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为山:任何艺术家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壤

贺玮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2-06

摘要:我觉得艺术创作首先要让所有人看得懂。这个“看得懂”不是指看懂艺术深处的技巧,而是你所传达的精神要让别人能感动。你不可能让观众看懂你创作中细微末节处的技巧和方式,但你传达的精神会让人一目了然。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不是皇帝的新衣,也一定不会高深莫测,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能够吸引别人。所以好的作品一定是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编者按】2016年10月13日,中国美术报网记者前往中国美术馆拜访了馆长吴为山先生,就其艺术创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在这次访谈中,吴为山先生叙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他对雕塑艺术的理解与实践。


 吴为山

中国美术报网:您以创作写意风格的文化名人雕塑著名,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主题呢?

 

吴为山:我从小生活在文化世家,受到了比较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上大学之前接受了民间艺术的教育。这是一般学子,特别是美术学子很难得的一个机会,因为很多人都是高中毕业之后就去了美术学院。美术学院的教育方法基本是西式的,特别是学油画、雕塑的,甚至学中国画也要学素描。

我上大学之前读过一个美校,这个美校就是学习民间泥塑、彩绘的。这非常难得,很多民间艺人把手艺教给了我。他们把那种最纯朴的民族情感、生活情感带到了作品中,深深影响了我。虽然后来我到欧洲,到美国去游学或做访问学者。但是我的根本,我的精神层面都是中国的。这个中国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中国,也不是一个古老封建的中国,而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充满了希望的中国。所以我心里的中国精神包含了创新,包含了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一种包容、吸纳。


meishubao/201702091534587883.jpg

吴为山作品:睡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全民经商的热潮中感受到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会。那时候我开始创作历史人物的雕像,特别是中华民族人物雕像,我希望通过他们的形象建立起一个时代的丰碑,影响后人,影响历史,也通过塑造他们的形象来展示中国的文化。

所谓相由心生,有一颗中国文化的心就有一张中国文化的脸,这很重要。我创作的中华民族人物雕塑作品如今立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形象。从古代来讲,中国的形象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温润、谦恭、和蔼的形象。面对这样的形象,世界人民会产生一种愿意和这个国家交朋友的愿望。就像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是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改革者、思想家也都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在历史的发展当中,提醒自己创新的价值。中国艺术家也充满了理想,我们也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创新中展示自己新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这些年做的一件事情。同时我觉得不管做什么样的艺术,雕塑也好,绘画也好,它总是要弘扬一种精神,我要弘扬的就是中国精神。所以我的雕塑提倡写意,而且我用写意的方法实践了将近30年。今天这些作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巡展,受到了很多好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一个民族巨大文化背景的支撑。任何艺术家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壤,离不开自己的民族文化,也离不开自己最现实的生存状态。沉静下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担当。这样的担当会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激发自己不断求学,不断思考。

 

meishubao/2017020915364168974.jpg

吴为山作品:画家齐白石


中国美术报网: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馆长,您怎么看创作和工作的关系?

 

吴为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一方面是把中国美术馆的本职工作做好,当好一个馆长,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也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我觉得这两点并不矛盾,尽管时间上不那么充分。因为美术馆馆长是一个比较宏观和全面的工作,对全国美术界的了解,对世界美术界的思考,对各种各样美术品的鉴定,这些方面我都有提高。这提升了我内在的精神品质,锻炼了我的眼光,进而触动了我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做。所以工作和创作是相辅相成的。经常有人问我,“你当馆长是不是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我说,没有。中国美术馆是很好的一个学堂,这里有很多藏品,也有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同时,还有许许多多艺术家想到这里办展览,他们来这里办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我现在的状态比较快乐,工作、学习、创作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从每一样中我都能找到快乐,这些积攒在一起使我充满了快乐。当然其中也有挑战。但我觉得一切挑战在今天这个时代,在大家的支持下都会迎刃而解。

 

中国美术报网:您认为什是好的雕塑作品?

 

吴为山:我觉得艺术创作首先要让所有人看得懂。这个“看得懂”不是指看懂艺术深处的技巧,而是你所传达的精神要让别人能感动。你不可能让观众看懂你创作中细微末节处的技巧和方式,但你传达的精神会让人一目了然。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不是皇帝的新衣,也一定不会高深莫测,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能够吸引别人。所以好的作品一定是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meishubao/2017020915383416702.jpg

吴为山作品:魏然成山——孔子

 

中国美术报网:您组织和参与过很多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活动,可否谈谈这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吴为山:我本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所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创作,一个就是是传播。我90年代就开始在国际上举办展览。2000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我把自己的作品推向了世界。当时的展览是由中国文化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处在联合国总部共同主办的。后来又由中国文化部和意大利文化部共同在意大利举办了展览。之后又在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举办了展览,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我觉得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一张脸,要有一张具有识别度的中国文化的面孔,使人能够一目了然。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气度、中国声音、中国精神。然后是要有一颗真诚、包容的心,第三是有中华之魂,人类之魂。这三点构成了文化走出去能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这几年,我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墨西哥、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很高兴的是这些活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了一点贡献。


meishubao/2017020915401435829.jpg

吴为山作品:老子与《道德经》

 

中国美术报网:您认为您的作品中,哪几件最好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对您的文化传播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吴为山:具体到作品的话,我认为可以总结成一个点、一个空间、一座山、一条线。一个点是我的一个鸡蛋大的作品《睡童》,这是个小不点,是人类基本情感的表现,它在国际上获了奖。一个空间是我创作的一个空腹老子像,里面刻满了《道德经》,形成了一个包容和谐的空间。一座山是孔子的坐像,他坐的像一座山——文化的泰山,因为泰山象征了中华文化的很多方面。还有一条线,就是我创作的齐白石手上拿了一根很长的拐杖,它接天连地,代表中国文化的一条线——丝绸之路。它提醒我们,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在交流中发展的,所以它有无穷的魅力。这几个作品对我的文化传播活动影响比较大,也代表了我要用作品向世界传达的价值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