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何以纵横国油两界拍卖

高凡丁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1-16

摘要:此外,吴冠中具备纵横国画、油画两种艺术门类的创作特点,虽然其水墨作品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总成交额保持在高位。但由于其油画释出量较少,在单幅均价方面占据了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吴冠中作品价格的上涨节奏。

对于学界来说,吴冠中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其超越了材料、媒介的限制,开拓了绘画的形式语言研究之路。也有人认为他的艺术探索浮于表面,笔墨过于简单。时至今日,对于吴冠中的创作及理论的质疑并未停歇, “吴冠中”已经成为了艺术市场上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名字。他的作品频频高价成交,购藏吴氏绘画似乎成为了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meishubao/2017011614315517106.png

吴冠中   老虎高原(局部)   纸本水墨   2016年保利秋拍以1667.5万元成交

吴冠中的作品价格不断走高与中国艺术市场的成长关系紧密。上世纪 80 年代初,国内经济环境好转。但因为艺术市场尚未成型,人们的艺术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大众收藏更无从谈起。得到海外以及港台地区的收藏家、投资人的青睐,就成为了国内艺术家赚点“外快”、补贴生活的唯一途径。而此时的亚洲艺术市场尚未出现能让人看到无限商机的原始股式的艺术家,找到一个实力、名气与市场潜力并举的当代艺术家是每个艺术投资人的期待。毕竟偌大的内地市场以及在全世界受关注度节节攀升的中国艺术,让很多商人将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视为“流淌着奶和蜜”的东方宝地。

相比于劳伦斯·何浦林、乌利·希克等踏入中国时间较晚的大买手,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画廊主则更早进入内地搜寻潜力股。在他们眼中,艺术风格独特并已在国内名气骤起的吴冠中自然更为人所关注。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新加坡斯民艺苑、香港万玉堂等机构在新加坡和港台地区大力推广吴冠中的作品。1988 年 2 月,吴冠中首次应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和南洋美专(现为南洋艺术学院)的邀请,在新加坡举办个展,反响热烈。此时,亚洲市场中首次“吴冠中热”的最大推手——新加坡华裔商人郭瑞腾出现了。正是由于他的大力买入,香港市场中的吴氏作品数量陡增,而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的目光也开始投向吴冠中。据统计,1984 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就已出现了吴冠中作品,但当时吴氏作品价格不高,成交价格均在1万港元左右。到了1989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吴冠中《高昌遗址》的价格飙升至 187 万港元,创下当时香港中国绘画拍卖纪录。其中,郭瑞腾的作用不可忽视。

20 世纪的最后十年,吴冠中的作品市场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在中国内地,郭庆祥与王健林联手创办的玥宝斋率先抢下投资吴冠中作品的接力棒,从 1997 年起,陆续买入近百张吴冠中作品,成为大陆地区收藏吴氏绘画的大庄家。在 2000 年以后,中国内地艺术市场全面打开,具备成熟的市场培育背景的吴冠中作品,自然也成为艺术作品推广的标志性成功案例。2003年,已拥有 70 多幅吴冠中绘画的王健林不断策划宣传吴冠中艺术的活动,包括为其举办世界巡展以及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型个展。这一系列动作让吴冠中的声望大增。

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至 2014 年,吴冠中的作品在中国内地共上拍 1260 件作品,成交1052 件,总成交额为 29.36 亿元,总成交率为83%。尤其在 2010 年,吴冠中逝世,内地各家拍卖行纷纷举办纪念性专场,此时的中国内地艺术市场恰逢行情爆棚期, “吴冠中热”又一个高峰诞生了。

回看吴冠中作品的升值之路,不难发现他的艺术之所以能获得市场青睐,不仅由于其独特的风格、相对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一生创作数量巨大也是其作品能够不断涨价的重要原因。随着其佳作不断释出、流入拍卖行,吴冠中作品的流通性与日俱增。当吴氏绘画成为藏家眼中的必备品,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便被颠覆了。

meishubao/2017011614350533678.png

吴冠中   木槿   布面油画   1975年   2015年北京保利成交价6900万元

此外,吴冠中具备纵横国画、油画两种艺术门类的创作特点,虽然其水墨作品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总成交额保持在高位。但由于其油画释出量较少,在单幅均价方面占据了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吴冠中作品价格的上涨节奏。在他的《狮子林》《秋瑾故居》等水墨作品价格达到顶峰之时,拍卖界则将目光投向《木槿》《竹海》《小桃红》等油画。据统计,2000 年至今,吴冠中作品价格排行榜前 20 位中,有 13 件油画、7 件水墨。其中,油画总成交额达 8.7 亿元,高于水墨作品的总成交额近 2.5 倍。《周庄》更是以 2.36 亿港元成为目前为止吴冠中价格最高的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