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艺术的“悲哀”——关于陆俨少画作赝品的细节披露

黄鼎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2-28

摘要:陆俨少是一位实力派书画名家,他的艺术造诣之深,绝非任何一个造假者可以企及。从书画鉴定的专业角度来说,在他的作品中所有能够充当主要鉴定依据的项目:笔墨、造型与题款,都显得“曲高和寡”,鉴定标准是十分明确的,诸多评判项目都不存在容易造成认识模糊的可能。

本文之所以要取这个“沉重”的题目,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完全是因为笔者目睹了眼前这种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现实。虽然有人仿造和兜售陆俨少画作赝品,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这种欺世盗名、亵渎艺术的行径,如今却愈演愈烈,制假售假已无孔不入。 

制假泛滥 大师英灵含悲 

陆俨少,字宛若,生于1909年,卒于1993年,上海嘉定人。他在世时曾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的编外画家(只拿津贴,不领正式工资),后得到潘天寿先生的赏识,经过将近20年“冲破阻碍”(陆俨少语)的漫长历程,1980年秋,年届71岁高龄的陆俨少,才被正式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中国画系教授。从此,一个原本身怀绝技却在画坛默默无闻的“古稀”老人,以他那足以令同行为之折服的精湛技艺,名正言顺地步入了当代书画名家的行列。 

1981年,陆俨少在香港首次举办画展,引起轰动。作品被竞相购藏,数位大收藏家收藏了他的作品百幅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艺术市场升温,他的作品价格也不断攀升。到1993年,他的小中堂立轴画作在书画市场上价格已达数万元。从那时起,各地的不法之徒便盯上了他的作品,并在暗地里从事制赝售假的罪恶勾当。社会上仿冒他画作的赝品逐年增多,现在终于到了伪作大爆发的非常时期,以假充真、真伪莫辨,市场受到很大冲击。

赝品之所以在书画界被深恶痛绝,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它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真迹作品的正常流通与价格;二是它使原作者的形象和名誉受到极大损害。在这两点上,“陆俨少”这一品牌无疑遭到重创。几年前,国内有一媒体就以“陆俨少大师英灵含屈”为题,对市面上陆俨少画作赝品成蔓延之势进行独家报道。若是该媒体根据现在的情形再续做文章的话,恐怕应把“含屈”二字替换为“含悲”,才显得更加贴切。 

陆俨少是一位实力派书画名家,他的艺术造诣之深,绝非任何一个造假者可以企及。从书画鉴定的专业角度来说,在他的作品中所有能够充当主要鉴定依据的项目:笔墨、造型与题款,都显得“曲高和寡”,鉴定标准是十分明确的,诸多评判项目都不存在容易造成认识模糊的可能。因此,鉴定陆氏绘画的真伪,在理论上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书画鉴定人才青黄不接,现有文博行业中具有说服力的社会鉴定力量,比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要薄弱许多(我曾专门评述过这一问题,拙文见《美术观察》1999年10月刊),以及陆俨少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多次变动、不同类型的作品集藏于不同地区这些因素,使得许多鉴定者不能胜任鉴定他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早、中期作品。而恰恰是这些因素却被制赝售假之徒钻了空子,使他们的阴谋屡屡得逞。实话实说,现在受赝品困扰的又岂止陆俨少一家呢! 

混人耳目 赝品“登堂入室”   

这里所说的“登堂入室”,是指仿冒陆俨少画作的赝品已不止于大模大样地出现在社会上的书画交易或展示场所了。而是堂而皇之地“登”上发行量较大,由正规出版机构推出并公开发行的有关大小书籍和报刊中(不包括没有刊号的拍品图录之类)。从1994年起一直到数月前,我已先后在所谓的“正规出版物”中发现了不下十件的赝品。限于本文的篇幅,也为了避免在“人为”的情况下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现先从那些赝品中遴选出三件,并以出示证据这种相对“通俗”的鉴定方式,将其公诸于众:

图1是山水画立轴作品,它刊登于《收藏家》杂志1994年第一期封底,从作品上看,所有笔线都很僵滞和疲弱,失缺变化与松动。墨色隐晦、无神采可言。造型也极为拙劣,尤其是右中部的楼宇形象更是不堪入目。其艺术水准之低,着实难述其详。此图绝大部分的内容均是“对临”来的。原作(图2)出版于《陆俨少书画藏品集》第一卷(香港朵云轩1991年版)上。 

meishubao/2017022810475679891.png    meishubao/2017022810484350037.png

 图 1 仿冒陆俨少作品的伪作                      图 2 陆俨少山水立轴真迹 

 图3是八开花鸟画册页作品,它发表在《美术报》 1998年6月1 日“艺术市场”收藏版面上。八开小画作,不但笔线轻浮,而且笔势极不自如,有生硬之迹,墨法也欠佳,给人的感觉是乏味、气格不高。造型则“走样”得厉害,有点偏“俗”。“无巧不成书”的是,该册页赝品总共八开,其中的七开其原作竟然是我的藏品,它们出版在《陆俨少作品精粹》(西泠印社1994年版)上。而这七开小品本不是属于一套册页,另外拼凑的一开(图3中第二幅)其母本也被我找到,它刊于1995年南京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品图录中,图3伪作对应的母本全部见图4中。 

meishubao/2017022810513638102.png  meishubao/2017022810514715924.png  meishubao/2017022810515524531.png

