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绘画开辟了美术创作的新道路——从农民画展所想到的

王琦  发表时间:2016-12-26

摘要:农民绘画的出现,是美术史上一件大事,它震惊了一些“艺术专家”,使他们不能不重新估量自己的艺术和考虑今后应走的道路。它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发,有利于我们解决创作方法上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艺术如何配合当前的政治任务,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怎样结合,怎样贯彻毛主席关于普及与提高的指示……等,这些问题我们过去都从理论上热烈地讨论过,而且在实践中也曾取得很大的成绩。可是由于我们思想还未彻底解放,脑子里还被一些旧的陈规所约束,因此也不免阻碍着我们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农民的创作出现了,它虽然不能在这些问题上给我们提供出完满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是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看到和想到以前所不曾看到和想到的东西,也破除了我们虽然怀疑但却不敢妄加否定的迷信和陈旧观点。因而从农民绘画在美术界所打开的新局面,也可以推动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向前跨进一步。

农民绘画开辟了美术创作的新道路

——从农民画展所想到的

王琦

 

       农民绘画的出现,是美术史上一件大事,它震惊了一些“艺术专家”,使他们不能不重新估量自己的艺术和考虑今后应走的道路。它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发,有利于我们解决创作方法上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艺术如何配合当前的政治任务,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怎样结合,怎样贯彻毛主席关于普及与提高的指示……等,这些问题我们过去都从理论上热烈地讨论过,而且在实践中也曾取得很大的成绩。可是由于我们思想还未彻底解放,脑子里还被一些旧的陈规所约束,因此也不免阻碍着我们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农民的创作出现了,它虽然不能在这些问题上给我们提供出完满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是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看到和想到以前所不曾看到和想到的东西,也破除了我们虽然怀疑但却不敢妄加否定的迷信和陈旧观点。因而从农民绘画在美术界所打开的新局面,也可以推动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向前跨进一步。


有所感,有所为


       农民的绘画,给人的印象为什么那样新鲜、有力、动人,我想首先是由于农民画家们在提笔创作之前,是“有所感”而画;是“有所为”而画;决不是兴之所至,拿起笔来随便涂抹一通,便可碰巧产生出这样的作品。

       什么是“有所感”呢?即是说,农民所画的东西,都是自己切身所感受到的东西。他们在长期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劳动生产发生了真正的感情,对劳劫的甘苦体会得最深刻;对自己切身有关的生产事业产生了无比热爱的心情。他们在生活中,天天接触到许多新鲜的值得兴奋的事物,这些事物在他们印象里永远无法忘记。生活的变化,也激起了他们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他们需要迫切地把自己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或用诗歌,或用图画。如果有人认为艺术是抒发人的感情吧!那末,农民今天所要抒发的,正是他们那种澎湃奔放的劳动热情;豪迈的气概;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远大理想。这样的思想感情,一经体现在画面上,便使人感到很真切、诚挚,没有半点装饰做作的毛病。看了他们的画,便觉得好像是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一样,一泻成渠,连绵不断,富有自然界原来那种流动的生命感,这种生命感决不因其加工较少而感到干涸。恰恰相反,有的专业画家,以农民原来的画稿作基础进行加工整理,画出来的画在技术上似乎是比较“正规”了一些,可是正和人造湖决不能保持天然湖泊的原有自然面貌一样,这些经过加工整理后的作品,却失去了原画那样纯朴而自然的气味了。农民的作品是从自己在劳动生活中直接感受而来,他们的灵感是从自己的血管里喷出来的,而专家们的感受却是来自农民的画稿,距离农民的劳动、生活、思想、情感还有好远的路程,在艺术上当然会产生两样不同的效果了。没有长期对某些方面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理解,就无法从那些生活中获得真实深切的感受,因而也不能产生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农民的绘画是最好的说明。

