是扎扎实实地在解决造型、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向前推进。卢禹舜紧跟“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又能静下心来从自己的作品、从生活入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作品。要研究卢禹舜现象,好画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于场合,只要能打动人。任何情感或是政治战略,都可以融进生活、融进具体作品中去完成,卢禹舜做到了这一点。

李宝林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我很感动,每张小画都可以看出他花费了很多心思,下了很多功夫,心情也非常安静,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入了进去。另外,他的绘画处理方式多样,色彩变化多端,既有工笔的功力,也有写意的韵味,作品风格丰富多样,画面精细,每幅画都非常耐看,非常好。

苗重安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国画院院长):这批新作思路很新颖。此前他的几个系列作品,思虑深远,创作尺幅很大。这次完全是用微型尺幅的作品,深入细致地表现丝路沿线国家的民族风情、地方特色以及自己成熟的艺术创作风格,没有陷入套路化、概念化。画家们常提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这些都体现在卢禹舜的作品中。画家们应该多尝试从一些具体的创作点上取得突破,把一些自己最感兴趣、让自己心灵闪光的东西,通过一些小画或画面局部表达出来。“一带一路”这个宏大、宽泛的主题与卢禹舜小型画作的大小对比,体现了画家创作构思的巧妙和心中辽阔的天地。赵华胜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这批作品很有特色,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一种表现。作品形式多样,山水、人物均有,其中部分作品显示出一定的超时空特色,把当地的风土人情,用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呈现出来,并用众多作品组织出统一的主题,用画笔抒发感情,很真挚、很具体,很有艺术性。而且,他将油画、水彩、国画等多个画种的常用表现方法集合在一起,因地制宜、自由恰当地运用,不像大部分的主题性绘画,用循规蹈矩的手法表现固定的场景、瞬间,而是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并画出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这种模式对于美术家深入生活、深入创作很有启发。

石齐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这路子就对了,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为写生而写生的错误。绝大多数画家都是为写生而写生,卢禹舜却是为艺术,不是为素材,这就厉害了。之前我们不强调写生,因为写生容易把艺术家的艺术欲望抹杀掉,但卢禹舜可以把写生对象的精神通过简洁的形体,融到自己的艺术里成为艺术品,这太了不起了!

杜滋龄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这批作品非常好,能看出来他做了很多功课。在当前“一带一路”这个大环境下,禹舜确实走了很多的地方,把各个国家的风土民情描绘了下来。禹舜用了很大的心思来创作,在艺术上也和以前不一样,用了很多中国画和西画结合的方法,这些画很精彩,很细致,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形式语言非常好。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他是透过眼观的现实来观照历史。这批画画得小而精细,“尽精微,致广大”。在艺术构成上非常讲究,他大量用了传统的技法,但是,又把水彩画的技巧和现代艺术的构成方法加了进去,黑和黑、白和白、冷和暖发生的关系都在变化,最主要这些变化和艺术的构想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画的是“一带一路”,画的是实景,但让人想到的是其背后的文明。作品在写生中有写意,有人文情怀。他这些画不光有外美,还有内美,内美就是对“一带一路”、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对人类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之间关系的一种把握,这些在他作品里得到了一种审美的再现。

杜大恺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执行院长):我为卢禹舜先生的这个系列作品点赞,这批作品无论是对于禹舜还是对于中国画都是一次突破,呈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也看到了禹舜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张立柱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这么大量的作品每一幅都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面貌,每一幅都很精到、很打动人。中国画容易画成套路性、概念性,然而禹舜先生用自己的笔墨来套住对象,用自己的感受感动大家,这么大的工作量他能拿下来,这很令人敬佩。而且,这些作品和“一带一路”结合起来,既履行了国家层面的艺术使命,又履行了艺术家扎根生活的使命。

刘建 (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秘书长):传统的中国画在色彩应用方面是弱项,很多人在中国画色彩表现方面有一些想法和实践,但我认为最终成功的不多。卢禹舜在色彩表现和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结合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和艺术语言。很多场景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但他却组合得很有意思。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也能看出,他不像有些人画得很僵,他的作品丰富而有看头,笔墨线条表现非常值得玩味,把西方色彩转换得非常巧妙和协调。