图 3 仿冒陆俨少作品的伪作

meishubao/2017022810530544121.png

图 4 陆俨少作品真迹 

图5是山水画小品,它被编入《陆俨少书画藏品集》(香港朵云轩1993年版)第三卷中,从画上看,造假者模仿的是陆俨少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但它的水准只能划归到“劣仿”的范围里。如其笔线,根本没有正常的节奏与笔锋的变化,更谈不上像陆俨少那样有“柔中带刚”的艺术效果,最次的莫过于画面“额头”处的那根呈“左进右出”状的长线。再则,造型的破绽也很明显:一方面,画上的线不能实现合理、有机的搭配;另一方面,章法的松散无序,透视的“近小远大”都让人产生视觉上的“别扭”感。此外,款书的差距也较悬殊,论其笔线质量和结体状态皆可谓下真迹三等。只要大家翻阅一下《陆俨少作品精粹》中的同类型作品对应的局部(图6),就能看得“泾渭分明”。 

meishubao/2017022810561630988.png

图 5 仿冒陆俨少作品的伪作

meishubao/2017022810575751949.png

图 6 陆俨少作品真迹

拍场惯例  为售假“保驾护航” 

如前文所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兴起,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大大小小的艺术品拍卖行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仅上海就达几十家。应该承认,以拍卖这种形式交易名家书画作品,对合理实现书画作品的经济价值,加快书画艺术品进入市场的步伐以及对艺术品市场的开拓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早中期的三四年时间里效果则最为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现在的拍卖行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根据多年以来我对北京、上海、杭州地区所有拍卖行投拍的署名陆俨少作品的情况了解,大致可以总结成:20年前,真迹多于伪作;10年前,真伪作品势均力敌;现在,赝品大大多于真迹。最近几年我见到的书画作品拍卖图录非常多,那是真迹的比例越来越少,有个别的拍卖行离谱到所上拍的所有“陆俨少作品”竟然无一真迹,令人触目惊心。 

为什么拍卖行如此肆无忌惮地拍卖陆俨少的伪作?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拍卖行有个所谓的“拍卖惯例”,即不包真假。正是有这块挡箭牌,它挡住了打假防伪的“穿心利箭”,实现了为制赝售假的“保驾护航”。 

以下以四个方面的具体事例,充分证明了陆俨少的伪作在拍卖行里“如鱼得水”。 

1.“重量级”伪作频繁登场。所谓“重量级”是指平时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特殊幅式的书画作品,它要么尺寸巨大,要么是开数较多的组合件。如特大中堂、超长手卷、多开本册页等。该类型作品在名家一生的创作中,数最较少,且多系代表作。具备“重量级”特征的陆俨少伪作在拍卖行里屡见不鲜。如上海某拍卖公司1995春季拍卖会上拍卖的一幅“陆俨少作品”《峡江图》(图7)便是其中的一例。尽管该伪作是以“削临”手法来造假的,即删掉原作全图下方的一小部分,旨在让一般人难找它的出处。不过我还是找到了它的母本——《江涛万古峡》(图8)。该画现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其规格有六尺整纸大。此外,前面提到的(图3)伪作亦属“重量型”,我们紧接着就要在后面提到它还曾出没于拍场。 

meishubao/2017022811014141607.png

图 7 仿冒陆俨少作品的伪作 《峡江图》

meishubao/2017022811023466386.png

图 8 陆俨少《江涛万古峡》真迹 

2.拍卖“接力赛”。有的陆俨少伪作在一家拍卖行没拍掉,没过多久就又转到另一家拍。如果再拍不掉,则再换一家拍卖行,大有畅通无阻、永无止境之势。图3伪作便是典型的例子。它先是亮相于1997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书画拍卖会的现场,然后走进了上海另一家拍卖行1998春拍大厅,接着又来到上海再一家拍卖行1998秋拍的拍品里,最后再次出现在上海又一家拍卖行1999春拍的场地,该拍卖行还在拍品图录上对其做特别注解:“1998年《劳动报》文博专栏出版发表”,真是可笑至极。 

 3.“再版”与再拍。有的陆俨少伪作在某拍卖行顺利拍出后,很快就又有“新版”出现在不久以后的其他拍卖行的拍品中。如前文所述的赝品(图3),我就曾数次在它出现之后的国内好几家拍卖行目睹到它的不同“胞弟”伪作,甚至于还见到过由原来“模子”的8开衍生出12开的伪册页。我想,这不叫变本加厉,又能说是什么呢? 

