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菩提耕牛图》背后的故事

朱其  发表时间:2017-02-11

摘要:笔者生长于沪滨,但对彩云之南非常向往,2011年金秋,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了一次雅聚,遇到了韦国清(原中央政治局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安平生(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张铚秀(原昆明军区司令员)等曾在云南边疆工作过的老革命的后人,在听他们忆及先辈往昔峥嵘岁月之际,欣赏了一幅由袁晓岑、黄继龄这两位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画家20多年前合作的一幅难得一见的珍品——《菩提耕牛图》。

名画《菩提耕牛图》背后的故事

朱其


meishubao/2017021119044066761.jpg


笔者生长于沪滨,但对彩云之南非常向往,2011年金秋,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了一次雅聚,遇到了韦国清(原中央政治局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安平生(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张铚秀(原昆明军区司令员)等曾在云南边疆工作过的老革命的后人,在听他们忆及先辈往昔峥嵘岁月之际,欣赏了一幅由袁晓岑、黄继龄这两位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画家20多年前合作的一幅难得一见的珍品——《菩提耕牛图》。


画家亚明云南行引起的机缘


《菩提耕牛图》有这样一个背景故事,1984年冬以江苏省美协主席、南京画院院长亚明为首的“江苏画家写生团”仿效1960年由南京画院老院长,国画大师傅抱石率领的“江苏二万三千里国画写生工作团”来到了云南。1960年傅抱石率领的那次写生活动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作为那次活动的组织者,亚明历经文革劫难后再次提出“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组织以南京画院为主的老中青三代画家到西南写生。亚明原名叶家柄,安徽合肥人,是一位从新四军战士成长起来的新中国山水画大家。由于时任昆明军区司令的张铚秀将军也是来自华东野战军的新四军老战士,“写生团”在云贵高原得到了昆明军区的关心,无论是在边关哨卡还是民族山寨,一路上部队和地方在创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使亚明等一行画家深受感动,一个多月的写生行将结束,为表谢忱,南京画院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书画展,展出包括亚明、钱松嵒、宋文治、林散之、肖娴、陈大羽等边疆难得一见的江南名画家的作品,同时军区政治部在昆明连云宾馆举行笔会,邀请“写生团”的画家与在云南的著名画家进行交流。大家充满激情地为边防前线的指战员共同创作了一组山水、花鸟作品。受安平生政委的委托,军区政治部王传安副主任商请亚明、袁晓岑等画家,准备为十分关心边疆国防建设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韦国清上将创作一幅有边疆特色的“水牛图”。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韦国清上将属相肖牛,同时牛所象征的吃苦耐劳、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正是老将军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亚明认为自己多年主攻山水,画牛不是专长,而袁晓岑久居边疆,虽然以擅画孔雀而知名,但他的动物画却更有味道,尤其是牛、马、小鸭、雄鹰很显水平。黄继龄更擅画边地景物,因此建议请袁晓岑、黄继龄两位生活在云南的画家共创这幅水牛题材的作品。

老友的建议,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作画,况且牛这一题材又是自己非常喜欢的,袁晓岑愉快地与黄继龄接受了这一任务。


好纸好墨画成《菩提耕牛图》


meishubao/2017021119053086197.jpgmeishubao/2017021119064354810.jpg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画好一幅画,纸墨得要讲究。亚明表示自己也要做点贡献,亚明与老画家李可染、黄胄在当时的画坛上一直有“纸老虎”之称,意思是他们非常注重收罗古旧宣纸,而且非好纸不落笔。说到古纸,不是因为放旧的纸就好,是早年的人做事不偷工减料,因此纸的纹理浑然如版如玉;其次好的纸是用青檀树皮含少量稻草末制成纸浆,再花费人工用木槌捶熟,而现在的工厂造宣纸往往只用稻草代替,还用胶水拖过处理,纸的外表虽一样是白的,纸质却不厚而松,水墨韵味就差很多了。亚明文革前就是江南美术界的负责人,老家又是安徽,古徽州的旧宣纸藏了不少,所以由他贡献出几张收藏多年的玉版宣。其次是要好墨,这也是很有学问的,早年的老墨烟捣得极细,真正要做到“大臼泽凹三万杵”,而且下胶多少要仔细斟酌,若能找得到了乾隆时期仿李廷圭古墨则不得了,这种古墨即便断成碎块都舍不得丢,还可供药用,因为内有冰片,用来治小孩内热流鼻血,效用最佳。1963年被美国《读者文摘》以14万美金购得的张大千创作于巴西八德园的荷花通景6屏幅,据说用的就是一块时价1000美金的乾隆古墨。所幸当时昆明有一位著名书法家周岳年所藏古墨颇丰,就由时任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副组长的画家梅肖青出面,商请周老先生转让一方民国初年曹素功的油烟墨。纸好,笔墨凑手,两位画家兴致越发高了。创作是在昆明军区招待所一间布置成画室的会议室里进行的,两位古稀之年的画家穷一天之工,闭门精心合作了这幅《菩提耕牛图》,袁晓岑先开笔,他用“浓墨”、“泼墨”、“破墨”画就一头悠然侧卧于画幅中央的老水牛,潇洒淋漓的大块墨色在深浅间暗示出水牛的肌理构架,黑白相间的墨色之光传达得异常充沛;从透视角度来看,老牛悠然闲适的一刻被烘托无疑。画家最后在牛的左右两旁空白处随意点下三浓一淡几点显示空间感的苍苔才搁下手中画笔;接着,思考良久的黄继龄以雄健的笔触,用淡墨写出一颗苍古虬曲的菩提老树,与老水牛虚实相间,顿使画面生出一派南疆景象,菩提树是边疆特有的树种,象征着和谐、丰收和长寿;树的笔法融“篆书”、“行书”于一炉。笔墨间透出一股高华朴拙之气,根据安平生政委的要求,黄继龄在画幅左上方空白处,用他那自成一家的行书题写了宋朝名相李纲的《老牛》诗(又称《耕牛》诗)并落款铃印。