       什么是“有所为”呢?就是农民的绘画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农民决不是把绘画当成是余暇的消遗,更不是为了迎合少数人的趣味。为生产服务,用绘画从事鼓动宣傅,以促进生产事业的发展,便是农民作画的主要目的。所以他们所画的题材,都是环绕着这个目的,不管它所包含的范围有多么广泛,如劳动竞赛、增产丰收、改革技术、保护牲畜、积肥运料、打井开渠、发展渔业、植树造林、文化娱乐……都是与生产密切相关。他们表扬生产中的先进人物事情,批评阻碍生产发展的落后的事物,那样大胆、直率、尖锐,充分地说明他们的艺术与生产事业相关的联系。看了农民画展里的作品,使你得到一个印象,是整个农村正处在轰轰烈烈的生产大跃进中,出现了一片蓬勃上异的气象。它和那种闲雅、颓丧、凋零、冷落的气息丝毫不相干。看了这些画,会使人们觉得只有紧张劳动努力生产,才能适应画面上所表现的客观情势,而懒惰偷闲或冷眼旁观,都是与这种环境水火不能相容。这些作品在农村里一定成为群众的借镜,它鞭策你不得不迎头赶上先进,而厌恶弃绝落后。

       艺术密切联系着农民的生产实际,所以才那样引起农民的关心和喜爱,农民们从这些作品里看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找到了自己平时所关心的问题和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这些画在群众中就真正发挥了它的宣传教育作用。正如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民李照伦所说:“你们真是个神画家,通过你们的画,把俺这老劲都画出来了,叫我干自学成才也添劲啦!”六十四岁的农民李善文在看了一幅题为“咱社玉米长的好”的画时也说:“你们画的真巧,这棵玉米和我那块玉米杂交卫星一样大,我明年还要培植十万斤的卫星,你们只管画吧!”请想一想,这样的艺术在群众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过去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究竟有多少。然而在我们,农民的绘画数量多少,几乎是和当地的生产情绪共消长,中共官湖镇镇委书记刘兆启在一次座谈会上便这样指出:“……哪儿的壁画画得多,宣传工作搞得活跃,哪儿的工作就活跃;哪儿的壁画少,宣传搞得差,工作也就要差此。”说得再恰当也没有,只有象这样的艺术,才说得上与群众的密切结合,才是真正为群众服务。

       资产阶级的艺术家常常说:“艺术如果是为了某种目的,便有丧失艺术的危险!”他们特别反对艺术结合劳动生产,似乎只有工艺美术才与生产有关,而绘画则应该与生产绝缘。促进生产只是科学家的事而不是画家的事!诚然,如果画家根本对生产事业漠不关心,不热情,而是以无可奈何的心情去勉强地配合生产任务,那末画出来的作品当然会缺乏生气的。我们古代有些画家便是迫于帝王的召命,作了一些宣传生产技术的图画如“天工开物”,画面上只表现了单纯的机械操作过程,的确是刻板乏味的作品。但那完全不能拿来和今天农民的绘画相比,农民画家是由于衷心地热爱生产劳动,自觉地意识到用艺术的形式来为生产事业服务,是一项庄严的工作。他们带着满腔热忱来从事创作,不但不会感到画这些画是“单调乏味”,而且觉得是“其味无穷”。因此,以这样的心情所画出来的作品,当然是充满了激情,给我们的印象,不是机械的操作过程图解,而是新鱼生动的艺术形象了。例子是不胜列举的,不管是“开展技术革新运动”(邳县八义集乡新星社壁画)和“打蟛”(邳县车辐乡建华一社壁画)或是象束鹿县东良马村一些关于描写劳动操作的壁画,画而上首先吸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活动姿态和表情,是人对劳动的态度,而不是劳动操作本身。回想一下,我们许多画家过去在下乡下厂时,画出来的有关劳动的场面,倒有不少是象操作过程图解,而得不到更多更丰富的形象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农民是自觉地对于这些新事物是充满了热情在作画,作者的感情和对象的内在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而我们有时却是以冷漠的心情在模写对象。这便是作者自觉地“有所为”和不自觉地而是应差事的“有所为”在作品上得到不同的两种效果。