4.“篡改”出的拍品。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在拍卖行也发生过:上海某大拍卖行1998春拍的拍卖品中有一件署名为“应野平”的人物画(图9),竟然是先克隆陆俨少1956年创作的题为《教妈妈识字》(图10)的作品;之后做更名处理。陆俨少的原作发表在1956年7月号的《美术》杂志封面,它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不知大家看了将作何感想? 

meishubao/2017022811052248305.png       meishubao/2017022811053685516.png

图9 仿冒《教妈妈识字》的伪作   图10 陆俨少 《教妈妈识字》真迹

伪作得“宠” 真品备受株连 

不能不说的是,陆俨少画作赝品的泛滥,与个别书画名家、书画鉴定家及该画家亲属的误证有一定关系。时下,造假者常常动一些上述那些人的脑筋,他们把“克隆”出的陆俨少画作赝品,假惺惺地以请求做鉴定的名义拿到他们的府上,只要鉴定者一时尚不能察觉其假,他们便进一步要求他(或她)在画内或画外(特指另加纸作成诗堂与题头类)或外围裱件上题写“此画为真”内容的跋,如能遂愿,伪作就等于取得了“通行证”。诚然,造假者(或策划者)以失败告终的占大多数。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造假者居然也有成功的时候,且绝对不止一次二次。为陆俨少伪作开出“通行证”的,就是上述到的较看重经济效益的那么一些人。诸如有题跋这种“通行证”的陆俨少画作赝品我在市面上发现过上百件,其中有许多件我已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存档。限于本文篇幅,此处暂不揭示。

“假做真时真亦假”,在现实中确实也出现过假家株连真家的场景,必须说明:陆俨少20世纪50、60年代以及80年代末后创作的作品多数被海外或深圳的收藏家所藏,在上海与杭州一带存量较少。所以偶尔在上海或杭州的市面上出现一两件陆俨少早中期或极晚期的作品真迹,有的鉴定者便不大有把握,有的会将真迹判定为赝品。如《美术报》1999年10月23日鉴藏版刊登的一幅署为“陆俨少伪作”的山水画作品(图11),就是以真当假的极端事例。论此画笔墨沉缓凝重,造型简拙能得高远意趣,尤其是画面中部的点景人物,堪称妙不可言。如果将这样的画作断为伪作,恐怕书画鉴定那一套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统统都要推倒重来。依我看,此画是陆俨少极晚期典型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从该画的创作时间(1988年秋,即陆俨少南迁深圳前一年)分析,它极有可能是1990年前后收藏家直接从陆俨少本人或后代处购得。此画后来终于被编入《陆俨少全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meishubao/2017022811084561992.png

图11 被误认为是伪作的陆俨少真迹

“流派”纷呈  制假遍地开花

为数众多的陆俨少画作赝品绝非一人所为、“产地”也不只一处。根据这么多年以来我的跟踪探访和对赝品类型与制作水准的综合分析,发现它的主要“流派”(仅在目前,以后是否还会“发展壮大”,不得而知)是:“杭州假”“上海仿”“香港造”。 

1.“杭州假”出现于1993年左右,摹仿的是陆俨少晚年的作品。仿品的制作水准较次,恶俗、低劣是其主要特征。前些年在拍卖行和低档画店经常能看到,最近一段时期在内地正规书画经营场所则较少见踪影。主要原因是它太“假”,即同真迹差距很大,很难骗过一般的鉴定者。但杭州是陆俨少生前的成名地,它给人以“离陆近”的感觉,因此它现在还比较为收藏爱好者青睐。

2.“上海仿”始于1995年前后,它是一帮长期混迹于沪上书画市场的职业造假分子的“劳动成果”,作伪者有的是上海人,有的是南京、扬州人。他们多是照着画册或图片资料对临。摹仿的是陆俨少中晚期的山水、花鸟画作品。相对而言,“上海仿”的赝品制作水准要高出“杭州假”许多,但它亦存在明显的差距:总体功夫不到家,只要鉴定者对笔线与造型有相应的辨识能力,一般是不难看出破绽的。“上海仿”主要是通过拍卖行推销出去的,购画者多是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收藏家。 

3.“香港造”源自香港及澳门地区,1990年前后就有“试验性产品”,1995年左右水准大幅度提高,近些年更是“成效显著”,个别伪作在有的鉴定者眼中已经接近“乱真”境地。“香港造”赝品是经精心策划、“科学”分工的结果。从赝品看,执笔者具有较深的艺术造诣——他们有的本身就是职业画家,有的专门“画”、有的负责“题”,像是在进行流水作业。“香港造”重点仿造为内地鉴藏家所不太熟悉的陆俨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仿古或写生类型的作品。由于原作就藏在香港及澳门,造假者只要对着影印件复制就足以让内地一些性急的鉴藏家为之“动容”。最近几年“投放”于内地艺术品市场的“香港造”伪作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少平时眼力不错的鉴藏家时有上当受骗。有浙江的收藏爱好者多次在上海的拍卖行购进这一类型的赝品,至今尚未察觉其假。“香港造”无疑是众多陆俨少赝品“流派”中最具欺骗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专门为内地鉴藏家“炮制”的,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引自《黄鼎说书画鉴定——拍卖时代的鉴宝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