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郭味蕖  发表时间:2016-12-22

摘要: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他那索漠苍凉的笔墨情怀、抒发抑郁悲愤的时代,已是历史的陈迹。但他在绘画表现上的多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应当好好的继承。必须学习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点,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通过认识和研究,学习他在现实基础上的浪漫手法,学习他必须符合于主题思想要求和笔情墨趣,正确的反映现实。大胆的冲破前人藩篱,努力从事于艺术实践,革新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郭味蕖


在岭南画家居巢[①]所著的《今夕盦读绝句》里,有题八大山人的诗:

“此身已付随身锸,此笔无殊挂杖钱;

定汝赚人人赚汝,无聊笑哭漫流传。“

读过这首诗,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位遗民画家满腔激愤、落拓一生的身世。

我们今天要探索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不多。只有在张山来的《虞初新志》上,收录了陈鼎撰的一篇比较详细的《八大山人传记》和在邵长蘅著的《青门簏稿》上的《八大山人传记》。陈鼎和邵长蘅都是和八大山人同时代的人,两篇传记所记虽然多少有些出入,但大部分还是可信的。而邵长蘅曾与八大山人会于南昌的北兰诗,他记载说:“予与山人宿寺中,夜漏下,雨势益怒,檐溜潺潺,疾风撼窗扉,四面竹树怒号,如空山虎豹,声凄绝,几不成寐。假令山人遇方凤、谢翱、吴恩齐辈,又当相扶携慟哭至失声,愧予非其人也。”[②]因此知道邵长蘅《八大山人传记》的资料是比较可靠的。

近年“八大山人纪念馆”在江西南昌青云谱成立,关于八大山人的生平身世和生卒年月,作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明确了很多问题。但由于宗谱板刻的错讹,还需要进一步作征信析疑的工作。今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八大山人自题黄安平给他画的小像,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八大山人年四十九岁来推算,是生在明天启六年丙寅(公元1626年),到今年正是八大山人诞生的三百三十五年纪念。

八大山人生于明王朝危亡之际。公元1644年甲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疾风骤雨的声势推翻了明朝政权,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吴三桂向清投降,使起义军遭受失败。在清廷血腥的统治下,实施了一系列的禁令。首先在征服地区,颁布剃发令。自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寘重罪。”[③]随着专制政令的严厉执行,大江南北人民的反抗,也日益扩大。这时的八大山人,正是二十岁的青年。明朝政权复灭的消息传到南昌后,八大山人就弃家出走,逃命到奉新山中。住在穷山深谷,过着隐身偷生的日子,不久便剃发为僧。

“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

昨日的王族,变成了今日啼泣路隅的遗民,从这时的诗句,可以看出他被缁入山的动机和心情。

八大山人一时虽躲开了生命的危险,但朱明政权的复亡,清兵的暴虐诛戮,国家离乱,生民涂炭的现实,不能使他无动于心。终于逼迫他走向了精神颠狂的处境。

八大山人在抑郁的生活中,开始了他的中年时代。他经常穿着破旧的宽领袍,拖着破鞋,蹒跚在南昌市上。有时伏地鸣咽,有时仰天大笑,有时便哑口不语,和人们打手式说话。往往醉后来了兴致,攘臂握管作字画,狂叫大呼,淋淋漓漓,数纸立就。他的书体近师董思白,上承锺、王、鲁公,画怪伟有奇趣。这时他开始通过笔底下的物象,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和反抗。

八大山人从四十岁到六十五岁左右的二十多年中,主要是在创建青云谱道观,习静修真。八大山人从僧人转为道士,据《虞初新志》的小传记载,是了为蓄发娶妻,传宗接代。他定居在青云谱的这一段时间,精神生活比较宁静。一方面修建殿堂,培植花树;一方面从事创作,吟诗作字,放情林泉。他还编纂了《青云谱志》。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自己又写了《青云谱志》的跋文。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的后裔朱抱墟还买了许多田地捐给青云谱。看来这正是八大山人“一衲无余遍大千,饥飱渴饮学忘年”[④]的生活较为安适的时期。

