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西——读石齐的绘画

张晓凌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1年第1期 发表时间:2017-02-27

摘要:对于近现代中国画家来讲无论持何种艺术观进行什么样的艺术实践都要面对这样的历史课题即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对这个课题回答得优劣,已成为衡量近现代画家质量的基本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美术史家撰写近现代史时也大都以此标准为写作的坐标。因而近现代百年中国画史可以看作是一代又一代画家不断探寻中国画现代状态的历史。把石齐的绘画放到这个历史线索中看其意义即刻显现出来。

超越中西

——读石齐的绘画

文/张晓凌


对于近现代中国画家来讲,无论持何种艺术观,进行什么样的艺术实践,都要面对这样的历史课题:即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对这个课题回答得优劣,已成为衡量近现代画家质量的基本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美术史家撰写近现代史时也大都以此标准为写作的坐标。因而,近现代百年中国画史可以看作是一代又一代画家不断探寻中国画现代状态的历史。把石齐的绘画放到这个历史线索中看其意义即刻显现出来。

近日观石齐的作品,恍然回忆起十几年前两人邂逅于北京朝内小街,兴致盎然地辩论中国画前途的情景。当时石齐已大有名气,其作品《迎春》、《人人都在幸福中》享有盛名,但在谈话中我分明能感觉到他不可遏止的继续变革的欲望。现在回过头来看,石齐不断探寻、实验、超越的艺术实践,几乎是20多年来中国画变革史的一个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许多美术史家、批评家将其列为当代开拓性的中国画大家,我认为这个荣誉石齐是受之无愧的。

石齐的变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人会对此持疑义,理由是当时是革命美术时代,但事实的确如此石齐1971年画的一幅山水,完全可以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变革的滥觞。画面的结构、光色、笔墨大幅度地从传统样式中解放出来自成一体充满着新生的朝气,对此后中国画的变革具有启蒙意义。当时的石齐并未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他进行变革的唯一原因可能源自作为一个变革者内在的天性。

石齐,1940年2月2日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进北京画院为专业画家。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人物画创作室主任,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会长。

他主张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和“中国画多面体”的理论,在历经数十年探索中创立了前无古人的“三象合一”的大视觉画风。石齐中国画、油画、书法皆精,从1972年成名至今,其作品深受社会赞誉,十多年来润育学子数百名,有完整终身制教学方法。与清华大学清美创作中心合办石齐新中国画高研班。在国内外举办个展30次;出版画集30种。201。年3月8日由文化部主办石齐国画展,2010年4月16日由中国文联主办石齐油画展。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等四个组织顾发的世界和平奖。现有石齐美术馆(人民政府建造)和石齐艺术馆(企业集团建造)。

经过30多年的艺术实验可肯定地说,石齐已成功创造出中国画的一种现代状态。这个判断可以从两点上见出:其语言的现代性和意境的现代性。石齐进行语言形态的变革具有良好的基础:深厚的写实功力娴熟的笔墨技巧,对油画、装饰画、版画、现代设计、舞台美术等样式的掌握对西方现代美术的理解,均使其可以自由地调配各种元素,不拘一格不择手段地进行语言形态的实验。在石齐的语言世界中遨游我们既可以领略笔墨变化的神奇,亦可观赏到光色交融的魅力,既能在线条诡奇的变幻中体味传统的遗韵又能在大墨色的冲撞中感受表现主义的力量。说石齐的语言具有现代性,是因为他不仅大大地扩展了中国画的语言,而且和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大相径庭。在超越中西的基础上,创造石齐式的语言形态,才是石齐绘画语言现代性的要旨所在。

石齐绘画的境界和传统文人画境界相去甚远和林风眠绘画中境界孤傲、冷寂也完全不同。石齐所追求的,是通过对人性之美好的描绘、弘扬个性,来体现人文关怀意识,因而其境界博大而热烈。

作为敢为天下先的先行者,石齐的探索仍在继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石齐的新作必将在美术界引起新的争论、增添新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