是生活的主人,不是生活的旁观者


       农民对所描写的事物对象,充满那样强烈的感情。他们对于新鲜美好的事物,是狠狠地热爱,对于腐朽满后的事物,也狠狠地厌恶。这样鲜明的爱情情感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他们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不是生活的旁观者。既然是主人,便不可能不意识到,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是要自由已的双手来创造,而不是可以旁观坐待。因此,他们自然也会非常注意于那些能够推动生活向前进展的东西,而十分厌弃那些是以阻碍生活前进的东西。所以农民不论是在表扬歌颂一些美好的事物,或是批评讽刺那些腐朽的事物,都是情不自禁地觉得并把它画出来不是以甘心。他们看不惯有人虐待牲畜,于是“老牛到社里告状”那样的作品产生了;他们也鄙视那种不劳而获的人,于是“懒汉”和“人力胜天”那样的作品出现了。这种自觉地对生活的高度责任感,才是促动他们创作灵感的主要动力。此外,象其他许多作品里所表现的农民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伟大业绩:堆得象山一般的粮食,耸立可以顶天的玉米,以及庞大得可以在河里当船撑的大豆荚,如果不是以生活主人自居的英雄人民,就不可能运用这样的形象来体现人力可以支配自然支配生活那样壮大豪迈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蹲在生活的一旁作壁上观,不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不在创造幸福美好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出自己一切力量的人,是做梦也想不到这样新颖的创作题材,也找不到这样巧炒的表现方式的。


是天马行空,不是匍匐爬行


       当我们刚走进农民画展会场的时候,仿佛是走进一个另外的天地,这个天地和我们所处的现实似乎不太一样!南瓜可以在河里当船行驶,玉米可以戳到太阳,白菜叶下可以供几个人乘凉谈天……真有这样的事吗?显然没有的。头脑里只有现实世界而没有艺术世界的人,看了些画便以为农民是在说谎。但懂得艺术特殊规律的人,理解艺术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的人,却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农民的绘画把我们引导到艺术中的现实世界,而不是生活中的现实世界,可是这个世界却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在农民的绘画中,不仅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也有目前尚未存在但将来定会出现的事物;不仅有人们眼前看到的事物,也有人们头脑中所理想的事物;不仅有事实本身,也有画家对于事实所抱的看法和态度。“肥料堆当作火焰山”好象是神话式的世界,但却是完全符事情客观现实的真实情况;“飞机碰断玉米秆”是理想的画面,可是线毫不令人觉得那是荒谬,而只觉得那是合情合理;“老牛到社里去告状”决不是客观所存在的事实,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虐待牲畜的事实,引起了作者对这样的事实采取无可容忍的态度,因而才在画面上创造了老牛告状的形象来批评这个事实。

        由于农民画家那种无限激动的热情,大胆的理想,丰富深刻的思想,使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便不能象我们那样按照老规矩来走路。农民不懂得什么“素描基本规律”,什么“解剖”“透视”“色彩”“构图”等法则。他们只晓得考虑怎样画才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而达到更实际的宣传教育效果。他们在创作思想上,天生就没有束传,所以能够以天马行空的精神,让自己的艺术才能纵横驰骋,创造出许多新颖独特的构思和出奇的表现方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那些画面,如果要以学院式的所谓“正规的法则”来要求,当然是不合“合格”的。可是那些不合乎艺术“正规法则”的作品,却偏偏又是耐人寻味的出色的艺术作品,这又有什么法子呢?