纪连彬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整体作品非常精彩,是国内画家尤其是中国画家国外写生中的佳品。他的作品是东西方艺术的结合,能够看出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比如水彩画、油画。我们能从作品中看出水彩画的色彩和山水画的笔墨的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境界,尤其是对中国画写生创作是一大突破。他的作品对我们理解中国画的新发展、新成果有突出的贡献。

徐里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卢禹舜这批作品保留了他原有的精彩表现手法,这些作品与他所画的当地风光非常和谐,画面体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各国交融、交流、合作的精神和状态,这是我看到的表现“一带一路”主题最丰富、表现力最佳的作品,每一幅都很精彩,值得回味。

阿克玛尔·努尔金诺夫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艺术院院长):我没有想到中国画有如此强大的表现力,色彩如此丰富,居然可以这样画。在艺术领域,中国比我们走的远得多,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学习。卢(禹舜)是一个非常谦逊、低调,不爱说话的人,没想到他的内心世界如此宏大和细腻,正因为如此,他笔下才会有如此细腻的艺术表现,现在我理解了他的低调和谦逊。看画的时候我不停问我自己,我为什么没有这样画?我可不可以也这样画?他的作品给我们乌兹别克斯坦的画家和同事很好的启发和触动,他的表现方式让我非常震惊,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

牛克诚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卢禹舜色彩的修养非常好,他把中西色彩做了很好的结合。首先,他综合驾驭中国画、水彩画、丙烯画、水粉画的颜料,在材料使用上很自由。其次,在色彩的使用原则上,他也是中西融合。他的色彩不是对自然物,即我们所说的视网膜印象的一种写实、描摹,也不是在某一种光源下成为一个条件的那样的一种色彩,而是主观的、心象的色彩。所谓心象色彩,是他把现场的那种感动他的色彩,他的第一感受与他对一个大的主题的认识和思考,以及他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整合到一起,然后使现场的色彩进入他内心世界的观照之中,这种色彩是一种再组合的、浪漫的或者诗性的色彩。他不是按照景物的一个个局部的色彩来描绘,而是有一种概括性,往往一个面有一个总体的色彩,其实是有一种写意性。将中西融合的色彩,用在“一带一路”主题的展现上,特别恰当。同时,他把中国式的笔墨、卢禹舜个性的语言和“一带一路”的风情景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何加林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他在写生中能够做到对画面整体结构、色彩平衡的精确把握。同时,他对生活的观察很细微,他对大景、小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远看有效果、近看又耐人寻味。他的画面里用了很多传统的线条去勾一些形,然后用一些大的墨块去晕染,对于色彩,他又用笔墨的方式层层积染、烘染,然后整体上渲染一下,使画面既有整体感,局部又很有变化,这种方法在我们传统的山水画里并不多见,几乎是没有。他对不同的国家、地域和城镇的描绘倾注了很多心血。很多热闹的小城镇,他把很多现在的人物、Logo 放在里面,而很多幽静的小镇,他则放了一些比较幽静的花草。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一带一路”诸多国家的一种热爱,而且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祖国文化的一种自信,同时,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深度把握。

陶勤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一带一路”有“五通”,而其中的“民心相通”确实需要文化艺术来体现和推进。禹舜先生这几年到沿线各国采风,他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不单是对异国风情的表现,更是着力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文明交融的深刻内涵关系,是用美术的形式呼应国家的外交方略,这对实现民心相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乔宜男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这批作品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跟之前的作品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他的画总体上有几个特点:一是功力很深;二是灵活;三是思维很活跃。这批作品最突出的表现是其生动性。他画的是他所走访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是新鲜、活泼的,不是概念的。很多画将时间和空间解构掉,给人时空交错的感觉,既符合传统中国画的要求和精神,又符合美术表现“一带一路”这个主题的要求。将个人的艺术创作和国家画院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近几年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的要求相结合,更与丝路精神相结合。■ (文字内容根据本报胡立辉、李健秋、刘晶、吕婷茹、王会、高凡丁、邹惠钦、谢斯璇、金新于卢禹舜“‘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展览现场采访录音整理,依采访对象年龄排序)



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