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文学插图的场景与视觉涵义

翁剑青  来源: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1-08

摘要:文人绘画、戏曲表演、园林意趣、图案美学及自然崇拜均在不同的侧面渗透到明代文学和戏曲文本的插图艺术之中。这些戏剧文学版本的插图一方面需要与戏剧文本的内容和情节相关联;另一方面,插图的形式及风格往往与历史及现实中的景观、图像资料及人文传统有着诸多内在的关联或承接。

明代戏曲文学插图的场景与视觉涵义

翁剑青



文人绘画、戏曲表演、园林意趣、图案美学及自然崇拜均在不同的侧面渗透到明代文学和戏曲文本的插图艺术之中。

这些戏剧文学版本的插图一方面需要与戏剧文本的内容和情节相关联;另一方面,插图的形式及风格往往与历史及现实中的景观、图像资料及人文传统有着诸多内在的关联或承接。

明清文学和剧本插图中大量出现庭院建筑、园林及山水景象。这些插图从一些侧面反映出明代(尤其是中晚明时期)官家与上层社会的楼馆和园林的兴盛,这些景观形态显现和象征着社会中上层的财产积蓄与身份地位。尤其是在明中叶之后,随着城市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上至官宦、地主下至商贾要人,都在城镇添置奢华的宅第和园林,这已经成为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文学戏剧作品中的重要景观内涵。

尽管明代戏文插图相比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的自主、自娱性的绘画,似乎显得较为世俗化、通俗化和娱乐化,然而插图版画中依然突显了时人对于自然山水、闲适的居所、高雅的陈设的追慕与审美,这显现出上层社会的文化意趣和市井大众的文化有着一致和相关的方面。一些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如仇英、蓝瑛、陈洪绶等)的作品内涵均可印证。

明清戏曲主要是演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园林庭院建筑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文人画家常画山和水,把园林建筑作为中远景的点缀。但是明清文学和戏曲文本的插图往往要画人的活动以及活动场景,要适当地再现舞台。如《西厢记》和《牡丹亭》插图,既要兼顾人物活动的背景,又不需要将戏曲里的舞台景致搬到画面,同时也不是像文人画一样将自然搬上画面。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从元代文人画兴起,其实人物画就衰落了。恰恰是年画和戏文插图里面人物和建筑有所保留。

西方人说的“景观社会”谈的是社会,他们谈的“景观”(landscape)已经不是我们的“自然风景”(nature),而是“社会”(society),这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景观如我们看到的大的商场、立交桥和高铁等等,这些都是景观。这个景观是指比如商业资本、话语权以及生态问题,还有人的整个的理想追求等等。所以这种景观他揭示的主要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内涵。

明清文学和剧本插图中为什么大量出现庭院建筑、园林及山水景象呢?明代乡绅为什么要到城里买宅院呢?这里面其实也是一种“景观社会”。他们心向自然,宅院与自然距离很近,小桥流水引进来,亭台楼榭也要有。他们又想在闹中取静,总是扎上很高的围墙,用很多的植被遮掩起来。想入世,又想出世。

所以说,明代图像已经开始形成一种有别于纯民间艺术又有别于纯文人艺术的艺术,偏于市井、商业、把玩,当时还有很多言情小说出现,就是要把生活调侃。绘画就是他们的一个防空洞,一把安乐椅,除了对戏剧人物的把玩与演绎,还有很多对现实的嘲讽和批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