       说它出色,就因为它不是象学院派的爬行的“现实主义”者那样,只会屈服在客观对象面前,作客观对象的奴隶;只会作对象的如实摹拟者;尽管物体的轮廓,光影,质感都画得和真的物体一模一样,但它总不过是对象的简单重复。而农民画家却越过了这个界限,从不作对象的照抄,而敢于驾驭客观物体,把不同的物体根据自己的创作要求,随意支配安排,不但突破了只求摹拟物象形似的界限,而且也突破了只限于描写一个时间,地点所发生事件的局限性,他们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写实、夸大、比喻、综合……是随着不同的内容而确定它们的地位。玉米可以和泰山并列,谷子可以变成潮水向人卷去,游在水里的鱼可以和人一样大小,大豆的叶子和豆子的比例在自然科学家眼里一定是不正确,人可以从马北上飞到前面的自行车上……所有这样大但出奇的处理,在艺术上不但不应该是禁例,而且应该是完全容许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怎样处理”才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图;才能使主题更集中突出;才能达到更形象化的表现。采取怎样不同的表现方式都可以。当然我们也决不废弃那种循规蹈矩处处以素描、解剖、透视、色彩的“科学规律”为准绳来从事创作的作品,因为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通过这样的道路产生出来的好作品,也不是少见。问题如果有人把这个看成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道路,而把其他不同的表现方式都斥之为“邪道”,那便是极大的偏颇。应该承认,脱离了如实描写自然实体这条轨道的艺术家,能够善于驾驭这些基本规律而不为这些规律缚住了手的艺术家,在表现作品的思想力,在探索与创造新的艺术技巧,形式和风格上,却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事实上,农民处在今天翻天覆地的时代里,经历着几千年来人类所不曾有过的巨大变化,他们的思想,情绪也不能不是波澜壮阔地在那里翻腾,当他们用画笔来表现这个时代的面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时候,也决不可能是那样平静地耐心地细如发丝地一笔一笔去追求客观物象的毕肖,而总是以比较夸张,豪放,开阔自由的手法,简练而又概括的结构,令人激动的强烈明快的色彩,来突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人们由于这个时代而激起的烈火般的感情。这样作,也完全不是农民们有意要玩花头,找嘘头,而是由于他们认为不这样就不能体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此也可以使我们回想一下,过去曾经有人认为农民的欣赏观点,就是喜欢那样如实描写对象的图画,而不喜欢那种形象夸张,表现手法更趋简练概括的画面(包括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看法),现在农民自己的作品却打破了我们的主观意实。原来从过去民间的木板年画来看,简练,朴实,夸张也正是这种艺术的特色。这样的艺术在农民那里已经扎根千百年。这个雄厚稳固的根基,不但不容许西方传入的洋技法把它代替,更应该在新的现实基础上得到发扬光大,农民绘画的蓬勃开展,正是这个发展的起点。


“稚拙”也“高雅”


       也许有人认为农民的绘画很简陋稚拙,不及专业画家的作品那样成熟,风格那样高雅。因此说它有些纯朴,天真气还可以,但不能认为这样的作品便是好的艺术!是的,我们不否认农民的绘画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提高。但是如果把农民的绘画和专家的绘画用“稚拙”和“高雅”去划分出他们之间的区别,那是非本质的。“稚拙”和“高雅”决不是足以标示艺术作品的“低级”和“高级”的两个阶段。在过去阶段社会中,上层统治阶级眼里所认的“高雅”,实际上是指在内容上逃避现实脱离生活的形式上又是专门玩弄笔墨趣味的作品,而把民间的具有朴素健康气息的艺术,当成是“低极庸俗”的东西。“雅”“俗”之间分清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点,古代士大夫阶级就把文人画奉为“高雅”的艺术,西方资产阶级则把离奇古怪不成形体的形式主义作品奉为“高雅”的艺术。可是即使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艺术大师们,有时却也掩盖不住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而且从民间艺术那里去吸取到许多有益的因素。新兴的野兽派画家就把“稚拙气”当成是构成艺术最高水准的重要因素之一。于是所谓“高雅”,实际上也和“稚拙”联成一气了。我敢相信,如果是欧洲的现代“绘画大师”们看了我们农民的画,也只有点头称赞不绝的,尽管他们的着眼点只在于表现形式而不在于内容。

       说农民的绘画有些“稚拙”,我并不认为那便贬低了农民绘画的价值,这种“稚拙”也正是它的可贵因素之一,因为这个“稚拙”实则就包含着真实,纯朴,不修饰,不虚伪的特色;这个“稚拙”气也正是保证它将来攀登到艺术顶峰的根基。


