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谈艺录(二)

黄宾虹  发表时间:2016-12-19

摘要:用笔须平,如锥画沙; 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 用笔须留,如屋漏痕; 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

黄宾虹谈艺录(二)

黄宾虹


笔法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

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

用笔须留,如屋漏痕;

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

——《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1953年


笔有顺有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于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1948年


画先笔笔断,而顺以气联贯之。

——《论笔墨》稿


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1948年


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容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疏而不离。

——《九十杂述》稿


用笔有度,皴与皴相错而不相乱,皴与皴相让而不相碰。人言书法,尝有担夫争道之喻。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此用笔之妙契也。


作画落笔,起要有锋,转要有波,放要留得住,收要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

——89岁题《湖上晓烟图》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1952年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1948年


用侧锋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1948年


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

——见《画法要旨》


用笔如用刀,须留意笔锋。笔锋触处,即光芒铦利。侧锋出笔,则一边光一边毛也。写树枝干不能毛,毛则气索,非活树也。山石则不妨毛,以显离披姿势。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1948年


用笔的结尾有四种:蚕尾、蛇尾、笔根、花须。

蚕尾,六朝画工都用此法。尾有三叉,三叉宜与它物相接,尤宜勾山水轮廓。

——《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1953年


粗笔之画,远看如工笔,近看则笔墨分明,其法不乱为上乘。

工笔之画,远看如粗笔,近看不柔媚造作。故好画虽粗而不乱,虽工而不软弱。

——1948年


用渴笔法,最宜腴润。

——1952年自题山水


画非渴笔不苍,又非渍墨不润。

——题画《白龙谭》


垢道人喜用焦墨,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古人言有笔有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曰: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见《画法要旨》


(作画)不难为繁,难为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减,应减之以笔。

——1948年《论明季三高僧》


简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

——见残稿原文


减笔山水,顿有千岩万壑之思。以少许胜多许法也。然较繁密为尤难。

——见《杂论》稿

 


相关文章