由于八大山人和石涛都是朱明的后裔,他们晚年过从甚密。八大山人崛强的性格,和他在书画上的精湛造诣,深为石涛所景仰。康熙戊寅(公元1698年),石涛曾请八大山人给他画了一幅《大涤堂图》,当时石涛在给八大山人的信上说:

“屡接先生手教,皆未奉答。总因病苦,拙于酬应,不独于先生一人,前四方皆知济此等病,是笑话人。闻先生年愈七十,而登山如飞,真神仙中人。济方六十四五,诸事不堪。十年已来,见往来者新得书画,皆非济可能赞颂得之宝物也。今日李松庵兄还南州,空函寄上,济欲求先生堂画一轴。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朽散数株,阁中空诸所有,即大涤堂也。此事少不得者。余纸求法书数行,真济宝物也。拟求写大涤子大涤草堂,莫写和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空,不能还身至西江一睹先先生颜色为恨。老病在身,如何,不宣。上雪翁先生,济顿首。”

石涛接到八大山人给他画的《大涤堂图》以后,非常欢喜。曾在画幅上题了长句:

“石江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

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欹墨舞真三昧。

有时对客发痴颠,佯狂李酒呼青天;

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

胡然图就持了×,抹之大笑曰小伎。

四方知交皆问予,廿年踪迹那得知;

程子抱犊向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

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惊;

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髩。

公时闻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

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

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

家八大寄余大涤堂图,驩喜骇叹,漫题其上。使山人他日见之,不将笑余狂态否?时戊寅夏五月,清湘陈人大涤济山僧州。”[⑤]

从信上知道八大山人当时的年纪已逾古稀,石涛是六十四五岁。两人相差五六岁。石涛在题诗里所说的“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惊”,自然就是指的甲申之变。从“屡接先生手教”的词名来看,知道这一时期,八大山人和石涛,时常有书信往来。但从“廿年踪迹那得知”的意思来推测,也说明八大山人从五十到七十岁的这一段时间,就是石涛,也不知道他的行踪。

在八大山人给石涛画“大涤堂图”以后不久,他们二人曾会于邗江别墅的大涤草堂,并合作书画。石涛有“补八大山人山水”题句:

“已卯浴佛日,雪个为岱老年翁写古树苔石,属予补水滩红叶,并赋小诗请正。清湘陈人苦瓜。”(原诗不录)

这幅山水画题已卯,是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正当八大山人七十四岁的时候,也就是石涛求画“大涤堂图”的翌年。

八大山人在书画创作上,成就很高。他擅长水墨淋漓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他画的怪石、花竹、芭蕉、古松以及芦雁汀凫、慈鸟文鸳、潜鱼飞翼,均极生动。郑板桥在题画上说“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减笔,而石涛微茸耳。”张浦山评他的画说:“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脺,时有逸气。所谓拙于规矩方圆,鄙于精研究绘者。”秦祖永说他:“虽一枝一叶,逸气拂拂,从指腕间出。”八大山人在笔墨造诣方面,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是与他一生的遭遇,和继承了传统创作技法,以及生活实践中的艺术体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大山人是一位多能的画家,在他笔下的形象,表现着他自己的坚毅的个性。他的山水画,开始曾受董玄宰影响,随后又显著的接近了黄子久的萧散和倪云林的幽澹。进而上溯到两宋五代的风范。曾见他自题山水画说:

“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

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读此诗就知道他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达了深远的思想意识的。他经常在构图中稳定的布置着平岡老屋、疏柳寒柯,笔路简略纵恣不为古法所范围,所以能自辟町迳。而最代表他个人风格的,是水墨淋漓的花鸟画。从八大山人在花鸟画方面用笔用墨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来探索其根源,他是继承了明初画院花鸟画家林良一派的楷模,特别表现在他画鹰、雁、鸟、鸭的方法上,在继承了点垛法的同时,又向前推进一步,简化了浓淡套墨的程序,克服了板刻,趋向浑沦意境。他在早年时喜用方笔,折角劲挺有力,晚年一变勾斫为朴拙,如棉里裹针,既有骨又有肉,既丰隆圆厚,又筋力遒靱。在构图中,他主张疏处愈疏,密处愈密。一只小鸟,一匹小鱼,绝不显得单调。一点一笔,也耐入寻味。