提高,改进,充实


       加意地爱护和扶植这种新生艺术的成长,是每个有志于共产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者的光荣任务。怎样辅导农民的绘画创作,如何“提高”他们的创作技巧,是大家所十分关心的问题。关于这点不外有两方面的意见:一种意见是要给农民以“正规化”的绘画基础知识,从素描基本练习入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到农民们掌握了这些基本技法规律以后,再进行创作,于是便自然会“提高”了。这是我们过去所曾经走过的老路,也即是资产阶级“正规”艺术教学的一条老路。这条路我看是走不得,如果走下去,三五年以后,农民们在画室里学到一套素描基本技术,也懂得了解剖、透视、色彩、构图等一套规律,成年累月面向石膏模型和人体模特儿,以农民的智慧和才能,也不难保证把这些对象画来和真的一样,不差分毫,可是也管保离开模特儿和实物对象便无法创作了。他们从此会被一堆陈规束缚住他们的脑子,只会循着这些死的基本规律的框框去观察活的生活;去选取题材;去进行构思。其结果是:爬行的写实代替了诗意的夸张;抄录现实景象代替了巧炒的艺术构思;繁琐累赘代替了简练概括;生活的形象代替了艺术的形象。农民们原来对于客观事物的锐敏感觉力消失了;丰富的想象力减退了;在艺术创作上那样纵横驰骋的天地缩小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翅膀被勒住了,飞翔不起来,只好在现实的地上爬行。这种教训,从过去有的农村美术干部进了高等美术学校后的结果也可以吸取到。那究竟算是提高了呢?还是降低了,还是停滞不前?我想只能这样说:在“基本练习”上是提高了,可是在“创作”上却是降低;在“罗列现象”的能力上是提高了,在“集中概括”的本领上却是降低;在“摹拟现实”的描写技术上是提高了,在“跨过现实”的想象力上却是降低。

       另一条道路则是在农民原来的基础上,按照他们的特点和不同的要求,耐心地灵活地进行辅导、各种基本技法知识规律是要传授给他们的,但决不是先放下创作来进行,而却是在进行创作的基础上来补充基本技法的知识。这些基本技法知识和规律,也不是平均的毫无差别的交给每一个人,而是要根据各个不同的要求,从基本技法规律里去学习他所需要的东西。是要基本技法规律去服从创作的需要,决不是要创作去顺从基本技法的规律。因为基本技法的规律只有一种,而且是固定化的,可是创作却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它的活动天地不知要广阔到多少倍。所以从来没有经过什么严格的基本技法训练的人,偏偏在创作上达到很高成就的画家。古今中外并不是少数。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一下子还难以说得很清楚,拟另写文专述,这里我只想说明一点:如何“提高”农民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即是如何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去“充实”它,“改进”它的问题。因为按照农民绘画的艺术本身来看,也很难说那便是处在“低级”状态,而专家们的作品才是“高级”的艺术。如果要说提高,也不完全是农民画家的事,更应该是事业画家的事。何况必需明确肯定的是:要农民往专家的方向去提高呢?还是专家往农民的方向去提高?我看,今天应该首先是专家向农民学习往农民的方向去提高问题。专家们先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法规律,但却缺少象农民那样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勇敢大胆的创造性;对新鲜事物的锐敏感觉;以及他们的纯真而朴实的感情,热爱劳动和集体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伟大精神气概……而这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又是最根本的东西。要获得这些法宝,专业画家还需得从头向农民学起。

       帮助农民,是把自己所得到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保留地交给农民;但交给他们不是强求他们按照自己的一套来做。而是要他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把这些知识和经验都化为他们自己的血肉,由他们根据自己不同的创作要求来灵活地加以运用。千万要避免的是不要让农民原有的优点淹没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大海里。这些规律和经验只是去补充、丰富和提高农民绘画原有基础,而切不可去触动,削弱或消灭这种基础。

       以上是我在看了农民绘画以后所产生的一些感想,拉杂而无系统,更说不上是正确,如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引起同志们的批评和纠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