快30年了,今天欣赏这幅《菩提耕牛图》,仍会为画中老水牛所蕴含的那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气概所打动,且不说两位画家深厚的艺术造诣,仅就笔墨而言,这幅画真达到了“墨华超纵”的境界,称得上是笔者这些年所见过的现代水墨写意画的巅峰之作,十分难得。很有意思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这幅《菩提耕牛图》多年后又从北京辗转回到了云南,回到了南疆耕牛的故乡。

袁氏晚年以擅画孔雀而蜚声画坛。清末以来,任伯年、高剑父、刘奎龄、张书旗、王雪涛、赵少昂、田世光都画过孔雀,袁氏久居边疆,通过自己对孔雀的细致观察和笔墨探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95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丛书,将《袁晓岑画孔雀》与《齐白石画虾》、《李苦禅画鹰》、《李可染画牛》并列一起,孔雀成为袁氏的招牌画,以致于晚年的袁氏也因求画者一味要求画孔雀而烦闷,著名画家孙其峰曾与他开玩笑说,孔雀画多了,以后画展不好开了。袁氏也只好无奈地笑笑。其实这种现象在商业社会是屡见不鲜的。黄胄晚年也很困扰,他曾对荣宝斋总经理侯恺诉苦,自己画得最好的是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人物,其次才是骆驼、骏马和毛驴等动物画,他1957年获国际金奖的成名作《洪荒风雪》就是反映西北勘探队骑着骆驼在风雪中前进的人物画,后来为了卖画,也只好没完没了地画毛驴。这也就是艺术创作与商业画的区别了。

其实袁氏在动物画方面成就很高。1985年他赴瑞士苏黎世举办画展,1986年荣宝斋在东京著名的西武池袋画廊为他举办的画展,最受欢迎的都不是他的招牌画孔雀,而是水牛、雄鹰、小鸭、奔马、仙鹤……也许这类题材更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障碍,从而让海外人士理解中国文化独有的象征意义吧。事实上这类题材的作品比他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量孔雀画要少很多,今天反而成为最具国内外收藏家追捧的珍品。从近年嘉德、瀚海拍卖的袁晓岑作品来看,他的雄鹰、水牛等这类题材的作品比孔雀画的价格要高出几倍,物以稀为贵,这就是艺术范畴之外的市场规律。


著名书画篆刻家黄继龄


meishubao/2017021119071863084.jpgmeishubao/2017021119073160282.jpg


黄氏的艺术特点是融金石书画于一炉,三者互为补益,他在篆刻领域取得的成就较高,其篆刻艺术最大的特点是气魄雄健,刀法苍劲。他的书法得力于篆刻的功夫,用笔渴求金石韵味,注意枯与湿、粗与细的线条穿插;从他的行草书中能看到风竹劲兰的潇洒姿态;从他画的墨竹春兰和葡萄藤中又能看到草书飞动的线条。他的国画题材多是葡萄、风竹、春兰、芭蕉、灯笼花、仙人掌等边疆常见的几种植物花卉,并能出新意。他画的葡萄质感丰富,用笔体现出篆书的凝重和行草的流畅,与四川美术学院苏葆桢教授并称画葡萄的两家,就笔墨造诣和艺术格调而言,苏葆桢先生远逊于他。黄继龄画的竹子,删繁就简,寥寥数枝即能画出竹子的神韵,为画坛难得的一品。

黄氏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云南电视台为他拍摄《金石书画家黄继龄》专题片,《云南画报》专版介绍了他的艺术。他的《墨竹图》、《葡萄图》入选《云南国画集》。