由于八大山人一生经历的遭遇,对客观现实充满了愤慨,因此从他笔下所体现出来的物象造型,便显然和现实有所不同。他要求通过他笔下的造型,抒发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对清廷统治的憎恨。在他的画面上出现的造型,不但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还赋予了它独特的性格,使与自己的主观意识结合起来。他画的鸟和鱼,从眼睛里放射着怒火,一种坚忍不拔之气,泠泠逼人心目。有的拳足敛羽,忍饥受寒,表达了坚苦意境。八大山人对造型形象的高度概括,使他舍形取神的独具风范,从而在创作上获得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八大山人题画,无论是诗或散文,都有意识的表达着思想情感。他的辞句虽然谨慎的在隐约中着意经营,但仍企图直接倾吐衷曲,他的题画诗:

“竟作一日谈,胸怀若雄雌;

黄金并白日,都负五坊儿。“

《题双鹑》

“孔雀名花两竹屏,竹稍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题牡丹孔雀》

都在隐晦中寓意了对当时的讽谩,吐发了自己胸中的爱与恨。

郑板桥曾把屈翁山的诗札,石涛石谿、八大山人的山水,白丁的墨兰共为一卷,题着:

“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塗竪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这一首诗,充分说明了这些遗民画家 的沉郁心情,但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激发他们的艺术识见,使他们勇敢的以泼辣笔墨畅诉心曲,笔底所表现的精神面貌,也就是作者的精神面貌,因而使他们的作品,就具有了旺盛的生命活力。

八大山人在绘画上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给予以后的画家很大的影响。所谓清代的“扬州八家”,就是在他的启示下,有创造性的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途径。他们硬健的笔锋和奔放的气势,给当时靡靡不振的清代宫廷画派以极大的震荡,有力的起了振声启嘳的作用。对晚季的赵㧑叔、吴缶、齐白石诸家,在造型、构图、用笔用墨方面,也推动了他们去破旧立新,树立了不同的个人风貌,使中国花鸟画又有所发展。

吴缶庐对八大山人的画,估价很高。甚至说:八大山人用墨苍润,笔如金刚杵,神化奇变,不可仿佛。他曾有《效八大山人画》长诗:

“石城王孙雪个画,下笔时嫌八极隘,

砚翻古墨春雷飞,大石幽花恣奇怪。

苍茫自写兴亡恨,真迹留传三百载,

出蓝敢谓胜前人,学步翻愁失故态。

是时窗户春融融,墨汁一斛古缶中,

古今画理在一贯,精气居然能感通。

此花此石寿无穷,唐橅晋帖堪同功,

香温茶熟自欣赏,梅梢双鸟啼春风。”

白石老人在题画上,也有“青藤雪个远凡态,老缶衰年别有才”的诗句。[⑥]⑥说明他自己大气磅礴的画笔,是深得于青藤、雪箇和缶庐的教益。

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他那索漠苍凉的笔墨情怀、抒发抑郁悲愤的时代,已是历史的陈迹。但他在绘画表现上的多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应当好好的继承。必须学习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点,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通过认识和研究,学习他在现实基础上的浪漫手法,学习他必须符合于主题思想要求和笔情墨趣,正确的反映现实。大胆的冲破前人藩篱,努力从事于艺术实践,革新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注释:


[①] 居巢,清番禺人,字楳生。善写花鸟草虫,落墨如生。兼能山水,亦工诗,有三绝之目。与弟居廉,字古泉,为岭南二居。著有《今夕盦讚画绝句》一卷。

[②] 见《文物》月刊1960年第7期,李旦《八大山人丛考及牛石慧考》。

[③] 见王氏《东华录》顺治卷四。

[④] 八大山人在青云谱定居后,以汉梅子真隐居于此自况。诗的全文是:“一衲无余遍大千。饥飱渴饮学忘年;林泉酣放才为我,岩谷深容稍悟天。蝶化梦回吁幻迹,鹤鸣仙至忆前川;拨开荒草培枝上,古岸新红机露先。”

[⑤] 《大滌堂图》原作及石涛求画手札,昔年曾在日本银座的鸠居堂主办的大连永原氏所藏清代六大画家展览会展出。当时曾印有专册。

[⑥] 见徐悲鸿纪念馆收藏齐白石花卉草虫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