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张
  •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出身官宦之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
  •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为官时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题跋诗文亦清新脱俗,朴实泼辣。
  • 诸升(1618—?),字日如,号曦庵,仁和(今杭州)人。善画兰竹石,师鲁得之,笔劲利匀整,所绘雪竹尤佳。有石竹栖雀图。亦工山水,有山水图现存日本。年逾七十三。
  • 归昌世,明代诗人、书画家、篆刻家。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移居常熟。归有光孙,归庄之父。明诸生,早弃举业,发奋为古文。书法晋唐,善草书,兼工印篆,画兰竹在徐渭、陈淳之间,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篆刻与文彭、王悟林鼎足而立,有《假庵诗草》。
  • 鲁得之(1585-1660年后),字鲁山,更字孔孙,号千岩,初名参,后以字行,遂得名之,钱塘(今杭州)人,侨寓嘉兴(今浙江嘉兴)。为李日华入室弟子。工欧、颜书法。墨竹从吴镇得法而上窥文同、苏轼。亦善画兰,纵笔自如,俱极潇洒。晚患臂疾,以左手写竹,风韵尤佳。
  •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 吴琴木(1894—1953),名桐,原名桐生,后改单名桐,字琴木。号冷枫居士,别号苍梧生。室名志隐草堂。江苏吴江县人。吴琴木是20世纪画坛一位功力深厚的传统型画家,他以山水见长,兼能花鸟、人物,其艺术道路,由师古人而师造化,由临仿而创作,表现出对古代文人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结构严谨,笔墨精纯而多变,风格温润秀雅。其总的艺术倾向,与同时代的吴湖帆、张大千、张石园等相仿佛,绘画能力亦在伯仲之间。
  • 吴湖帆(1894年-1968年),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收藏宏富,善鉴别、填词。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洪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工写竹、兰、荷花。吴湖帆还有近世画竹第一人之誉,他画竹从宋人双钩入手,又参以赵雍墨竹及恽寿平的没骨法。以淡墨或淡色画竹,其笔下的竹子有疏淡清雅之韵味,特别是水份的使用和控制恰到好处,使竹叶有“凤尾梢卷”之势。虽不着色,但仍有缜丽丰润,苍翠华滋的富丽堂皇之感。
  •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 朱鹭(1553—1632),初名家栋,字白民,自称西空老人,吴县(今苏州)人。有小玉蟾、白愚等印。工古文词,尤邃于易。间写墨竹,深得文同、吴镇之旨。生平喜游,登华山乐而忘返,结茅于莲花峰,贫甚,不受人一钱,写竹刻印,卖以自给。卒年八十。
图集

“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竹画展”在浙开幕

李振伟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3-16

2017年3月15日,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宝善堂珍藏艺术馆、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协办的“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竹画展”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开幕。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为官时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题跋诗文亦清新脱俗,朴实泼辣。

王翚 (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山水画大家,被称为清初画圣。


 

品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得益于中国宜竹生长的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上古先民因用竹制器逐兽而有最早的咏竹诗——弹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淇奥》不但记述了竹在中国北部黄河支流淇水的生长情况,更是将君子比德于竹。竹子也因虚心劲节的特征而被赋予“君子竹”的美誉。六朝时期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其清峻通脱的品格与竹化为一体,被后人称之为“竹林精神”。

苏东坡《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云“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大约从唐代开始,品竹的主要对象溢而为竹画。唐代画竹从白居易的《画竹歌》可以看出主要是追求“逼真”。宋代于花鸟外别立墨竹一科,文与可“成竹于胸”成为文人墨竹的鼻祖;也因筼筜伴竹至画竹愈工,被后世写竹一族视为圭臬。元代李衎著《竹谱》,强调“措意于法度”的“写生”;倪瓒反其道提倡写竹“不求形似”,要“写胸中之逸气”;赵孟頫心得“写竹还应八法通”,身体力行以书法写竹。明代人论绘画别“行家”、“利家”,画竹亦然。徐渭大写意逆袭审美“八股”,写出别样的“风竹哭”。清代扬州画派及画竹代表人物郑燮脱去墨竹的“仙风道骨”,表现出世俗的亲和力,且别开生面地提出胸中、眼中、手中之竹,丰富了画竹之理论。民国受西洋画法影响,画竹呈现多元化状态,但传统的墨笔写竹仍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国古代的竹画,既有写照传神的写生,也有文人士夫的写竹,更是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抒写。

宝善堂主人于善明,上海人,自幼爱好书法绘画,更精于篆刻。新世纪开始,来到书画大师吴昌硕的故乡浙江安吉投资竹文化旅游产业,安吉连绵的翠竹令他心荡神怡,深厚的绘画文化更是触动了他骨子里的情愫,从此,踏上了蒐寻历代竹画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积累了明至当代的名家画竹作品三百多幅,大致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竹的发展状况。此番精选了其收藏的竹画百幅,由浙江省博物馆专业人员策划《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竹画展》,与广大观众共享。这是“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之十六,也是我馆整合利用民间收藏文物资源,让社会公众共享的再次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