袁晓岑与牛的特殊情结


meishubao/201702111908119922.jpgmeishubao/2017021119081582195.jpg


袁晓岑特别喜欢马和牛这两种动物,他中学时代就熟悉宋朝诗人李纲的《耕牛》诗,对那“耕犁千亩实千箱”的老牛形象一直萦怀于胸,后来他一直想根据这首诗创作一件老牛的雕塑,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他得知在滇池西南的昆阳农村有一头个子很大,头上弯角出奇得长的老水牛,特意带着粘土和工具坐马车赶到昆阳,央求牛主人将老牛牵到田间,当场做起泥塑来,老牛用那长长的弯角支撑在地面,微微抬起头,悠然自得地在反刍。在这次写生的基础上,袁氏创作了他著名的雕塑《老水牛》(又名《鞠躬尽瘁》),后来被翻制成铜塑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颇受好评。1986年10月在美国雕塑城——拉弗兰德举办的全美雕塑展览会,袁氏参展的两件小型雕塑中就有《老水牛》,并被定购而去,正是这一机缘,后在美国雕塑家乔治·兰丁的推荐下袁晓岑成为美国雕塑家协会第一位中国籍会员。但运用国画来表现这一造型的老水牛,《菩提耕牛图》应是目前存世的唯一的一幅。用水墨来表现牛的造型不难,难得是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所以一般总是画在游水的牛,几笔浓墨画出牛背即可;如果不能对牛的造型有细致精准的把握是不容易画好全身牛的,这是1942年袁晓岑在昆明陪徐悲鸿先生到大观楼附近农村去写生水牛时,徐先生对他的教诲。


专家对《菩提耕牛图》的评价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文物鉴定家张永康研究员是西南五省区唯一一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历任云南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云南站站长、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他与书画鉴定专家陈浩副研究员给《菩提耕牛图》写下这样的鉴定语:

“此图是袁晓岑(时年30岁)和黄继龄(时年72岁)两位名家晚年艺术成熟期合作的精品,尺幅较大,比较罕见。

全幅画面洗炼精到、墨韵醇厚,堪称现代写意画水墨运用的经典佳作。画幅正中的水牛舒适地卧于菩提古树下,一派南疆景色,传统上这一构图象征着和谐、丰收和平安。水牛头上弯弯的长角画得很具力度,微微抬起的牛头悠然而自信,像是在反刍丰收的果实又似在劳作后的小憩,形体间籍蕴着一股气魄。袁氏用中国画特有的含蓄和抒情来表现南宋爱国诗人、宰相李纲诗中耕牛那种蓄势待发之势,手法高妙。在艺术上,运用中国画的线条笔墨和雕塑的造型体量来表现水牛三度空间的形体,结构准确,充满了动感;尤其在牛的筋骨、髋关节、股骨和尾部的描绘上,笔墨富有弹性,在肩胸部肌理的处理上,用浓墨皱染的变化来表现质感,这种用水墨体现雕塑感的创作在近现代国画家中是比较少见,也是难能可贵的。也奠定了袁晓岑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黄继龄擅长以书法入画,在水牛右侧以苍润高古的笔触淡墨写出一株菩提古树,颇富形式美感和金石韵味,配上11行浑厚的‘黄体’行书使画面虚实相生,达到计黑守白的境界。因黄氏书法造诣较深,目前存世的几件袁、黄二老参与合作的国画,均是由黄继龄题款。

此图是用20世纪60年代的徽州宣纸,墨为曹素功老墨,因此水墨效果较佳。

此图比较完整体现了袁晓岑、黄继龄这两位20世纪中晚期我国著名书画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精神,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写意画和云南百年美术史的范例,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

在中国文化中,文人雅聚常常是要写诗作画的,与西方美术家关在画室中独自创作不同,中国画家,尤其是成就相当、造诣比肩的画家们经常喜欢雅聚合作,由于个人创作风格的不同,合作的画少有精品。《菩提耕牛图》是一幅改革开放之初由两位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的老画家精心合作的水墨画精品,其协调性之高十分少见,特别是画背后的诸多故事,折射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值得一记。

黄继龄(1913-1991)湖南澧县人,1934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师从画宗林凤眠和李超士习油画,又从潘天寿、吴□之学国画和书法篆刻,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艺术熏陶:那时的西湖艺专真可谓人才蔚起,李霖灿、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都是他的同学。黄继龄在学生时代就喜欢画竹子,竹是古人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比较难出新意,而黄继龄画竹有自己的特点,难怪他的老师吴□之教授曾为他的一幅墨竹图题写了“竹香更比兰香远,为报诗人仔细闻”的诗句。国画大师潘天寿也为他画的一幅青竹图补了一方石头并题款以示对他的期许。抗战爆发后国立艺专几经迁移最后搬到滇池湖畔的呈贡安江村办学,黄继龄从此在昆明定居下来。

云南老一辈摄影家杜天荣先生20世纪50年代末镜头下的画家黄继龄正在进行创作构思。这位晚年以书画篆刻蜚声艺坛的前辈,当时是云南最优秀的水彩画家,背景镜框内是黄氏的水彩写生,国画条幅是著名纳西族画家周霖画赠的《玉龙山野牡丹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